吼孩子吼到崩溃?试试这几个方法

作者: 日期:2020/9/30 人气:2
"

在日常生活中,很多家长跟孩子的对话是这样的:

“把衣服穿上!”

“不!”

“不行,必须穿!”

“我不穿!”

“我说了不行,现在必须穿!”

.......

实际上,从孩子有一定自主能力开始,父母就要同他们各种各样的不合理行为做斗争。许多父母都明白“可怕的两岁,恐怖的三岁”代表着一个极为特殊的阶段:孩子生命中的第一个叛逆期。

安静的依偎变得越来越少,取而代之的是孩子登高爬低、满地打滚、不让干什么偏要干什么、想哭就哭、想叫就叫,随之而来的则是被逼到频临崩溃的家长:不管不行、管了没用,气到发抖却没有应对之策......

为什么他们在这个年龄段会变得很叛逆呢?

我们需要了解孩子的大脑此时正在经历变化:大脑神经连接的整个发展趋势是一个“双驼峰”,而两个“峰尖”分别位于两岁和十四五岁,从神经连通性的角度来看,两岁孩子的大脑极为活跃,尽管还达不到青春期时的活跃水平,但这种“头脑过热”的状态也是他们在这个年龄段显得非常叛逆的根本原因。

孩子长大了,变得更有自己的主意了,而且也拥有了自己的“执念”,这时会让家长感到非常为难:面对他们的小“执念”和各种要求,到底该怎么正确地跟孩子说出“不”这个字,才能既保障孩子的安全与快乐,又兼顾了自己的情绪呢?

高喊“不行”这种简单粗暴的方式是不可取的。那具体应该怎样做呢?以下有五条建议。

说“不”之前,先冷静分析孩子的心理

当孩子做出一个我们不希望他做出的举动时,很多家长其实并没有静下心来想一想:孩子是不是真的提了一个不合理的要求?他现在做的这件事是不是真的不对?一部分家长对孩子的拒绝是下意识的,实际上却少了一点对孩子的理解和耐心。

很多时候,孩子只是感到好奇、新鲜,想多看看、多玩玩,但成人一时难以理解孩子这种对万物的好奇,有时为了着急赶路,有时为了少洗两件衣服,有时为了少帮孩子洗一次手,于是就没有站在孩子的角度,设身处地地替孩子想想他这么做是不是天性使然。对很多家长来说,说“不”之前,需要先花几分钟琢磨一下这个“不”字该不该说。

可以批评孩子的行为,但别否定孩子本人

我们可以跟孩子说:“你吃多了冰激凌会肚子疼哦!”“下雨天出去玩容易生病。”但是不要跟孩子说:“你每次都是这样!”“你怎么记吃不记打!”“说了多少遍,怎么就是不改?”“你这孩子就是这么不爱干净,不讲卫生!”“你这孩子老是这样任性!”

我们可以批评孩子的行为,因为行为是能够改正的,当孩子发现自己的行为有误,并知道该怎样做才对时,很快就能修正。但如果我们给孩子的人格定性,就不容易得到改善了。倘若父母在说“不”的时候很爱给孩子贴标签,那就很容易激发孩子“我反正就这样了”的对抗心理,甚至会让孩子“破罐子破摔”。

不要让孩子认为犯错误是一件可耻的事情

人非圣贤,孰能无过,每个人都会犯错误。一些家长为了强调犯错误的严重性,会跟孩子表达出“你犯了错误,这样做会让父母生气、伤心、失望”的态度,让孩子因为犯错而产生羞耻感。这招能够起到一定的作用是因为孩子在乎父母,但是当“在乎”变成我们要挟孩子的资本时,孩子就会产生一种错误的社交模式:过度迎合与取悦自己在乎的人。这并不是一种好习惯,不管是在幼年还是成年以后。

以盟友的姿态说“不”,尝试现身说法

父母应该更多地去跟孩子交流“如果你这样做了会带来什么样的结果”。这样一来,父母就不是站在孩子的对立面,而是与孩子结盟,共同得出了“我们不应该这么做”的结论。

很多家长在管孩子的时候急于跟孩子“死磕”,但我们更应该担当的角色,其实是教练、顾问。我们要时刻记住,不是为了跟孩子“死磕”才站在孩子的对立面上的。对于孩子来说,成人最大的优势就是经验,如果我们给孩子讲讲故事,现身说法地聊聊自己的经验或者教训,也是非常可取的技巧。

跟孩子约法三章,并且要让孩子自己说出来

我们常常会遇到这种情况,孩子电视看了20分钟,说“还要看”,看完又说“还要看”,这就有必要约束了。

面对这种情况,家长一定要懂得“约法三章”,并且要让孩子自己说出来。我们在孩子提出要求之前,先跟他一起约定:“先看电视?可以,看多久呢?”“想吃糖?吃多少呢?”要先说明白。“约法三章”不仅是成人之间打交道的好办法,跟孩子打交道也一样适用。此外,父母跟孩子说好的约定,让孩子自己亲口说一遍,才能成为更有效力的约束。

实际上,只要有好的方法,就可以减少哭闹、争执和对抗。不管面对哪种情况,父母在说“不”的时候都应该秉持一个根本原则:不要让“不”仅仅是“不”,只有加上共情、解释与指导,才能给拒绝赋予更大的价值。

"-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