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急不吼,和善而坚定的赢得孩子

作者: 日期:2020/9/30 人气:0
"

01

做为一对两岁半双胞胎男孩的妈妈,我经常有一种在育儿路上艰难匍匐前行的感觉。有时一看到孩子犯错就忍不住发火。其实自己也明白这样解决不了问题,但是不急不吼又感觉他们分分钟都在犯错误。真的是很多时候纠结在太严厉担心伤害孩子,太娇纵又怕耽误了孩子的苦恼中。

那有没有一种办法能不急不吼不惩罚孩子,又能培养出自律、责任感、合作和有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孩子呢?

还真有!怎样能避免过度严厉或娇纵的传统管教方式可能给孩子带来的伤害?怎样用不会羞辱孩子,也不会让家长感觉难堪,还能在解决孩子各种问题的同时,帮助孩子培养很多种能力?这些问题,可能我们在阅读《正面管教》这本书并有意识的实践后都能得到解决。

作者简·尼尔森,是美国杰出的心理学家和教育家,同时也是美国正面管教协会的创始人。本书讲述了通过深入了解孩子犯错背后的原因,用和善、坚定的态度对待他们,父母才能做到不惩罚、不娇纵地管教孩子。使他们找到属于自己的价值感和归属感,从而成为自律、责任感、合作和有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人。本书自出版以来,被翻译成16种语言,仅在美国销量就超过了400万册。

02

探究孩子不良行为背后的原因

每次孩子犯错误的时候,家长批评,吼骂甚至直接就体罚。换来的是孩子总是一遍遍的说我下次不会了。可下次真的不会了吗?下次遇到同样的问题父母是不是得加大发火的计量才能取得短暂的效果?

那到底是什么原因导致了孩子的不良行为呢?

首先我们要牢记:在不良行为的背后,是一个仅仅想要有所归属并且不知道该怎样以一种恰当,有效的方式来表达这一目的的孩子。

因为孩子整个童年的首要目的都是在追求归属感和价值感。孩子的不良行为就是建立在对怎样达到归属感和价值感的追求过程中被一些错误的观念指引而产生的。

书中提到美国儿童心理学家鲁道夫·德雷克斯说过,“一个行为不当的孩子,是一个丧失信心的孩子”。他发现,当孩子们对自己失去信心时,他们行为的目的就会出现四种错误,分别是:寻求过度关注、寻求权力、报复和自暴自弃。

我简单结合相关例子具体来阐述下生活中常见的不良行为:邻居家的五岁小男孩在妈妈生了妹妹后就开始吃饭要喂,欺负其他小朋友次数加多,甚至无端哭闹次数明显增加。这就是孩子潜意识中的错误观念:只有在得到父母关注时,我才有归属感。于是这些不良行为就出现了。

比如孩子不愿意听父母的,哭闹着一定要去做一件事或者获得一个自己想要的玩具。这都是在寻求权利。

父母只有深入探索孩子行为背后的原因,仔细审视自己的行为是否招致了孩子相信自己没有归属感和价值感。这些举动在未来对正面管教理念的实行会很有帮助。

03

惩罚孩子造成的长期后果

面对孩子的不良行为,学习过正面管教理念的父母都知道,惩罚孩子在长期效果来看是不管用的。惩罚只不过是家长一厢情愿的以为有用。因为这些家长发现惩罚的当下是有效果的:即短期有效。但是他们忽略了惩罚的长期后果。那么惩罚的长期后果是什么呢?

书中讲到了惩罚造成的四个R。也就是导致孩子在惩罚后出现的四种反应:愤恨、报复、反叛和退缩。

曾在网上看到过这样一则新闻:甘肃会宁县高三学生司某,因不堪母亲吵骂,用锤子将母亲杀害。司某说案发当日早上,他刷牙时不小心把牙缸碰到了桌子,被母亲吵骂,加上以前的积怨使司某失去理智,用事先准备好的锤子砸向母亲。

造成这结果背后的深层原因我们不一定探讨的清楚,但可以肯定的是这个孩子一定是长期生活在不被肯定的,而是被家长不断通过各种方式惩罚的家庭环境中。

再比如,一个孩子在遭到不断批评之后,可能在潜意识里就会认为自己是一个坏孩子,然后就会按照“坏孩子”的行为模式来做事,于是会收到更多的批评,结果是不断退缩,变成一个自卑的人。

抛开网上各种层出不穷的类似案例,我们身边其实也有很多因为父母对孩子不良行为采取惩罚从而导致愤恨,反叛的也有不少。

我有个朋友,工作顺利,婚姻幸福。可是他很多时候感觉并不开心。他说因为他和自己的父亲关系不好。这个在外面爱说爱笑的他和父亲基本不说话。其中一个原因是没说几句就会陷入争吵。所以和父亲的交流就仅限于礼节性的称呼层面,可以说压根没什么沟通。这也就导整个家庭都处于紧张尴尬的氛围。

究其原因是:从小只要这个朋友犯一点错误,他的父亲除了白眼就是骂骂咧咧,基本没好好鼓励过他。他说记得小时候,有次因为和其他同学打架他甚至被父亲从三楼拖到一楼打了一顿。这对于一个十岁不到的孩子来说可能是他一辈子抹不去的阴影。成年后在平时日常生活中父亲也会因为一点小事就对他发火。可以说他对父亲的态度部分是因为反叛,部分是因为报复。这和爱不爱没有关系,也许就是因为爱,所以才相互折磨的更不开心,也更不幸福。

想想看,惩罚的长期后果就是这么可怕。我们还敢轻易拿我们最珍惜的家庭幸福做赌注吗?

