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不听话,日常生活里这4个沟通误区你中招了吗?

作者: 日期:2020/9/30 人气:0
"

最近好朋友小雅来家里玩,说的最多就是儿子最近不听话:

要去上幼儿园的时候磨磨蹭蹭,玩着玩具喊着不想去;吃饭的时候喜欢看动画片,半天饭都下不了嘴;和邻居家小朋友玩耍,到了吃饭的点也不愿意回家……

在面对孩子不听话的这个问题上,很多人都会用沟通的方式来解决。但经常会因为沟通方式的不正确,导致效果微乎其微。小晓妈妈今天在这里分享几个沟通误区,希望能在育儿教育上对大家有所帮助。

1、说教式沟通

很多父母在面对孩子不听话这个问题上,最直接的就是说教。美国作家马歇尔在《非暴力沟通式》一书中也提到过;我们言语上的说教、否定、讽刺,其实也能给人带来精神上的伤害。

所有语言上的错误表达方式,反而会让亲密关系变得生疏。在育儿里面也是同样道理,其中典型一种就是说教式沟通,这种沟通方式更着重道理教育,质问和说教的成分大于沟通。

在这种沟通方式下,父母越是灌输大道理,孩子越会从心底深处建立抵抗机制。

因为在每个独立个体(孩子)意识下都希望被平等的看待。父母没有正确的姿态,和孩子的沟通效果就变得很差。换句话来说,双方的沟通并不同频。

身边的朋友小溪就很经常用这样的方式,每次当孩子犯错或者是不听话的时候,她都会习惯性的搬出自己的那套道理进行说教,但是孩子不是草草应付就是左耳进右耳出,最终还是用一顿打来结束沟通。

习惯性说教只能算是把自己的观点强加到孩子身上。父母和孩子沟通的前提应该是把孩子和自己放在平等的位置,通过倾听、引导等方式了解孩子的思想,再加以纠正补充,才能达到更好的效果。

2、指责式沟通

前阵子在抖音上面看到这样一段视频:一个孩子把超市货架上成排的饮料都打翻在地,视频里的母亲不断的用手指戳着孩子脑门儿骂着:“你怎么这么笨!”

这个视频下面的评论,大多数人都觉得这位母亲的做法不对。有网友说道:“当众指责不仅没有教育效果,还会让孩子的逆反心理加重。”

其实为人父母的都清楚,有时候脾气上来就是一下子的事情,根本控制不住自己的愤怒。

在面对一些情况时候也无暇顾及场合,更习惯于用指责的方式来进行教育。这就导致了,孩子只感受到了父母的情绪,却对自己错误的地方意识不够清楚。

从沟通角度来说,指责的方式等同于自我情绪的宣泄。因为心里是不认同的,所以要进行反驳,站在父母角度来说就是:你错了,首先我要批评你。

这样的想法一定是不正确的。

首先要明确,正是因为孩子的心智、行为上各种不成熟的作为是不可控的,才需要我们父母的指导。当孩子有不听话的行为,不妨尝试找一个比较安静一些的空间和孩子进行交流。

只有缩小空间范围,减少无关主体个体,孩子才会更认真的倾听。在公众场合上,尽量避免直接教育。

每个人都有自尊心,孩子更是。在沟通的时候,也要注意保护他的这一部分。不用直接方式进行指责,而是尝试比较温和的态度和引导,更容易让孩子接受。

3、一味附和式沟通

这种情况高发人群就是孩子的爷爷奶奶外公外婆。都说隔辈亲,中老年群体对孩子更是一种“附和”的沟通方式。核心就是:孩子开心最重要。

很经常和身边的宝妈们交流时都会有很大感触,老一辈的人都习惯性“取悦”孩子,在沟通方式上也是同理,他们觉得孩子还小,由着他的性子来没什么关系。

但对于成长来说,每一点小事都对三观的建立有很大的影响,一味附和最容易导致孩子的自我思想。

从沟通角度来说,这样的方式等于零沟通。在育儿上面的关键应该是把握清楚尊重和溺爱的界限。应该在沟通之中尊重、顾及孩子的感受,但也应就事论事。

过于专注的把孩子情绪摆在第一位,反而会降低沟通效果。平等姿态下尊重孩子,尝试去倾听孩子的想法体察他们的感受,不对的时候也要及时纠正、改错。

4、警告式沟通

对于这种方式,比较常见的语句就是:

作业没有写完,等下就不要吃饭了。

如果再哭我就打你了,不许哭!

如果你不听话,我一会就要打你了。

……

这类的话,都带一些警告性。在沟通上,就是一种错误的表达方式。

当孩子被触发这种警告时,其实也会有抵触心理。可以尝试用童化的方式解读,可能就会变成另一种意思。孩子会觉得这样的父母不够温暖,不够爱自己。

警告式的沟通没有温度,更容易触发孩子敏感的内心,有时候甚至会让孩子产生敌意。这和最初的沟通目的就是完全相悖的状态。

所以日常里面可以多一些善意的提醒,但是不需要过分夸大警告。真正的沟通,应该具有一定的温暖,基于不同的角度来进行转变。

这4种方式就属于比较常见的错误沟通。其实生活中我们在面对很多孩子的教育问题时,最重要的还是多转化角度看问题,尽量去体察孩子的内心。对于孩子一味的约束管辖反而会遏制天性,如何正确的引导才是关键。

写在最后;

我是小晓妈妈,一个乐于跟大家分享育儿点滴的快乐宝妈。如果大家有不同的观点,欢迎评论探讨~

(本文原创首发)

"-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