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不爱分享、攻击性强,当孩子没朋友时,也许是父母的错

作者: 日期:2020/9/30 人气:0
"

本文原创,版权作者所有,欢迎个人转发分享

“我家孩子就像护食的小鸡,把自己的玩具看得死死的,绝对不允许其他小朋友碰,有时真是超尴尬。”

“我女儿进入幼儿园后经常形单影只,有时候可能也想和别人玩,但也只是笑笑不吭声,有时看着她真着急。”

“因为我儿子最近的暴力行为,不是啃就是咬别的小朋友,老师已经找家长好几次了,从幼儿园开始就要请家长了,这要到什么时候是个头啊!”

有关孩子的问题,在大人那里永远是大问题,而且常常无解。如果孩子不爱分享,暴躁易怒,在幼儿园甚至小学都没有好朋友,很多家长都会把责任归咎于孩子身上,认为是孩子不善于社交。

可是孩子天生就是一张白纸,他耳濡目染最多的还是家长的言行,所以,当孩子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时,家长不妨先反思一下自己的行为,是否给孩子的成长造成了困扰。

下面就孩子没朋友这件事,分别从三种情况进行分析,并提出解决方案,希望对家长有所启发。

NO1.不爱分享,可能因家长曾强制其分享

很多家长都表示,自家孩子很小的时候很“大方”,玩具总是拿出来和大家一起玩。可是到了一定的年龄段,孩子好像一夜之间就长心眼了,说什么也不让别人碰他的玩具,生怕被拿走了。其实大家也就是相互分享,交换玩具而已,不知道孩子为什么会防备之心如此重。

原因分析:

在孩子两岁左右开始萌发物权意识,在此之前他对“你的”、“我的”、“他的”、“共有的”没概念,所以别人抢走他的玩具也没有反抗的意识。但如今不同了,孩子开始意识到个体的所有权和分配权,并强烈主张这种权利。

分享的前提是交换和快乐,但是有的家长却强制孩子进行分享,并没有征得孩子的同意。孩子的物权意识受到了伤害,为了避免再次受伤,他们会主动关闭“分享”的大门,而是自己“独享其成”。

还有的家长不尊重孩子的物品,随意将娃的玩具送人或丢弃,没有经过允许就这样去做了,孩子也会变得敏感起来,下一次,不要指望他再能热情大方地和小朋友们分享了。

解决方案:

a.尊重孩子的物权意识,不随意处置孩子的物品,给予孩子保护物权的专属空间;

b.训练孩子的交换意识,让其认识到分享的快乐;

c.不强制孩子分享物品,分享前要征求孩子的同意,如果他反对不要强制执行;

d.不要和小朋友搞“双标”,不随便拿他人的物品,借用之前要征得同意;

e.懂得借与还,借与偷等的区别,掌握轮换方法,遵守规则;

f.家长要教会孩子基本的社交礼仪,比如学会礼貌用语,知晓称呼等,这样的孩子也更受欢迎。

小结:分享会让孩子获得更多玩耍的权利,也是日后培养孩子互惠意识、合作精神的一种方法,更是增进小朋友友谊的方式。如果你的孩子过于孤单,那就先从能主动分享玩具,掌握社交礼仪开始吧。

NO2.不爱说话,父母或许就是“闷葫芦”

从出生到三岁,是孩子的语言发展敏感期,很多孩子从牙牙学语开始,逐渐变成了一个个“小话痨”。可是与此同时,还有一些孩子变得沉默寡言,无论是好的还是不好的,很少听到他们能用明确的语言表达出来,也许是害羞,有时也被人误解为“不解风情”,但其实不是孩子心里不明白,而只是不表达罢了。

原因分析:

