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教育孩子这件事上,故事比训斥更有效!你是有故事力的家长吗?

作者: 日期:2020/9/30 人气:1
"

前几天,朋友要去医院做产检。因为她老公不在身边,还要挺着大肚子带着4岁的女儿豆豆同行,我便主动提出陪她去。

在朋友接受检查时,我坐在同楼层的儿童游戏区外,看着豆豆在里面玩耍。突然,一旁的小男孩不小心摔倒了,手上的玩具正好砸在了豆豆头上,豆豆疼得哇哇大哭。

我立刻过去查看,还好,没砸到眼睛,只是额头上被砸红了。我安慰了她一会儿,可她还是不停地哭。而那个惹事的小男孩,则一脸的不知所措。

我突然灵机一动:为什么不用讲故事的方式安慰一下她呢?

于是,我问豆豆:“你知道刚才是怎么回事吗?”

豆豆摇摇头,我指着旁边的小男孩和被摔在地上的玩具说:“你看,刚刚你坐在这里,而小弟弟拿着玩具走过来,想和你一起玩,不小心摔了一跤,玩具就砸到了你。”

说完,我还向小男孩求证:“阿姨说得对不对不呀?”

小男孩拼命地点头,豆豆也不哭了,还对小男孩说:“那我们下次拿玩具时,都要小心一点,不能让它砸到别人。”

小男孩点点头,两个孩子像什么事都没有发生过一样,高兴地玩了起来。

在教育孩子这件事上,故事比训斥更有效!

为什么几句简单的话,就能缓解孩子的情绪?

这一切是不是特别神奇?我让孩子去回想事情发生的经过,按道理说,她应该更难过才对,可是为什么她反而停止哭泣了呢?

这是因为,具体的描述激发了大脑的理性功能,让她开始去思考和判断,自己的额头为什么会疼?刚才到底发生了什么事情?

这个过程看似很简单,可实际上,孩子的大脑却在高速运转着。在这个过程中,孩子得到了三点好处:

一、孩子的注意力被转移了。

本来,孩子很难过,觉得额头很疼。但是,当她顺着我的思路去思考时,她的注意力就被转移到情绪以外的其他方面了。

二、孩子的情绪得到缓解。

孩子本身的情绪和注意力都在自己刚刚被砸的事情上,而我引导她思考之后,她的“理智脑”开始发挥作用,被情绪劫持的“情绪脑”渐渐被压制住。所以,孩子很快停止了哭泣。

三、孩子的大脑得到整合。

在这个过程中,我和孩子一直在进行情绪上的互动,孩子的大脑在“情绪脑”和“理智脑”之间转换,有效促进了大脑的整合。

可以说,故事力——复述经历,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孩子停止哭泣,是故事力——复述经历发挥了作用。

什么是故事力?

简单来说,故事力就是指能讲故事的能力。但是,这里说的故事包括的范围比较广,可以是想象中的故事,也可以是经历过的事情等。

美国著名的积极心理学家丹尼尔.西格尔博士曾在《由内而外的教养》一书中指出:孩子的大脑是由父母带给他们的经历和感受所塑造的,即父母所提供的体验可以为孩子塑造灵活的、整合良好的大脑。而具有故事力的家长,在这方面做得会更好。

为什么这么说呢?

在孩子出生后,他的“情绪脑”是最先得到发展的,而“理智脑”则要等到两岁左右,才会开始发育。所以对于年幼的孩子来说,在“理智脑”发育成熟之前,他的大脑主要是被“情绪脑”控制着的。

如果此时父母能够利用故事,给孩子带来各种不同的经历和感受,就能让孩子拥有灵活的、整合良好的大脑,对于孩子的一生也会带来很大的帮助。

故事力,让孩子拥有灵活的、整合良好的大脑。

那么,家长有故事力,能发挥哪些作用呢?

1. 帮助孩子梳理情绪,放下过去的不愉快

很多家长都认为,孩子还小,能记住的东西有限。就算是发生了什么不愉快的事情,过几天也会忘记,不用太在意。

但是,这些不好的记忆并不会随着时间的流逝而消失,反而会在孩子的心里一点点地堆积,藏在潜意识中。等到某一天,孩子可能会因为一件很小的事情,突然情绪大爆发。

有故事力的家长知道这一点,所以会和孩子一起讨论他们的经历,这样就能帮助孩子理解,过去到底发生了什么?自己和别人的感受是什么?还能改变孩子压抑情绪的行为。

压抑情绪,让孩子突然情绪大爆发。

举例说明:

有一天早上,我大姨早早起床,打算洗头发。可是在她低下头的那一刻,突发脑溢血,倒在了地上。此时,一家人都还在睡梦中,只有小孙子豪豪揉着眼睛找奶奶。

后来,豪豪发现奶奶倒在了地上,而且不管他怎么晃动,奶奶都不醒,就立刻去叫醒了其他大人。等到一家人把大姨送到医院时,大姨已经去世了。

办完了大姨的丧事以后,家人发现,豪豪经常追问奶奶去了哪里,而且每次经过水池旁时,总是用不连贯的话说:“奶奶倒了”,“就在这里”,“睡着了”。

一开始,家人很逃避这个话题。后来,担心对豪豪有什么不好的影响,就带着他一起回忆了事情的经过。这样回忆了几次之后,当豪豪再经过水池时,就很少再提及这个话题。

我知道,奶奶倒在地上的场景,豪豪还会记得。但是,与家人一起进行的回忆,能帮助他梳理自己的情绪,不会让这件事成为一个阴影。

故事力,帮助孩子梳理情绪,放下过去的不愉快。

2.帮助孩子打开思路,理解当下发生了什么

孩子的认知水平有限,即使是发生了一件我们认为理所当然的事情,孩子也很难搞清楚里面的因果关系等。此时,如果没有人告诉孩子到底发生了什么,孩子可能会因此产生恐慌。

可是,孩子的理解能力有限,如果我们一本正经地解释,孩子可能听不懂,这个时候,故事就是一个好的工具。

举例说明:

