家长别在舌战中“仗势欺人”,“缓冲效应”帮你制服爱怼人的孩子

作者: 日期:2020/9/30 人气:1
"

​文|杨壹育儿经(文章原创,版权归本作者所有,欢迎个人转发分享)

小林最近很发愁,女儿还不到3岁半,就老爱跟自己顶嘴,甚至还跟爷爷奶奶对着干。

吃饭的时候,你让她多吃点蔬菜,她就说“不,我就不要!我就爱吃鸡翅!”;

换衣服准备出门的时候,你让她穿整套运动服,她又不肯,“不,我不要穿裤子,我要穿裙子!”;

见她不玩积木了,奶奶上前去帮她把积木收回木桶里,她又不乐意了,“我不要你动,你不许动我的积木!”……

其实,不仅仅是小林的女儿,随着年龄的增长,大部分孩子都会逐渐表现出爱怼人、顶嘴、跟大人对着干的情形。即便是曾经特别听话的乖宝宝,也会在某一天开始,对周边的大人开始“奋起反抗”了。

​孩子怼人,侧面透露出这些信息

面对孩子的各种言行对抗,很多家长往往很生气,觉得这孩子是要造反,不能这样顺着他。于是便想尽办法硬要孩子服从大人的一切决定。

可是呢,这种硬碰硬的方式很可能会让场面失控,孩子会被大人越逼越闹,大人也脾气更加暴躁,不仅于事无补还两败俱伤。

所以,我们还是稍微让自己冷静下来,不妨先思考孩子为何会出现这些强烈的反抗行为?

孩子不是爱怼人,他是在成长
很多育儿专家都分析过这一问题,孩子在2~3岁就会萌发强烈的自主意识,进入所谓的“第一反抗期”。

这个阶段开始,孩子喜欢将“不”挂在嘴边,凡是涉及到与自己有关的安排,孩子都会提出自己的意见,假如大人不同意,那他就要奋起反抗。

因为,孩子觉得自己“长大”了,想要跟爸爸妈妈一样,自己决定吃什么菜、穿什么衣服、带什么帽子、玩什么玩具……他只是通过怼人、顶嘴、反抗的方式来告诉爸爸妈妈:我长大了,请你们让我自己做出决定。

​孩子不是爱顶嘴,他是在求关注
孩子爸爸下班后就直接躺在沙发上玩手机,一刻都不想动。孩子这时候可能会走过来抢走爸爸的手机,或者吼爸爸,“你又玩手机?一天天地就只知道玩手机!哼!”
爸爸假如不搭理孩子,或者劝孩子自己一边儿玩玩具去、别吵,那孩子铁定跟爸爸继续硬碰,“就不!我就不让你玩手机!”

孩子这时候其实是在请求爸爸的关注。父母们白天都忙着上班,孩子眼巴巴地望着父母下班,就是希望他们可以陪自己一起玩玩具、聊聊天或者一起出门散散步。如果家长们没有留意到孩子的这种心理,可能就会误以为孩子是在瞎闹。

孩子不是爱争辩,他是在表达诉求
刚上一年级的小花想去学钢琴,可妈妈却一门心思想让小花学舞蹈,因为妈妈觉得舞蹈可以更好地提升女孩的气质,还能磨练出一个好身材。
对舞蹈一点儿都不感兴趣的小花哭着对妈妈大吼,“我就不学跳舞,我就是不想学跳舞!”

妈妈真的应该放开自己的执念,停下来听一听小花自己的看法。小花之所以大闹,是因为她有自己的兴趣,想要表达出自己的诉求。

大人如果总是一意孤行,打着一切为孩子好的幌子就不让孩子说出自己的诉求的话,孩子自然会挺起反抗甚至大哭大闹。

爱怼人的孩子,他们其实在闪闪发光
好几年前,在美国就有心理学研究人员做过调查证实:常常与父母顶嘴的孩子,比那些表面上乖巧听话的孩子更加聪明、独立、勇敢,也更容易走上成才之路。研究人员认为,凡事都听从家长的话,从不表达出自己想法的孩子,他们往往极度压抑着自己的内心,一旦蓄积在某一刻爆发出来的话,反而会引发得不偿失的后果。

而表面上经常怼人、无理取闹的孩子,他们不再同小时候一样愿意完全按照父母的安排来行事,实际上,他们比其他孩子拥有更多闪光点:

家长的话语,让他们懂得用自己的大脑思考,想词汇来反驳父母,这样的孩子反而更聪明;

他们不惧于家长的权威,即便是冒着被打骂的风险也敢于去说出自己的想法,这样的孩子更加勇敢;

相关研究表明,敢反抗、勇于表达自己意见的孩子,80%长大之后都会拥有更加独立和坚强的人格;

通过有意识、有逻辑的反抗,孩子渐渐地更加能够分清孰是孰非,即便是自己错了,一旦意识到自己错在哪里,孩子也愿意承担后果……

孩子怼人,以权压人不如巧用“缓冲效应”

一个开明、智慧的家长一旦遇到孩子的顶嘴、反抗,第一意识不应该是立即去反驳、强迫孩子“听话”,而应该懂得运用“缓冲效应”来教育孩子,这样才能不“一棒子打死”孩子的以上这些闪光点。