孩子为什么不爱说话?三点原因和父母有关,需反思。

a.家长本身就很闷,性格沉闷,不善言辞,也不想着改变,亲子间的语言沟通很少。最为孩子最亲近的人,如果父母给予的语言刺激不够,会导致孩子语言发育迟缓,严重的还会出现回避型社交障碍。

b.父母过于严苛的教育,让孩子在家中就不太敢说话,总是害怕被批评和指责。到了外面这种情况更严重,孩子因缺乏自信而闭口不言,有时即使是课堂回答问题也不愿举手。这样的孩子已经适应了在权威型父母的影子下生活,因此对其他小朋友也很难表现出热情。

c.包办型家长让孩子失去了开口的机会。为什么这样说呢?你看,孩子有问题了,比如鞋带没系上,还没等孩子开口描述呢,家长赶紧凑过去给系好了。怕孩子冷了、饿了、甚至无聊了,送孩子去参加个夏令营赶上搬家了。父母为孩子想好了一切,规划好了一切,结果却让娃没有了开口说话的机会,变成了一个“哑巴”。

解决方案:

a.多和孩子沟通交流,最好每日留出专门的时间来和孩子谈谈学校的事情、同学间的相处细节等,让孩子谈感受,聊想法;

b.教会孩子认识情绪,这点对于小孩子来说尤其重要。在日常生活中,家长就可以就情绪这一话题来有意识地引导孩子,比如和孩子说“你这个发型真好看,妈妈看了好喜欢”,“这本书已经卖没了,今天白跑一趟,你可能会很失望吧”;

c.善意的表达拉近彼此的关系。有时候孩子不是不想和小朋友交往,而是不知道如何开始,他肯定有喜欢的小朋友。家长可以示范给孩子看如何善意地表达自己的感情,比如说“有什么需要我帮忙的吗”来拉近彼此的距离。

小结:语言是人类交往的工具,也是人类区别与其他动物的重要特征。如果孩子交往不利,家长要多观察,看是否是因为娃“不会说”而导致的不合群,没朋友的现象。有则改进,无则加勉。

NO3.爱攻击的小孩,多半是缺乏同理心

很多孩子被别人冠以“熊孩子”的称呼,其实有的娃未必是这样。比如当你抱着一堆文件走过孩子跑过来撞散了,他可能会当什么事情都没发生过就跑掉了。别气愤,这还真不一定就是他在逃避责任,而是他根本就不认为这是他的错,反倒是你为什么要在这个时间出现在操场上让他撞呢?是你的错无疑了。

原因分析:

很多攻击性很强的孩子,其实多半是缺乏同理心造成的。

国外育儿专家曾表示:男孩在8岁前,女孩在6岁前都是没有“同理心”这个概念的——他们不会为自己的行为感到后悔。因为他大脑中能够考虑你的感受的那部分还没有发育而已。

而对于家长而言,当孩子受到“欺负”不问青红皂白一味主张打回去,也是造成孩子攻击性强的内因之一。

解决方案:

a.在孩子还未形成同理心之前,不要轻易呵斥或者强制孩子道歉,那只会激起孩子更大的反抗。

b.当孩子冲动,有打人的倾向,或者已经出手打人,家长要及时拉开孩子,让其现在一旁冷静下来;

c.反思后引导孩子向被打者道歉,如果孩子很拗,一时转不过弯来,家长可代替孩子先行道歉;

d.对于攻击性强的孩子,在平时生活中爸爸可与他进行角力,进行身体接触,让孩子感受到比自己强大的人“欺负”自己是怎样的感受,从而能更好地理解别人,并停止攻击行为。

小结:爱打人的孩子肯定是不受欢迎的,不过这个也是分时段的,家长要正确引导孩子的精力释放,帮娃顺利度过这段特殊的时期,直到他具备了同理性,能较为理性地看待自己和伙伴的交往为止。

以上,你学会了吗?

我是糖果妈妈,是一名高级育婴师,也是4岁宝宝的妈妈,在育儿过程中遇到的任何问题都可以来问我,希望我的一点建议能帮助你解决带娃过程中的烦恼与困惑。

"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