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法从容的焦虑,让中国父母,行走在只想赢不愿输的单行道上

作者: 日期:2020/9/30 人气:1
"

随着经济和科技的发展,现代社会对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而肓负着人才培养任务的教育,也就成了家长们关注的头等大事。

从胎教开始,沿着学前教育、小学、中学、大学的轨迹,在长达近二十年的时间里,占用了家长大量的精力、财力。与之伴随的,还有在未知、担忧、迷茫下的焦虑。

2018年,在新浪教育发布的《中国家长教育焦虑指数调查报告》中显示,我国家长教育焦虑指数为67点,整体处于比较焦虑状态,而这种状态正呈逐年上升之势,最早从生孩子时就已经开始。

1.为赢在起跑线,"贵"和"累"成了家庭教育的最大成本

2016年,我国全面开放二孩政策,让年轻的父母们摩拳擦掌,纷纷开始拟定"再造"计划。然而,过去了三年,情况怎么样呢?

根据官方的数据,我国2018年的生育率为1.05,出生941万新生儿,死亡971万人,负增长30万人,达到了中国历史上出生率的最低水平。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原因是多方面的,但在调查中,教育的"贵和累"成了不愿再生二孩的主要原因。

小编同事的侄女在杭州工作,每个月工资4万多。婚前购物、旅游、美食……自由自在,快乐无比。然而,自从结婚有了孩子,这样的日子就一去不复返了。

孩子今年3岁,要读幼儿园。片区内的公立幼儿园超员,抽签没抽上,只得报了昂贵的私立幼儿园,每年5万,还不包括其它开支;报名的时候,听到好些家长都为孩子报了画画、舞蹈、钢琴、外语、珠心算……每项每年1.5万,报两项至少在3万以上;还有保险、医疗……可孩子才3岁啊,以后还有小学、初中、高中、大学,这漫长的路该怎么走?你不走,别人要走,甚至是在跑,总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吧……

对于生孩子,她说:"如果再选一次,会不会生孩子?或许会吧,总得生一个让自己人生没有遗憾。但是,要是让我生二胎,不用想,直接拒绝。第一个都养不起,何谈第二个?如果手上有一个亿倒是可以考虑,问题是,一个亿,谈何容易?"

孩子的抚养成本,已经成了住房以外,家庭最大的开支。孩子输不起,家长也输不起。"贵"和"累","输"和"赢"让很多年轻父母在二孩面前望而却步,成为了家长焦虑的诱因。

2. 仰望“龙”“凤”,让家长在输和赢之间选择了“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气魄和目标

年轻父母不想生二孩,不是不爱孩子。恰恰是因为太爱,太投入,太有责任心,却又怕时间、精力、财力、能力不够,不能很好地抚养和教育孩子,所以才不敢生。

如果要问世界上谁最无私?答案是:父母。要问哪里的父母最无私,也许中国不能稳居第一,但要问哪里的父母最累,那非中国莫属。

现在各行各业都需要执证上岗,如果当父母也要考证的话,那中国父母一定是参考率、通过率、优秀率最高的父母。不是因为我们培养出了多少顶尖的人才,而是我们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那种倾其所有,不计回报的重视程度,令很多国家望尘莫及。

"望子成龙""望女成凤"成了所有家长共同的目标。但目标的实现,却非一帆风顺,充满了坎坷,充满了变数,也充满了比较。跟自己比,跟邻居比,跟同学比……

有比较,就有伤害。由于孩子的个体差异,比较,让父母开始担心、害怕、失望、盲目、焦虑……

从此,孩子不能再玩游戏,不能再有自主,不能再有玩伴,只能与补课为伴,与辅导为伍,与特长为友……

一个个鲜活、稚嫩的生命,开始变得或叛逆或温顺、或木讷,成为父母完全操控,超负荷运转的读书机器。父母不计成本地提供原料、供给能量,以保证机器的持续运转。不能停啊,停了就会落后,就会被超越。

父母的焦虑,从另一角度诠释了"逆水行舟,不进则退"的含义。

3.传统文化的思想,让家长不愿输、不能输

中国几千年的历史,一直都充满了自力更生、自给自足的农耕文化特性,跟其它诸如:游牧文化、航海文化、工业文化有着显著的区别。

农耕文化的特性,让中国五千年文明得以延续的同时,也滋生了"养儿防老"的思想,以前有,现在也有。不同的是:以前,是为了年老丧失劳动能力后,能依靠子女有饭吃,有衣穿;而现在,是为了防止儿女没出息,变成"啃老族",落入老了后还要操心子女生活的结局。

不愿输,不能输,不敢输的思想,让中国的父母,一定要看着孩子学业有成,成家立业,过上幸福的生活,才算放心。这种根深蒂固的传统观念,让中国的大多父母一直无怨无悔地行走在充满了焦虑的路上。