在心理学中,为了缓解某一阶段内的心理冲突或所遭遇的挫折,心理医生往往帮助患者寻找一些缓冲物(如目标替代、情境转移等等)来起到预期较好的治疗效果。这就被称之为缓冲效应。

孩子怼人、做出反抗行为时,其心里往往也经历着一定程度的冲突,也就是我们常说的矛盾。因为心理产生矛盾了,而孩子还不懂得如何恰当表达,所以孩子选择反抗。我们家长也可以将“缓冲效应”运用到日常教育中来,以巧妙应对孩子的反抗行为。

利用“缓冲效应”疏解孩子心理

当小花一定要按照自己的愿意去学钢琴而不学舞蹈时,妈妈这时候恰当的做法不是立即与之辩解或硬是给小花报舞蹈班。最好的办法应该是先忍住自己想说的话,做个深呼吸(缓解自己想要发火的冲动),之后再用恰当的语言来疏解孩子的心理,引导他好好说出心里的想法。

“好的, 宝贝,妈妈知道你的选择了,你想学的是钢琴而不是舞蹈。咱们可以不可以坐下来好好聊聊?告诉妈妈,你为什么喜欢钢琴呢?”

孩子一看妈妈愿意听自己的想法,就会渐渐放下哭闹的情绪,脑子里就开始想词汇、要怎么跟妈妈讲清楚自己有多爱钢琴。

​利用“缓冲效应”转移孩子注意

有一些孩子的性格比较倔强,一旦跟大人闹起来可能就没那么好收尾。

比如,你本想带孩子去超市买菜,可孩子一看见吃的和玩的就挪不动脚,假如你不答应他买下来,他就开始跟你各种磨、各种闹,反正我就是需要这些零食和玩具。

这个时候,在一个公共场合,孩子脾气又倔,硬拉也不行,那你不妨想办法转移孩子的注意力。假装突然想起来,“哎呀,妈妈忘记征询你的意见了,你今晚是想吃红烧排骨呢还是想吃可乐鸡翅?”提起他感兴趣的菜,能把他的注意力转到晚饭上来。

孩子就会开始想我要吃什么。一旦孩子告诉你想吃的是可乐鸡翅,那你就可以说,“那你能不能带着妈妈去找找生鸡翅和可乐分别在哪儿呢?妈妈找不到呢!”

你成功地把孩子注意力转移过来,孩子觉得自己可以做主选择吃可乐鸡翅,而且还能迅速帮妈妈找到相应食材,心里肯定乐开了花,立马把刚才的零食和玩具忘了个一干二净。

​利用“缓冲效应”表达自己的意愿

外边下着雨呢,孩子非得去社区公园里骑心爱的自行车。妈妈不同意,孩子就开始闹,甚至还威胁妈妈,“你不让下去骑会儿,那我中午就不吃饭,哼!”

妈妈一看,这孩子油盐不进啊。于是,只能在心里默数5个数,让自己先缓缓要发怒的情绪。

之后,尽力心平气和地跟孩子说,“宝贝,妈妈同意你的想法,在公园里骑自行车的确方便多了。我们家里地方窄,你容易被磕着碰着。我也好想跟你一起去公园里骑车呢!”孩子一听妈妈说到了自己心坎里,总算静下来,点了点头。

“可是,假如妈妈陪着你一起下去公园里骑车的话,有可能会发生两件事:

第一,下着小雨,公园里的地板肯定已经湿了,自行车容易滑,车滑倒了不要紧,可是宝贝你会从车上摔下来,那你的膝盖就会跟之前一样起个大包,而且还会破皮流血;第二,即便我们特别小心,保证不会摔倒,可雨还没停,你骑车总不可能打着雨伞吧,你会被淋湿,淋湿了是不是会着凉直哆嗦呢?那你不就感冒了吗?”孩子又点点头。

“那你是愿意冒着摔倒和感冒的风险,现在就下去骑车呢?还是你觉得可以稍微等一等,下午天气好了再去骑车?下午去的话,妈妈也会陪你一起去。”听妈妈这么一分析,孩子似乎想开了,“妈妈,我懂了,我下午再去骑车,我可以等天气好一点。”

你看,这里妈妈的做法就很好地利用了“缓冲效应”,遇到孩子反抗,并不着急回之以对抗,而是缓和自己的情绪,慢慢地给孩子分析,而且把选择权最终还给了孩子。

​孩子顶嘴、反抗家长,这真的是很常见的事情。我们作为家长,没有必要觉得孩子这样真不礼貌,而非要用权威压倒孩子、强迫孩子完全听话。

懂得反抗的孩子,反而有着更加清晰的自主意识。我们应当多去了解孩子反抗行为背后的原因,积极用恰当的方式来与之沟通,尽量做到不打压孩子,孩子做得对的,我们可以顺从孩子;孩子做得不对的,我们可以用温和点的方式引导孩子。

今日互动:家长们,你们的孩子平时爱怼人吗?欢迎评论区留言分享。

——————————————

孩子是我们一生的财富,如果你是新手爸妈,面对各种育儿难题不知如何下手解决,可以咨询我。

关注【杨壹育儿经】,说宝妈听得懂的话,普及科学的育儿知识,做你最好的育儿闺蜜。

"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