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有哪些被大人看作是“坏事”,但其实是孩子们在社交的事情呢?

作者: 日期:2020/9/30 人气:0
"

1、满嘴屎尿屁

“你个臭妈妈” “那个南瓜像臭粑粑一样” “我家有个大臭屁老爸”

很多妈妈应该都被孩子满嘴的“屎尿屁”烦过好长一段时间,孩子屡教不改,乐此不疲。

这是因为,3-5岁时,“生殖器期”来临,孩子开始对自己的排泄物产生浓厚的兴趣,同时还喜欢说跟“屎尿屁”有关的话。


这个时期,也被称为“污言秽语敏感期”或“诅咒敏感期”。

带有“屎尿屁”的话,简短犀利,孩子说的时候,会觉得很痛快,很容易被孩子们用来表达激烈的情绪和感受。

尤其是他们发现一说这些词汇时,大人会抓狂、大声制止或批评。

他们会觉得终于引起了大人的注意,掌控了大人的情绪,并且感受到一种窃喜、冒险的刺激。

“屎尿屁”,还是孩子们重要的社交工具。

我们经常会看到,一群不熟悉的孩子里头,只要有一个孩子先开口说了一句“屎尿屁”相关的话,其他孩子便纷纷开启“屎尿屁”模式,大家你一句我一句,一下就玩成一团。

“屎尿屁”这种大人不愿意也不好意思多说的东西,一旦出现孩子们的交流中,很容易成为一种不言自明的共同语言:

“哇,原来你也觉得这个好玩!”

“我也经常这么说,我们是一样的!”

“他居然也说屎尿屁,原来他也很好玩。”

而且不同孩子嘴里迸出的“屎尿屁”的组合不同,大家被逗笑的机会就更多,能营造一种轻松、愉快、可接近的氛围。

大家说着同一种话,同一类词汇,就好像是在宣告:

“我们是一伙儿的!”

于是顺利地融入集体。

所以,当孩子满嘴“屎尿屁”时,大人不要武断地制止,这不是什么天大的坏事,这是他们必经的一个心理阶段,也是孩子间重要的社交工具。

一般来说不予理会,孩子就不会经常挂在嘴边,等孩子大了慢慢就不说了。

2、打人

孩子在1岁以后,有个问题通常让妈妈们很头大。

年龄相仿的孩子们聚到了一起,最大的爱好就是冲突——你打我一下,我推你一把,一不留神两个扭打在一起。


不了解儿童发展心理特点的家长们,会把这些现象简单归结为孩子没礼貌、没教养,但这恰恰是孩子们社交的开始。

但孩子天生是不会社交的,他们掌握不好正确的社交技巧,才会出现打人的现象。

也正是每一次的冲突,给了孩子不同的学习机会,让他们能观察别人的反应,探索别人的边界,最终才能学会什么是对,什么是错,什么是度。

既然冲突是孩子的社交方式,那难道孩子打人,咱老母亲就在一旁袖手旁观?

不是的,每个年龄阶段有不同的处理方式。

1岁之前,打人是无意识的,他们在用肢体动作来寻找和他人连接的方法。

如果打人会伤到别人,家长只需要把孩子分开就好。

1岁-3岁,这个阶段的孩子不知道正确的沟通方式是什么,所以喜欢也是打你一下,不喜欢也是打你一下。

家长只需要告诉孩子,如果你喜欢别人,可以去摸摸或者抱抱,别人就会很开心。

如果你不喜欢他,也不能打人,不理会他就好。

如果孩子是被欺负了才打人,可以告诉孩子不只有打人这一条路,大声说出自己的不满也是可以的。

4岁之后,孩子开始形成规则意识,懂得一些是非观念,有自己的小想法。

当同伴和自己的意见不一致时,容易发生矛盾,大打出手。

面对这个阶段的孩子,家长如果只跟孩子说打人是不对的,这对孩子来说是不够的。

因为这个阶段的孩子已经具备了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家长可以引导学习友好、独立地处理问题,让他们多换位思考,理解同伴的感受,跟同伴一起想想解决问题的办法。

3、抢玩具

抢玩具也是一个孩子相处过程中很典型的问题。

我们经常会看到,一个1岁左右的孩子,自己的玩具不玩,不打招呼就拿走别人的玩具,然后两个孩子就拔河似的在抢一个玩具。

这并不是他不懂礼貌、贪得无厌,而是他还没有“物权”这个意识。

1岁之前的孩子,谁想拿走他的玩具,都不生气。

这是因为1岁之前的孩子,物权意识尚不明确,他还没有“我的”这个概念。

1-2岁之间渐渐有了,但依然不明确,觉得只要自己想要的,就都是我的。

所以他见了别人的玩具就拿,甚至去抢。

3岁以后,孩子会慢慢了解到,自己分给别人玩的玩具,还是可以要回来的,渐渐孩子就乐于分享了,但也还是会存在两个人同时要玩一个玩具互不相让的现象。

这些争抢,这些冲突,会让孩子对物权、边界、规矩有更多的认知,是孩子进行社交的一个重要方式。

父母该怎么做,才能让孩子在抢夺玩具的过程中既不伤害到对方,又不会剥夺孩子社交的机会呢?

首先,从孩子们一开始交往,就应该给自己和孩子都确立一个原则:

谁的玩具谁就有决定权。

大人不能强行把自己孩子的玩具分给别的孩子,也不能诱劝他让给别人。

这是对孩子物权的的尊重和保护。

其次,当争抢开始时,家长可以先在一旁冷静旁观,先留些时间给孩子,让他们自己解决。

如果家长太早介入,就剥夺了孩子独立解决问题、锻炼社交能力的机会。

如果他们自己化解不了,战争升级,家长再介入,去保护受到攻击的孩子,再协调怎么解决。

第三,家长可以给孩子提供多种协调的解决方案,引导孩子学会跟别人商量如何分配玩具。

比如可以一个人玩一会,或者用剪刀石头布来决定等等。

让孩子自己多动脑筋去想,去协调。


孩子满嘴“屎尿屁”,会打人,爱抢玩具,这3件“坏事”,大人一般的第一反应,就是制止。

但这些“坏事”里,包含了很多冲突、矛盾、摩擦,正是孩子学习如何跟人交流、表达态度、达成意见、解决问题的好时机。

当孩子再干这3件“坏事”时,大人一定要沉住气,管住嘴,先别动,还孩子一个社交的机会。

"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