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乐教育”是骗局?走偏方向的快乐让孩子不快乐还难适应社会

作者: 日期:2020/9/30 人气:0
"

“我发现快乐教育真是骗人,我现在真后悔,真想回到我儿子小时候,我一定不实行这害死人的快乐教育!”

闺蜜自己一贯对孩子快乐教育,学前没有辅导任何认字和计算,结果孩子现在上学跟不上,天天被老师批评。孩子上幼儿园时,老师也教点儿,因为孩子不喜欢,也不愿意写,看着孩子闷闷不乐的,所以也就放任自流了。一年级时学习跟不上,闺蜜也没放在心上,觉得孩子这么小,那么重视成绩做什么。

孩子已经上二年级了,前些日子期中考试语文考了66,数学考了43,妥妥的年级“第一”。老师几乎天天找她和老公:孩子马上要上三年级了,这成绩如果再不抓,以后最多上个义务教育。这下两口子也着急了,每天晚上都忍不住对孩子咆哮,孩子委屈难过,两口子有时也互相指责,现在家庭氛围特别压抑。

社会上对“应试教育”的批判声不绝于耳,很流行“快乐教育”的概念。很多父母认为“爱孩子就要让孩子时时刻刻快乐”,甚至走向了极端。这些崇尚“快乐教育”的父母特别喜欢“快乐”“自由”“放养”等字眼,对孩子没有任何要求,没有一点约束,唯一的就是孩子能时刻快乐!可是走偏了方向的快乐教育,自然是孩子不快乐、父母也不快乐。

01.快乐教育就是让孩子时刻快乐吗

据说快乐教育,最早是由十九世纪英国著名教育家斯宾塞提倡的。斯宾塞指出:“长期以来的教育误区,把教育仅仅看作是在严肃教室中的苦行僧的生活,而忽视了对孩子来说更有意义的自然教育和自助教育。”他认为,世界上最好的教育在本质上都是快乐的。快乐教育的提出是希望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并教会大家通过改善心态来获取快乐。

可见,“快乐教育”不是我们从字面理解的“时时刻刻让孩子快乐”的教育,而是强调“对孩子的教育应当遵循心理规律,符合孩子心智发展的自然顺序”的教育方式。快乐教育与任何一种教育方法一样,终极目标都是让人变得更好、使人成功的教育,因为只有变得更好、成功才能让人感受到真正的快乐。

我们中国的父母都是超级爱孩子的父母,而让孩子快乐成长是每个父母内心的美好愿望,但是成长就意味着变化,必不可少地会伴随着烦恼和不快乐,而父母需要帮助孩子正确看待成长中的烦恼和不快乐,这是父母教育的重点。

02.孩子的成长没有绝对的快乐,父母的责任不仅仅是让孩子快乐

“我就希望我闺女只要快快乐乐的就行。让她学那么多东西干嘛,我不想让她那么累。”

乐乐爸爸是个超级爱女儿的爸爸,叫他“女儿奴”一点儿也不为过。女儿乐乐不能受一点儿委屈,不能不快乐。乐乐已经四岁半了,还没有去上幼儿园,因为乐乐在幼儿园不快乐,也不自由,这让乐乐爸爸不舒服,因为孩子快乐最重要。

可是孩子的成长有绝对的快乐吗?发展心理学用中用“变化的过程”来解释成长,即孩子的成长必然要经历身体的变化、认知的变化、社会化以及情感的变化。

成长既然面对变化,那就不可避免要面对失望、伤心、害怕、烦恼等种种不快乐的情绪,这些变化是不可避免的,而且可能带来适应和不适应,这都是会发生的。

孩子从生下来那一刻起,他就是一个独立的个体,随着一天一天的长大,他们有自己的思想、判断和意志。让孩子成为一个独立的人,即使在离开父母的保护后,依然有自己的思考和判断,这是父母最成功的教育。所以从长远来看,父母需要做的并不是给孩子一个过于保护的环境圈子,让孩子没有挫折情绪的体验,而是努力给予孩子正面的、积极的影响。

孩子的成长没有绝对的快乐,生活原本就由很多的味道组成,如果快乐是甜味,不快乐是酸苦辣咸,孩子只有品尝到了其它的味道,才能对生活有更多不同的理解,才能知道甜的美味。任何一个人的生活中,如果仅有快乐,那么快乐也将没有任何意义了,快乐将变得索然无味。而且作为父母的我们,我们的责任不仅仅只是让孩子高兴,而是要让孩子更好地长大成人。

03.不快乐是孩子成长中的一部分,培养孩子积极的心态

有个好心人看到一只蝴蝶挣扎着想从蛹里脱离出来,他觉得蝴蝶太费力了,出于好心就帮蝴蝶剪开了蛹,可是蝴蝶出来后因为翅膀张不开,最后却死了。破茧才能成蝶,而蝴蝶挣扎的过程正是他成长的过程。而孩子的成长过程也是如此,你让他太舒服了,没有任何压力,当他面对未来生活中的挑战时,他们往往会没有力量,或者恐惧,或者抱怨逃避。

