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喊“教育孩子”的旗号,只是发泄了自己的情绪

作者: 日期:2020/9/30 人气:3
"

接纳孩子的不完美

那天因为身体不舒服去医院,排队验血时前面刚好时一个小男孩抽血,小男孩估计是害怕,不停着哭着手也是往后缩,一旁的妈妈使劲拽着也无法让小男孩妥协,妈妈请我老公帮忙,也是无济于事。

通常,这时候我们会对孩子耐心得哄一哄,或者说:让阿姨轻点就跟蚂蚁咬了一下。来减少孩子对扎针输血的恐惧感。而这位妈妈的做法却引起了我的关注。

不仅没有耐心的哄一哄孩子,而且还不停的用巴掌鞭打孩子的身体,嘴里则是不停地说:你老是这样,在学校也是。孩子则更加不配合了,用尽全力来抗拒妈妈让他抽血,这时帮抽血的护士见后面排了好多人,也开始急了吼起来:你这样让我怎么抽,我这还好多事呢!

妈妈就把孩子拉到一旁,还是不停的用巴掌鞭打孩子,一步一步的往前推着孩子,孩子哭得真让人觉得心疼,见孩子被推着蹲在了地上,妈妈则跳起来踢了几脚孩子:老是这样,老是这样。

孩子只是因为害怕抽血,妈妈就如此愤怒,拳打脚踢,情绪完全控制不住的发泄在孩子的身上,让孩子更加深了对抽血的恐惧感。

有句话说:人情草木孰能无情。每个人都有着七情六欲,大人们都还在学习怎么控制情绪,更何况还是一个五六岁的孩子。

这位妈妈无法接纳孩子害怕的情绪,自己成了情绪的奴隶,看着是在教育孩子不要老是这样,其实她不知道自己的做法已经伤害到了孩子,错过了孩子情商教育的好机会。

孩子有害怕的权力,父母不应该用不恰当的方式来阻止他体验害怕,打一顿是让孩子妥协了,可是下一次,再下一次呢?这只是火上浇油,除了加剧了孩子害怕的程度,对孩子没有任何好处。

我们为人父母是因为帮孩子渡过难关,战胜害怕。接纳孩子,认同孩子,教会孩子正确战胜害怕的方法,这才是帮助孩子。

思考孩子做每件事背后的原因

在教育孩子上,我们总是太着急去对孩子的行为下定论。然而并不是孩子的做的每件事都是错的。

周末下班回家,只是拿了个衣服的功夫,就听见儿子哭着从客厅跑出来了,告诉我说:奶奶打宝宝。

原来是因为儿子看到客厅有两桶油,想去打开那个盖子,还问着这是什么,奶奶刚开始说,这个不要弄,不是你该玩的。儿子就更加好奇了,还试图不停地摇晃两桶油,奶奶走上前去救怕一巴掌打在了儿子的双手上。

当儿子在我面前说时,并没有评论奶奶的做法,我知道奶奶是担心孩子将油洒了滑倒受伤,可孩子并不知道。

当孩子做某件事,我们不能那么果断说孩子是在犯错,首先应该问清楚孩子做这件事的原因。

事后睡觉前我跟三岁的儿子复盘回忆此事,问他是不是好奇那个桶里的油,他回答是,但我问那后来发生什么事时,儿子带着哭腔说到,奶奶打了宝宝。

只是因为好奇一件有着危险的事,就要被打吗?就像一个孩子好奇插头就摸插头,怕,大人来了一巴掌;就像一个孩子好奇的拧着洗衣机,怕,大人一巴掌。

生活中,这种事比比皆是,可殊不知这样对孩子的影响可能是一生的。大人们一次又一次的阻止了孩子的好奇心,会减弱孩子将来对新事物的探索精神。

当孩子好奇探索身边的某件事物时,我们可以给他普及这件事物的知识,让孩子知道这件事物的用处,如果怕孩子有危险,跟孩子讲清楚,这样不仅增加了孩子的知识,也满足孩子的好奇心,更进行了安全教育。

允许孩子从错误中吸取经验

某日下班去老公的大哥家接孩子,刚刚跟孩子玩得热火朝天,大嫂出了几道算术题,喊小侄女去做。

只见耷拉着脑袋的小侄女慢悠悠的走向小黑板前,大嫂旁边还在继续发表言论:周末幼小衔接最后一节课了,赶紧复习复习,好考试时考个好分数。

小侄女愁眉苦脸地拿起粉笔开始算术,左手的手指挥舞着像一位算命的先生般掐算着题目,得出答案右手就在对应题目后面写出。一通做完,大哥去检查发现有一道题粗心大意算错了。

就开始严厉地质问小侄女:这么简单的题目做好多遍了,怎么还错了。大嫂见状也探头看了小黑板上的题目,指着错题嗓门拉高了一个分呗:你看看这道题,平时你都会,怎么会算出这个答案,后面加过来的数字去哪里了。

一通严厉的训斥后,小侄女只是靠着小黑板,眼睛直勾勾地盯着某处,此时眼泪已在眼眶里打转了。

奶奶见着孙女被训着心疼,就过来抱起小侄女坐于腿上,和声和气地说:宝贝把这个题目算给奶奶看看。小侄女纠正了错题,写出了正确的答案。

这时大哥从卧室走出,看见小侄女被奶奶怀抱在膝,还做着题目,就提醒道:妈,我们这严厉教训后,你这样哄她,她会觉得我们教训错了。奶奶听见这么一说赶紧抽身而退。

小侄女憋着一枪委屈坐在沙发上看电视,这时旁边的儿子想跟堂姐玩,就用脚踢了踢姐姐,结果姐姐终于“呜呜呜”哭了出来。这时其他大人就全部毛头指向儿子,指责他打姐姐,其实儿子只是见姐姐刚刚被骂的可怜,试图邀请姐姐玩,然而恰恰用错了邀请方式。

当孩子因为做错一个题目被骂,这在我们小时候也经常遇到,可孩子已经知道错误,为何不先问问她刚刚是如何的一个过程算的呢?是不是方法需要改进。

允许孩子从错题中吸取经验,才能下次不会再犯,而不是让她知道答案错了。

最后到了周末考试,小侄女还是考出来让大人不满意的分数,大哥发过视频给我们看,考试成绩全班倒数第一,大哥嘲笑后,小侄女羞愧地哭了。

作为大人,我们小时候也会做错题目,可是却没有感同身受,不会想到做错题的还是一个孩子,她需要我们的鼓励去激发对学习的兴趣,然而恰恰父母的做法相反,嘲讽,训斥,不尊重孩子以此为乐。

看见过这样的一句话:每一次犯错,都是一次教育孩子的好机会,而怎么教育,却很考验父母的智慧。

父母们应该站在孩子的角度去引导孩子,从错误中总结方法,培养孩子学习的兴趣,建立自信。

作者:杨小沫,不论失败成功,不轻言放弃,以文字为伴把每天的阳光作为自己满满的自信,绽放精彩。

"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