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长邀答:我真的是快要崩溃了,我孩子2岁了,做什么事情都很磨唧,你喊破喉咙都没用,都不能让他快上一分,跟完全没听到一样。我该拿他怎么办?隔壁也有个两岁小孩,人家做事就很利落,家长说啥就干啥。可我家孩子多次体罚和说教都不起作用,总是磨磨唧唧,我该怎么办?
答:首先要谢谢您的信任和邀请。其次,我的回答很可能会不如您意、会惹您不高兴。哦,兴许还不只是不高兴,甚至会很生气、会很愤怒。如果没做好心理准备,可以就此打住,别再往下读了。怀揣愤怒往下读,于您于我都是折磨。就算我把此刻胸腔内这颗火腾腾只为您而跳动的心挖出来捧给您,您也许只会嫌腥气——就如同,你怀揣了嫌弃与愤怒去看自己家那个来到人世间不过才六百多天的小小婴儿一样,他的所有表现原本就是真真实实两岁孩子应有的样子。真真实实的这个两岁小婴孩在你心里那杆称的左侧秤盘上,右侧秤盘上是你想要的那个敏捷利落家长说啥就干啥绝不磨磨唧唧的“二十岁样子”的孩子。两岁的他,怎么拼得赢你心里预设的那个“二十岁样子”的孩子?两岁的他又怎么能使你心里那杆秤保持平衡?怎么能让你不嫌弃不愤怒?怎么能受得住“多次体罚”?怎么能听得懂“再三说教”?
是故,“孩子做事磨唧,多次体罚和说教都不起作用我该怎么办”这个问题,我的答案只有一句:家长的“乱来”,孩子学得最快!家长的“不乱来”,孩子却不见得一定能学会!
于是,我们要解决的问题便分化成为:面对一个两岁孩子,家长怎样才能“不乱来”?如何使孩子愿意学且学得会那些“不乱来”?这两个问题的核心答案是八个字——少讲道理,多教方法!这个“八字家庭教育律”具体到一个“做事磨唧”的两岁孩子,可拆解为使过程、方法和执行都清晰可见的三步走:
第一步,家长心里一定要门儿清:2岁小婴孩儿本该有的真实样子是什么?
“孩子做事磨唧多次体罚和说教都不起作用我该怎么办?”显而易见的第一步是,家长心里一定要门儿清:两岁小婴孩儿本该有的真实样子是什么?
两岁小宝宝原本该有的真实样子是什么?按我的理解、观察和总结,小岁宝宝甚至都不能算是“人”,他们只是刚刚学会了几个人类简单句子和简单动作的“小动物”。
从身体的生理发育来说,他们的常规体重还不到三十斤,他们的常规身高也就八九十厘米。用我家老人的概念,“两岁啊?吃奶娃儿!”两岁的奶娃子,他们太弱太小了,他们的免疫能力还很差,稍有照顾不周,便很容易被麻疹、水痘等等婴幼儿疾病袭击。
从身体的协调使用来说,如果家长没有给他们足够多的实践机会和分步训练,2岁小婴孩儿们穿简单的衣服、笨拙的使用勺子、自己独立奔跑等身体功能的协调使用,都会显得困难。
从语言的表达能力来说,两岁的小家伙虽然喜欢叽叽呱呱不停说话,喜欢不住嘴的跟身边的人们说这说那,但实际上很多时候他们并不完全懂自己说的那些新词汇新句子是什么意思,尽管他们所说句子的主语谓语都是俱全的;当然,从家长嘴里滔滔不绝蹦出来的那些复杂词汇、复杂句子和复杂要求,对他们而言就像烟火红尘中凡俗男女听高僧持续不断敲着木鱼语速极快地念经一样,自始至终都不明所以,不会渐悟或顿悟,只会昏昏欲睡。
从情绪的辨识能力来说,两岁小宝宝要完全控制自己的情绪?那根本就是不可能的,那跟蚂蚁撼大树有嘛区别?两岁的小宝宝只会忠诚的真实表现自己的情绪,高兴了就会咯咯咯笑个不停,伤心了就会哇哇哇大哭。来自于父母“乱来”的体罚以及隐含嫌弃等负能量的所谓“讲道理”或“说教”,都会迫使身心发育正处于新旧交替阶段的两岁小宝宝生物生存自我保护机制紧急启动:当生存或生命受到威胁,又弱又小的他们,要么会选择把自己越缩越小,要么会选择用两岁孩子所能够的方式对大人实施攻击或反抗——真的是“猪嫌狗不爱的两岁”吗?