4.焦虑的传导,让父母变得敏感、盲目,甚至不理智

焦虑具有传导功能。家长的焦虑,会在不经意间,通过言行举止传导给孩子,让孩子不堪重负。看看家里堆积如山的课外书籍、教辅资料,再看看动辄上百万的学区房,与其说是家长的希望,还不如说是希望中产生的焦虑。

家长的焦虑,让孩子成长的温暖港湾,变成了航行中的百慕大。

朋友女儿今年参加高考,发挥不太好,只超过二本线30多分。通过认真填报志愿,以超出调档线一分的情况被一所大学录取。可要临近报到了,却忽然说不去了,准备复读。原因是朋友圈里的孩子都读的重点大学,他不甘心,不能委屈了孩子。

先不说这种选择是否合理,也不说孩子能不能承受住复读的压力,仅这种与其说是为了孩子,不如说是为了自己面子的想法,就令人感到不解和焦虑。如果明年又没考好呢?

大学只是一个平台,能读重点固然很好,但在一般大学里,只要够努力,依然能够有一番作为。非要在高考这个关口逼孩子,成功了还好,如果考得更差,到时让孩子咋办?

5.贫富差距,让焦虑的家长认识到,教育是赢取人生最公平、最有效的路

"再穷不能穷教育,再苦不能苦孩子",当年周总理的这句话,从国家发展的角度,道出了教育的重要性,而今,中国的教育蓬勃发展,中国的孩子早已衣食无忧,教育和孩子都变得"富足"起来。但贫富悬殊又让这种"富足"变得日益不平衡。

八十年代以前,计划经济时代,大家都吃大锅饭,家庭收入差不多,城乡差距不明显。在以填饱肚子为最大目标的年代,人们只能"放养"孩子,对教育还无法重视。但随着改革开放的实施和深入,这种平衡被打破了。贫富差距,让大家看到了文化知识的重要性,逐渐开始重视起教育来。

主观希望也好,客观需求也罢。进入2000年后,贫富差距越来越明显,对于绝大多数普通家庭的孩子来说,要想谋求一个好的未来,除了教育,好像已经没有更好的途径了。

正如白岩松所说:"读书不是唯一的路,却是最公平的那条路!"一语道尽家长心思。

在教育上,富裕的家庭,可以让孩子自主选择,并学会承担选择的后果,可对于大多普通家庭来说,只有读书并高考,才是走出困境的捷径。

今年,出身云南贫困山区的林万东同学,以713分的优异成绩,考入清华大学,令全家人欣喜不已。

不过,当录取通知书寄达时,林万东却还在工地上背砖赚钱,并不是第一个知晓的人。

他的父亲因为身体有病,完全不能干重活,爷爷已经85岁,家里还有一个姐姐和一个弟弟,一家人全靠妈妈在工地搬砖维持。林万东自从进入中学以后,几乎每逢寒暑假,都要跟随母亲去省城昆明搬砖挣钱。

家庭的贫困,过早的磨炼,让他明白了学习的重要性,促使他发奋图强,刻苦学习。最终,努力没有白费,他考上了中国的最高学府,成为了又一名“寒门贵子”。

不读书,你拿什么和别人拼?没有高考,你用什么跟富二代比?是颜值还是智慧?是经验还是人脉?这些你都有吗?一个个现实的问题,在审问孩子的同时,也狠狠地撞击着家长们焦虑的心理。

6. 学会赢之前,先让孩子学会输。

在教育方面,不是孩子输不起,而是中国的父母害怕输。

作为教师,小编见证了很多学生的成长,有快乐和痛苦,有希望和失望,有成功和失败;作为家长,也同大多的父母一样,在女儿的成长过程中,曾充满了迷茫、未知和焦虑。庆幸的是,女儿经过数次的"输",最终"赢"在了成长,考上了满意的重点大学。

老师也好,家长也罢,我们只是孩子人生中的伴随者,不是主宰者!谁也左右不了他们的成长,更无法包揽他们的未来。在孩子的教育上,我们既要在现实中追求梦想,也要在梦想中照见现实。只有让孩子学会了"输",他才会明白"赢"的价值;也只有家长坦然面对孩子的"输",才能收获自己心中"赢"。

结束语:

过度的焦虑,有时会让人自以为是、失去理性,让孩子在教育的路上越走越偏!请作为父母的您,别再用自己的希望为孩子立标准,更别把自己的焦虑转嫁成孩子的忧虑。放下功利,坦然面对,才能为孩子的成长保驾护航。

因为,在成长的路上,"输"都不敢面对,又有什么资格谈"赢"呢?

关注豆爸侃教育————生活培养人生态度,教育开启价值投资!

"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