04

通过正面管教的四个步骤赢得孩子

既然惩罚的长期危害如此之大,那么学习了《正面管教》一书后,如何通过具体的可操作的方法达到不急不吼,温柔而坚定的赢得孩子从而创造一个温馨和谐的家庭环境呢?

首先书中说明了父母要赢得孩子不是赢了孩子。

所谓赢了孩子:是指大人用控制、惩罚的手段战胜了孩子;而赢得孩子:则是指大人维护孩子的尊严,以尊重孩子的态度温柔而坚定的对待孩子。

书中介绍了如何通过四个步骤赢得孩子。这四个步骤分别是:表达出对孩子感受的理解、表达出对孩子的同情而不是宽恕、告诉孩子自己的感受和让孩子重视解决问题。

下面我通过一个书中讲到的案例来详细说明如何运用这个四步法。

马丁内斯太太在女儿抱怨老师在全班同学面前从朝她喊叫时,马丁内斯太太用指责的语气问女儿是不是做了什么让老师很生气,在女儿生气的回复什么也没做后继续责备道:“得了吧,老师才不会无缘无故吼学生呢,你到底做了什么?”

就这样亲子关系陷入了怒气冲冲无法沟通的局面。

这时,马丁内斯太太想到了赢得合作的四个步骤。于是换了一种很和善的态度说道:“我敢肯定老师当着其他人的面吼你,你觉得非常丢脸。”

这就是第一步:表达出对孩子感受的理解。

这时女儿琳达抬起头,有些疑惑的看着妈妈。马丁内斯太太接着说:“我记得我上四年级的时候,有一次考试,我站起来削铅笔,老师就当着全班同学的面吼了我。我觉得又丢脸又生气。”

这就是四步法中的第二步:表达出对孩子的同情,而不是宽恕。并且告诉孩子自己有类似的经历。这个时候孩子的反应又是什么呢?

这时琳达感兴趣了。于是告诉妈妈:“我不过是向别人借一支铅笔,我当然认为老师为这么点小事吼我很不公平。”

马丁内斯太太趁热打铁的说道:“原来是这样,要是我被老师这样吼也会觉得不舒服,我很理解你为什么这么想。你看能不能想一个什么办法,避免以后自己再这么难堪呢?”

短短几句引导,其实也很好的结合了四步法中的第三步和第四步:告诉孩子你的感受,以及让孩子关注于解决问题。

用了四步法后,女儿琳达的态度是怎样呢?琳达立马就找到了解决问题的方法:“我想我可以多准备几只铅笔,这样就不用找人借了。”

为什么第一次琳达无法和妈妈合作?因为她内心充满了敌意而无法与妈妈合作。而当妈妈用鼓励的赢得孩子的四个步骤后。琳达就感觉到了亲近和信任。而不是疏远和敌意。也就愿意想办法解决问题了。妈妈就这样通过正面管教的四个步骤赢得了女儿,而不是赢了女儿。

05

先处理情绪再处理事情

但是,如果有的孩子压根不接受四步法怎么做呢?或者大人还没来不及使用四步法就发火惩罚了孩子又怎么办呢?

书中的建议是父母应该首先及时从事件中抽离出来,等自己和孩子都平静下来后在继续处理事情。具体的方法是:积极的暂停。

比如在家里布置一个暂停区:一个有助于大家心情好转以便于做的很好的小地方。也就是遵循先处理情绪再处理具体事情的原则就会让赢的孩子的四个步骤有实施的可能。

从我自己边学边实践的育儿经验来看,书中作者介绍的理念和方法真的能很好的解决育儿过程中的各种触礁问题。也能很好的缓解自己面对熊孩子心力交瘁的状态。

之前我也像很多父母一样,相信孩子们必须吃点苦头,才能学到东西。但我后来深刻的认识到这是我们一代代在用的错误观念!

这种观念在我们的文化中根深蒂固,我们受着这样的教育长大,以至于我们一直相信必须通过伤害孩子来教给他们分辨对错。一部分是因为我们控制不住自己,一部分也是因为没有正面管教这样经久不衰的理念在指导我们。

通过了解正面管教的理念,用和善而坚定的态度运用赢得孩子合作的四个步骤,我相信我们会在不急不吼,和善而坚定的赢得孩子这条路上越走越稳。

"-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