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些天,一位熟识了十余年的前辈病逝,留下一对年幼的儿女,大的儿子9岁,小的女儿6岁。丧葬期间,俩孩子也会哭泣,但更多的时候是懵懵懂懂、沉默不言。我想,在孩子心里,可能尚且并不知道父亲逝世意味着什么。我所熟知的心理咨询师中有一位是专门从事哀伤辅导的,她曾说,从事心理工作,最感动她也最让她有责任感的是协助遭逢丧亲之痛的儿童走过悲伤和适应新生活的路。
家人去世,留下的人将遭受巨大的打击。成人也会哀伤,但我们会明白自己的感受,也会尽一切可能来面对,比如安排葬礼、和朋友聊天、反复讲述逝去的亲人和自己的故事……。
而对于5-10岁的孩子却很难像我们成人那样用直接的方式来表达自己的感受。事实上,面对丧亲之痛,孩子更容易倾向于启动心理防御机制:否认、抗拒事实,压抑情感甚至启用投射或分裂等防御机制。他们可能变得沉默寡言,因为他们的认知能力还没有发育到可以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感受和情感,以致可能出现注意力无法集中、变得暴力等情况。
数据显示,在西方国家3%-4%的儿童有过父母死亡的经历(我国尚未有相关数据),至亲死亡给人的感觉是巨大和无法承受的,事实上,它会危害孩子的精神健康——丹麦奥尔胡斯大学教授Mai-Britt Guldin及其同事经过40年的数据追踪发现,童年丧亲,成年后自杀比率更高(0.14%),大约是童年没有失去父母孩子(0.07%)的两倍。
众所周知,我们要从一件哀伤的事情中恢复过来,第一步就是要表达哀伤。如果我们不能帮助孩子表达他们自己,他们就会感觉孤独和迷失,之后的人生之路会因此变得更为艰难。
人体的感觉语言
人体的大脑由3各部分组成,它们一同工作,产生思维和想法。理想情况下3个部分协同工作:大脑皮层,即大脑中最新进化出来的一部分,专职解决问题、策划行动和对事物形成看法等复杂的思考技能;哺乳动物的大脑(中脑),即大脑边缘系统,或者也被称为“情绪大脑”,专职处理记忆和情感;爬行动物的大脑,即“低位”大脑,专职生存能力。人体有许多调节心跳呼吸等基本生存调控机制,低位大脑也有相应的功能,包括驱动神经系统,与感觉系统和运动系统发生交互作用,从而将我们从危险之中解救出来。
3个大脑的每个部分都有自己的特殊功能,每个部分都有自己独特的“语言”。专职思考的大脑的语言是话语,专职情感的大脑的语言是愤怒、悲伤、害怕等情感。幼儿很快就能为情感贴上生气、伤心、高兴、讨厌等标签。但是与思考大脑、情绪大脑都不同,生存大脑说的是感觉语言。
也许你对感觉语言并不熟悉,但不管你是否意识到,每个人体内都有感觉和基于感觉的情绪组成的世界。安静下来,你就能好好留意自己身体的感觉,如皮肤感受到的温度变化、胃部不适、肌肉紧张、颤抖、刺激等都是感觉。
需要注意的是,身体感觉与情绪不一样,它描述的是身体生理的感受。不会说话的孩子受到惊吓后,能够指出他们身体哪里在 发抖,或者哪里感觉有点麻,或者哪里痛。
表达身体感觉的词汇包括:冷、暖、凉、热、焦躁、担心、发抖、刺痛、虚弱、紧张、麻木、放松、冷静等等。
感觉语言是让孩子能通过玩游戏、一些艺术活动如黏土、橡皮泥、绘画等来表达自己的基础。因为游戏和绘画是孩子的自然语言,并通过比喻来联系感受和情感,由于篇幅有限,本文仅仅介绍如何利用绘制“身体感觉地图”来帮助孩子表达自己。
如何绘制“身体感觉地图”?
如果孩子还未上学,让他躺在厚纸板上,你可以用记号笔将他的身体轮廓描出来。再让孩子用不同的颜色或者记号,根据自己的感觉或者情绪,给每个身体部分设立一个关键词。成人需要引导孩子根据自己设立的关键词,用颜色或者记号在身体感觉地图上做标记,标出身体各个不同部位的感觉或者情绪。
身体感觉地图
这些关键词可以是:
蓝色=忧伤扭来扭去的换色线条=紧张粉色圆点=快乐黑色=麻木弯弯的紫色线条=活力红色=激动和生气棕色=紧绷7岁及以上的孩子能自己在大幅纸上画出一个“姜饼人”的图案。让孩子在图案边上写下每个部分的关键词。接着让孩子在身体感觉地图的各个部分涂上代表他当下感觉情绪的颜色。一定要鼓励孩子表达出正面和负面的情绪。
如果孩子还太小或者生性害羞或者有学习障碍,我们可以将身体地图做些修改。如果可以简答地让孩子挑选两种代表关键词的颜色:一种代表正面的情绪(他喜欢的情况),另一种代表负面的情绪(不喜欢的情绪),而“姜饼人”的轮廓可以由长辈来画。
在绘画过程中,我们需要给予孩子表达自己的机会,问问孩子的感觉,但注意在这个过程中不能过于着急和催促。孩子会通过绘制身体情感地图释放自己的情感。
当然,绘制“身体情感地图”并不局限于丧亲孩子使用。当孩子面临宠物死亡、祖辈死亡或者受到惊吓、遭遇其他让悲伤的事情,如果他因年龄过小,还无法用言语描述自己感受(但他此时仍旧能明白糟糕的感觉是怎样),这时都可以借助绘制“身体情感地图”来表达自己身体的感觉。
如果你身边有这样的孩子,试着让他来画画身体情感地图。
谨以此文缅怀肖先生,祝愿两个小朋友能健康成长。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