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有没有这样的经验?有了孩子之后,家里变得一团糟。
我在18岁的时候就体会到小孩子所带来的“破坏”的威力:我新婚的一年的表姐,在我小外甥后,原本整洁、洋气、高大上的新房到处塞满了儿童的小衣服、尿布、奶粉,还有不知所以然的乱七八糟的一堆东西。从孩子出生起,仅仅不到一天的时间,她家就完全变了个样。 现在网络上经常有宝妈们吐槽,家有幼儿,房间是怎么也收拾不干净的。又有宝妈说,孩子如果安安静静待那儿,一定是在作妖。这话我感同身受,我家小宝有一次安安静静在那儿,我找到他的时候,他正拿着姐姐的彩笔一脸得意地在墙上画他的“大作”。还有一次,我洗碗时,他安安静静坐那儿,我过去一看,他正鬼鬼祟祟地在撕图画书,脸上还带着纸片被撕碎带来的享受表情。 有人说,七岁的小男孩是世界上最可怕的生物,他们有好奇心、破坏力、行动力和《未成年人保护法》。这话诚然不假。事实上,不仅是七岁的小男孩,每个心怀愤懑的孩子他们都有着强大的破坏力。
今天,我们要讲的绘本《一团糟》,就是讲一只像小男孩一样心怀愤懑的小狗的,或许,在这本书里,爱搞破坏的孩子们能看到自己的影子。
绘本《一团糟》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小狗史努津的小主人得到了一本故事书,在小主人津津有味听故事时,史努津因为被冷落了心生不满。晚上,它悄悄地把故事书撕碎,故事书里的人物混杂在一起,秩序被打破,一切全乱套啦。
《一团糟》的作者是法国的韦罗妮克·柯西和格雷瓜尔·马比尔。柯西是《一团糟》的文字作者,马比尔则是它的图画作者。说起格雷瓜尔·马比尔,他创作了不少经典的儿童绘本,比如《书里掉出来一只狼》、《关于马的一切》、《关于鲨鱼的一切》,这些绘本的图画均是出自他手。他还一个人创作了《狼真的来了》的整本绘本,包括文字和图画。
《一团糟》也是这样一本经典的绘本,它的经典之处在于:
创作了一只和孩子心意相通的小狗,贴合孩子情绪版面设计符合美学原理,文字、画面和谐,配合故事情节起伏依托经典童话,打破思维限制,跳脱成人方式一只和孩子心意相通的小狗,贴合了孩子的情绪《一团糟》的故事主角是名叫史努津的小狗。小狗的小主人露西过生日,爷爷奶奶送了她一本故事书。于是,露西的爷爷奶奶开始给她无休无止地讲故事。史努津却讨厌听故事,他皱着眉头趴在沙发下,一副生不如死的样子。
这是不是像极了小孩子,如果我们家里来了客人,我们和客人开启了漫长的攀谈,而攀谈的内容是他们不感兴趣、听不懂,也插不上嘴的,他们的表情是不是像小狗史努津一样充满厌烦?而这漫长的攀谈又让他们感到备受冷落,因为,爸爸妈妈的关注点都在客人身上,而不是像平常一样,在他身上,他真的感到好委屈。
接下来,等大家都睡着的时候,史努津想出了一个好办法,让这本书消失!于是,他用嘴把小主人露西的故事书撕个稀烂。
这完全是孩子的思维,他们会简单地把“坏事”发生的原因归结到某个物品上。比如,我们这里很多家长会上山折一些竹枝子,捆成一小束,用来吓唬孩子说,如果他们不乖,就用这个来打他们。很多三四岁的孩子听到这话后,都会趁大人不注意的时候悄悄地把这竹枝子折断或者扔掉。看着他们一脸懵懂,却能做出如此“有心机”的事来,大人们往往会哑然失笑。孩子们天真地以为扔掉竹枝子,大人就没法再打他们了,就像史努津,它认为,只要把书撕掉,小主人的关注点就会重新回到它身上。
版面设计符合美学原理,文字、画面和谐,配合故事情节起伏著名绘本创作人和出版人郝广才说过,一本绘本的成败,往往在做Layout时就决定了。
一般来说,制作绘本的第一个步骤就是做版面设计,也就是Layout。就像电影的分镜头,把故事情节一段一段落在Layout上。
好的版面设计会遵循美学原理,做好文字画面的和谐,也会注意图与图之间的连贯,用画面表现出故事的转折、高潮和韵律。
《一团糟》的版面设计在留白、文字和图片的相互和谐上做得很好。人的眼睛很挑剔,并不是满页色彩鲜艳的图案就能取悦它们的。《一团糟》故事开始的第一个跨页就用一页色彩鲜艳的图案构建出露西家的场景,另一页则用了大量的留白,单单给露西和奶奶的有爱互动做了一个镜头特写。这样的视觉效果让眼睛很舒服。