去年,我妈因为骨折做了手术。术后,因为疼痛,她一直哼哼唧唧,还直掉眼泪。在一旁的小侄子看到了,也跟着哭了起来。

我指着我妈的腿告诉他:“奶奶这里有一个用刀子划开的口子,就像你上次拿刀子划伤了手一样,很疼,所以奶奶掉眼泪了。可是疼过之后,奶奶就又能下地走路,和硕硕一起玩了。”

很快,小侄子就明白了,这就像他吃药、打针一样,虽然会很苦、虽然会疼一会儿,但是,很快就能让自己的身体恢复健康。

故事力,让孩子知道,发生了什么。

3.引导孩子展开想象,预测经历解决问题

孩子小的时候,会害怕很多东西,而且对于未知的、即将发生的事情,也容易产生畏惧心理,因此不敢轻易尝试。

此时,我们可以引导孩子展开想象,和孩子一起去预测,如果继续做下去,会发生什么事情?然后,一点一点打消孩子的恐惧心理。

举例说明:

邻居家的坤坤从小体弱多病,经常去医院。可能是打针带给他的恐惧太强烈了,以至于他一听说要去医院,就扒住门不愿意离开。

后来,妈妈给他买了一套打针玩具,经常在家里和他一起模仿看病的过程。而且,妈妈还会用特别温柔的语气告诉他,打针之后病就能好了。

渐渐地,可能是故事听得多了,坤坤也就不再抗拒去医院了。

讲看病故事,让孩子不抗拒去医院。

家长如何做,可以快速拥有故事力?

有些家长认为,故事力是非常高深的能力,自己平时不会讲故事,所以没有办法运用这种能力教育孩子,其实并非如此。

我们给孩子讲的故事,不需要有多么高深莫测的主题、跌宕起伏的情节、出人意料的结果,哪怕只是复述生活中的日常经历,就足够了。

具体可以怎么做呢?

1.和孩子分享当天的经历,经历等于故事

很多孩子都有在睡前听故事的习惯。通常,家长都会选择一些比较好的书籍读给孩子听。其实,除了书上的故事,当天的经历也是非常好的故事内容。

比如,我们可以告诉孩子,在孩子上学的这段时间,我们都做了什么事情,遇到了什么趣事。然后引导孩子,说出他在学校里经历了什么。

在孩子讲述经历时,能再次梳理自己的思路,对自己一天所做的事情有所体会。而我们也能够知道,孩子哪些地方做得好,需要我们给予鼓励;哪些地方做得不对,需要我们提出建议。

这既能让我们度过一段非常好的亲子时光,让我们更了解孩子,提高双方的故事力。也能让孩子处于放松状态,友好地接受我们的建议。

和孩子分享当天的经历,经历等于故事。

2.自己编故事,将对孩子的教育内容融入其中

很多家长会发现,对于我们的大道理,孩子可能爱理不理。可是有时候,却突然通过一个故事翻然醒悟,这就是故事的力量。

但是,孩子的问题是多种多样的,我们没有办法每次都找到对应的故事,那就没有办法了吗?当然不是,我们可以自己编故事。

在故事中,主角可以是拟人化的小动物,可以是孩子比较熟悉的某个动画形象,都可以。重要的是,要把孩子的行为编到这个故事。

比如,妮妮在家吃零食时,总是喜欢乱扔垃圾。妈妈说了好几次,她都没有放在心上。于是,妈妈编了一个故事教育她。

说是有一只不讲卫生的小猴子,吃了香蕉后,把香蕉皮随意扔在了路上。结果,害得小猴子的好朋友小兔子摔了一跤,把膝盖都磕破了。后来,小猴子看到因为自己乱扔垃圾,导致好朋友受伤,非常伤心,流下了眼泪。他向小兔子道了歉,并且表示,以后再也不乱扔垃圾了。

听完这个故事后,妈妈就帮妮妮回忆了她乱扔垃圾的事情。还没等妈妈说教,妮妮就主动向妈妈承认错误了。

自己编故事,将对孩子的教育内容融入其中。

3.借助道具,有难度的内容也能轻松地讲明白

别看孩子年龄小,有时候提出来的问题,做出的一些行为,却让我们措手不及。如果真的认真和他讲解的话,孩子又听不懂,此时借助道具,就可以轻松解决这些问题。

奶奶骨折后,只能在床上静养,可是硕硕希望奶奶能陪他一起玩,就会故意按奶奶受伤的腿。奶奶有一次被按疼了,还随手抓起一块小肥皂砸了他。后来,还是我用一个娃娃和订书钉解决了问题。

我找来了一个娃娃,在它的腿上划了一道线,当作是骨折的痕迹,然后,用订书机订上,就当是做手术时固定用的钉子。

做完以后,我告诉小侄子,奶奶的腿现在就是这个样子。钉子钉在了骨头上,特别疼。当他按一下的时候,钉子就会扎得更深,所以奶奶会更疼。

说着,我还按了一下娃娃,演示给他看。了解了这件事情之后,小侄子再也没有按过奶奶的伤腿了。

我给小侄子讲解用的娃娃。

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故事是一个很好的工具,而拥有故事力的家长,也会更轻松。不仅更具备说服力,也能间接培养孩子的故事力,何不现在就试一试呢?

"-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