美国作家 布莱克 H说:“水果不仅需要阳光,也需要凉夜。寒冷的雨水能使其成熟。人的性格陶冶不仅需要欢乐,也需要考验和困难。”

父母如果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展翅飞翔,那你就得忍受他们在“蛹”里挣扎的痛苦,并关心孩子的感受,理解他们的变化,引导孩子化解生活中的不快乐。给孩子以目标和信心,让孩子正确认识自己的优缺点,让孩子知道积极的心态才能解决问题,相信方法总比困难多。只有让孩子经历必要的成长体验,他们才有可能适应未来的世界。

04.学习本身是快乐的事,父母不要以自己的感受代替孩子的感受

“现在的孩子真的太累了,要逼他们学那么多东西。”在一些父母的眼里,学习是件特别痛苦的事情,一提到学习,就会与“逼迫”挂上钩,觉得学习会让孩子特别不快乐,可能是因为父母自己小时候不爱学习,有被“逼迫”的经历,所以就觉得让孩子学习就会让孩子不快乐。

对于孩子的学习,不仅仅指文化知识的学习,包括学说话,认知的学习,爬行,走路,长大点了的生活自理等都是学习,而学习是快乐的。

我家小宝一岁多点儿的时候,自己穿裤子总不能把腿分开穿,所以常常弄得她特别着急,后来她学会了把双腿分开穿时,脸上满足快乐的表情到现在我都记得。所以对孩子来说,世界的一切都是需要他们学习的。

孩子在快乐中,学习知识更加容易,这是事实。但是很多人就以为,想让孩子热爱学习,就应该让他们快乐,可是让他们快乐他们就能拥有理想的成绩吗?也未必。

我打个比方,一头羊,你给它青草吃它会很快乐,可是如果你给老虎捆青草,它不但不会吃,还不会快乐,你强迫老虎吃草,它会更加不快乐。所以父母经常会用这个句式“你看......”“你看小羊的草吃得多好啊,你得像小羊多学习”可是别忘了,你的孩子可能是老虎啊。而父母需要用孩子自身的特点、兴趣引导孩子学习,才能让孩子有持续学习的动力,而不是不分青红皂白的比较,孩子获得了内在的学习动力,孩子在学习过程中也会更快乐。

05.有规则和约束力的孩子会更快乐

在很多人的眼里,4岁多的凯凯就是人们口中的“熊孩子”:小区门口的墙上,经常看到凯凯用彩笔肆无忌惮地乱画;小区的休闲区玩滑梯,凯凯从来不排队,所以他玩时其它小朋友都去玩别的了;当与其他小朋友发生矛盾时,凯凯妈从来不会教凯凯怎么对待,凯凯妈经常说的一句话是“他还只是个孩子”,所以同龄的小孩的家长几乎没有愿意让孩子跟凯凯玩的。

很多孩子“熊”,是因为家长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没有给孩子树立规则和边界,或者说是舍不得约束孩子,觉得如果限制孩子会让他不快乐。一直被当成“中心”的孩子,不懂得行为的边界,随着他的成长,离开父母的保护,他的思维和习惯就不能适应社会,因为想要的东西不能马上得到,所做的事情可能会被别人禁止,往往会给孩子更大的挫折感。

而父母在养育孩子的过程中,一岁半后,就应该逐渐让孩子知道,别人也有需要,也有感受,引导孩子理解他人的需要和感受,遵守一定的社会规则,宝宝才会逐渐变成一个“合群的人”,也会有“爸妈是有底线的,世界也是有规则的”意识。而有规则边界的孩子与他人相处会更快乐,更能适应这个社会,而这样的孩子也会更快乐。

“我不相信教育是快乐的,请别再以爱的名义对孩子让步。”复旦教授钱文忠说。

着眼于未来的教育从来都不会让孩子只得到眼前的一点快乐,而真正爱孩子的父母也不仅仅只让孩子得到眼前这点享受的快乐。给孩子适合他的教育,关注他,帮助他,鼓励他,并且约束他,带孩子发现自己,完善自己,在实现自我方面,一直达到想要的高度,这样的实现会让孩子更快乐。

给孩子快乐的教育不是骗局,而是家长走偏了方向。人生总是在快乐和不快乐中起起伏伏。孩子能够不断战胜成长中的挑战,这样的快乐也是深刻的。快乐教育的精髓应该是带孩子发现更好的自己。应理解孩子的特性,尊重孩子的生长发育特点,给孩子爱、鼓励、约束,让孩子拥有更自信,更快乐的生活,使孩子有能力去面对生活中的挑战和磨难,帮助孩子达到自己想要的高度,发现更优秀的自己,所以“快乐教育”更应该称之为让孩子“获得快乐的教育”更合适吧!

"-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