第二个跨页也很巧妙,它一共有四个分镜头。前三个分镜头描绘爷爷奶奶给露西讲故事的场景,第四个分镜头给气哄哄的小狗留下特写。
诶,到此,画面的连贯性带来效果就要产生了。
我们翻到第三个跨页,左边一整面留白的画面上,小狗在疯狂地撕书,宣泄着心中的不满。这个画面占据了一整面,画面很大,留白也很大,书的碎片到处飞,表明小狗撕书时心里只有自己的情绪,其他的什么都看不见。这个画面张力很强,让读绘本的孩子的情绪跟着小狗史努津的情绪一起高涨起来。
到了第三跨页右边的一面,小狗撕完了书,一脸傲娇地站在那儿,家里的事物作为背景又出现了,画面又充满了色彩。这表明史努津的情绪在宣泄过后平稳下来了。同时,也兼顾到美学效果,因为之前已经有四页的留白页,该给孩子们来点色彩,让他们的眼睛好好“享受”一下了。
值得注意的是,在史努津把书撕掉后,故事书里的人物混杂在一起,产生了令人啼笑皆非的新故事,这时候,马比尔用三个连续的大跨页来描绘被撕碎的故事书里发生的场景。这三个连续的大跨页采用了全饱和的画面,没有留白,让人感受到那种“乱糟糟”的氛围,用浓墨重彩来渲染故事角色因秩序被打破而产生的紧张、恐慌、气愤的心理。这正呼应了绘本的主题-----“一团糟”。
到了第七个跨页,白雪公主擦拭神灯,事情的转机出现了。因此,马比尔只用了一页半的画面来描绘故事情节,另半页则留白,用以描绘白雪公主擦拭神灯的画面。因为事情的转机就在这里,因此,要把这个画面单独画在留白处,这是对读者的一个提醒。
如果你用心去体会《一团糟》这本绘本,你会发现,在接下来的画面里,作者在版面设计上也是毫不马虎,每一个画面的大小、色彩、布局都有其深意在里面。
依托经典童话,打破思维限制,跳脱成人方式。《一团糟》里小主人露西得到的故事书里有三个经典童话:《白雪公主和七个小矮人》、《金发姑娘和三只熊》、《阿拉丁神灯》。
有的孩子可能听过这三个童话,有的没有,但都没关系,这都不影响孩子们愉快的阅读《一团糟》。因为在史努津把故事书撕碎后,奇妙的事情就发生了,三个童话故事的角色互相进入了彼此的故事里,荒谬又充满了合理性。
故事书被撕碎后,故事角色会进入别人的故事里,从而产生出一个全新的故事,这是荒谬的。但在荒谬里,又充满了合理性。金发姑娘因为到了七个小矮人家里感到糊涂,因为被七个小矮人误会她撒谎而委屈大哭。白雪公主会生气,因为她进入了三只熊的家里,发现到处都那么脏,而她明明在早上已经打扫过一次了。三只熊因为白雪公主生气,他们感到受到羞辱,也生气了。直到神灯出现在三只熊的家里,白雪公主做卫生时擦拭神灯,把灯神召唤出来,灯神把故事恢复原样,到这里,是荒谬的合理的极致,也是想象世界的结束。
孩子和成人之间的区别就在于,孩子能够在想象中来去自如,但成人一旦进入想象就出不来了。
当灯神使一切恢复秩序时,故事书也被修复了。第二天一早,史努津惊讶地发现,露西在餐桌上给布娃娃们讲故事书里的童话。
《一团糟》的最后一页,用半页的留白写着一句话“很久很久以前,有一只讨厌听故事的小狗……”这只小狗是谁呢?是史努津吗?还是此时正在坐在你身边一脸投入听你讲绘本的孩子呢?
当你这么问孩子的时候,他们会不好意思地笑起来,因为他们知道,小狗史努津就是他们自己的化身。无论他们是否讨厌听故事,他们已经听到了三个经典的童话故事和一只和自己一模一样的小狗的故事。
嗯,故事就是故事,你听了一个故事,你感到开心就好啦。
绘本需要讲道理吗?不,它不需要这么做。它可以表达一种情感,宣泄一种情绪,或者描绘一个生活场景。孩子年幼时,他们的表达能力有限,不能精准地表达自己的感受,当情绪来的时候,他们不知道该如何妥善地处理,他们可能会像史努津一样通过破坏来宣泄。但正如《一团糟》里所描绘的故事一样,破坏或许正是一种重建,当破坏过后,情绪消失了,一切又恢复原来的样子。
给孩子讲讲这个故事吧,他们会喜欢的。
"我是书念的妇人,分享育儿好书。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