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孩子都在学画画跳舞弹钢琴,但不一定得到了艺术启蒙

作者: 日期:2020/9/30 人气:0
"

之前收到一位妈妈的咨询,她问了个孩子学画画的问题:

看到消息时,已经过了可以回复的时限,但我很想在这篇帖子里给她一个回答,顺便和鹅爸鹅妈们聊聊艺术启蒙。

根据平常看到的育儿观点,可能我们都能和这位妈妈一样,初步判断出她孩子在画画上不容易被挖掘出天赋,因为“没有自主性”。但是,判断一个孩子适不适合画画,不应该按育儿观点来逐条分析,而应该问问这个孩子:“你喜欢画画吗?”如果喜欢,建议给他换一个老师不会给孩子指令的画画班。

最近都在谈一个观点:“你要接受你的孩子可能很平庸。”平庸,大概就是没什么特长;或者有,但别人比你更长吧。别说一个画画很谨慎没有自主性的孩子,我相信99.9%的孩子长大了都不适合当画家,因为天赋与才华不足。但是,如果把画画当成爱好,那就无论画成怎样都适合。

为了让孩子接受更科学的艺术启蒙教育,大多数鹅爸鹅妈们都会看很多育儿书来充电。但遇到这个问题的父母大概也不在少数:专家说的都很对,奈何我家孩子不吃这一套。例如我们多次在帖子里强调过不要给孩子买涂色书,因为固定的形象会限制孩子的想象力。看着如此严肃的强调,有些麻麻就着急了:

虽然“不给孩子买涂色书”是正确的,但买了,也未必会对孩子造成多坏的影响。在孩子刚开始画画时不让他涂色,是奔着培养创作型选手来进行启蒙的。但作为成年人的我们应该知道,不是谁都适合去从无到有地创作,而审美鉴赏、二次创作、跨界融合同样是很了不起的能力。只要给孩子选对了精美的涂色书,他的审美鉴赏力已经得到了一定程度的熏陶。而涂色的过程,则是很棒的二次创作。重要的是,孩子喜欢涂色,他才有潜能把这件事情做到极致。就如之前风靡全球的《秘密花园》,吸引我们的不正是那惊艳的配色吗?就算涂色把孩子给带偏了,但能带偏出这么震撼的效果,也没什么要后悔的了。

为了艺术启蒙,很多父母会把孩子送去各种兴趣班。在这个环节我们需要注意一个问题:这些培训班是让孩子看到了艺术里更大的世界,还是只给他们教授了技法。如果只学了技法,那就算不上真正的启蒙。

有的父母可能会说,什么更大的世界?别人家的孩子都去兴趣班,我们家能落后吗?但即使从功利的角度来看,孩子会不会画画弹琴唱歌的技巧本身也不怎么重要。重要的是他以后设计的商业广告配图不会像被暴发户附身,制作的视频配乐不会是烂大街但与主题不搭的那种。这就需要他们内里拥有更美好的宝藏,例如见识过不同流派的名家画作,聆听过各个时代大师谱写的世界名曲。

这种跨界融合的能力培养,和steam的教育理念是比较接近的。通俗地说,我们的目标不是培养精通某种技艺的专才,而是让孩子掌握不同学科的思维并且打通。例如用积木单纯地搭房子只是理工科作品,但如果实现物理学与美学的跨界,则是有艺术感的建筑。

讲到这里,我特别想举例《猫和老鼠》这部动画片。在一部几乎没有台词的动画片里,它的配乐简直堪称剧情风向标。而你可能不敢相信,配乐的出处是以下这些大师级作品:

乔治·格什温《蓝色狂想曲》

门德尔松《春之歌》

施特劳斯《蓝色多瑙河》、《春之声圆舞曲》

李斯特《升C小调匈牙利狂想曲》

柴可夫斯基舞剧《睡美人圆舞曲》

肖邦《降A大调圆舞曲 作品34号》

乔治·比才歌剧《卡门》

艺术不一定高冷,搞艺术的人也不一定是在自己的世界里闭门造车。那些让很多人觉得“不懂欣赏”的古典音乐融合到动画片里,居然也可以有如此搞怪喜人的效果,这就是跨界的创意所在。仅仅知道曲子怎么弹的孩子不会有这么棒的创意;听音乐时内心能产生画面感的孩子,才能联想出踩着卡门调子来追逐的猫鼠大战。但如果孩子不喜欢音乐,他们内心是很难有画面感的。

所以,父母可以做的,大概就是发现孩子的兴趣,并且陪伴他们沿着自己的兴趣去欣赏更多好作品。艺术启蒙应该是不带功利心地去见识世界。孩子心里的宝藏多了,自然就有碰撞、融合、运用的一天。

那么,世界上值得启蒙的艺术种类有那么多,如果孩子小时候因为不喜欢而错过了,不可惜吗?

我想举举自己的例子。因为是手残星人,我从小到大都不爱画画。但出来工作后做了一段时间的童书编辑,为了提高对图画的欣赏能力,我逼着自己模仿孩子的阅读习惯,看绘本时第一遍不看字,只看图去看懂故事,渐渐地才有了发现图画中细节与彩蛋的敏感度。虽然后来不再做童书,现在写出的文章,好几期配图都能得到鹅爸鹅妈们的跑题夸奖,这也得益于当初工作的绘本启蒙。

我们一生中的兴趣萌发,或许都有特定的时间节点,不一定都发生在童年。小时候不感兴趣,不一定就是错过了。即使成年后才对绘画感兴趣,才开始对图画的审美启蒙,时间其实并不会晚。成不了画家,但做一个懂得欣赏绘本的普通人,艺术启蒙的意义也已经得到实现了。

"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