其实不!如果家长允许小家伙儿成为他们原本该是的样子,那么,“猪嫌狗不爱讨厌的两岁”,便会成为“了不起的两岁!”两岁的小宝宝,他们是多么敏感的小动物,大人对他们好或不好,甚至不需要语言来表达,这个人往他们面前一站,是心怀善意还是心怀恶意,他们天生具有识别的能力。一个人要具有较强的控制自己情绪和行为的能力,那是一辈子需要去修行的事,那不是一个两岁孩子可以达到的境界。身为两岁孩子家长的成年人,生理年龄应该不至于20岁吧?有的已过而立之年甚至已近不惑了,孩子的磨蹭和拖拉都会让你失态、失控甚至崩溃,声嘶力竭大吼大叫,甚至理所当然将这失控了的情绪转移迁怒给一个才两岁的孩子,以爱为名对他们实施各种花样百出的“体罚”和“说教”——身为饱经世事的成年人尚且不能较好的控制自己的情绪和行为,又凭什么要求一个小动物似的两岁小婴孩儿呢?
所以说,家长最了不起的修行,是允许孩子成为他们本来的样子!是不过度惩罚和娇纵,不过度控制和保护,让他们本性中的善良与美好、灵性与神性得到自然而然的生发与成长,“讨厌的两岁”就会变成“了不起的两岁”!
第二步,家长绝对不要体罚说教:2岁小婴孩根本就听不懂你的说教,而体罚只会让他越变越冷、越缩越小!“孩子做事磨唧多次体罚和说教都不起作用我该怎么办?”非常关键的第二步是,家长绝对不要动不动体罚或说教:2岁小婴孩根本就听不懂你的说教,而体罚只会让他越变越冷、越缩越小!
《别说你快点你快点》是个很值得一看的绘本故事,而这“值得一看”的读者对象可以覆盖上至八十岁老人下至八个月小孩儿!这“值得一看”的方式可以是作为床头书反复重读——我把它定位为一剂神药,可以疗愈家长们自己从原生家庭中携带于血液中的孤单寂寞冷,更可以让当下孤单寂寞冷的三代亲子关系如同口噙蜜糖水儿似的甜蜜到心里。
简约而深情的56页水彩画中,一只轻轻荡漾的小船,轻轻诉说着他的心声。他说,“别说你快点快点,一个个顺序不一样。拿我跟他们比我会紧张的,一紧张我就会发冷,一紧张我就会缩小。一个个不一样,会的事情不一样,别问我为什么不会。我不知道的事情太多太多,我说不出来的心情太多太多。别拉我,别推我。一个个长短不一样,一个个时间不一样……”是的,全书文字差不多也就这么些,就这么几句简简单单近乎于幼稚的独白,却令无数家长潸然泪下——尤其是在魔音穿耳从小被催促长大的80后、90后这两代家长,他们从呱呱坠地开始被摧残最狠的就是“快点快点”!他们从不曾感受过自己再怎么笨、再怎么慢也有人和善而坚定的等待,所以等他们成为了家长也会像有人拿带倒刺鞭子催着一样不停催促自己的孩子,“快点快点,快点快点!”
如果家长有心,就会关注到这个绘本故事的作者益田米莉。如果说《别说你快点你快点》能够轻易戳中我们的泪点,那么,作者所讲到的创作这个绘本故事的那个源头小故事,则会让渴望爱而不得的我们嚎啕而涕泪下,不论我们如今是不是已经七老八十,我们身体里头住着的那个被父母过度催逼而永远留在暗黑中又笨又冷的小孩儿,他还留在那 里,他们一直一直渴望爱而不得,他们一直一直渴望来自父母的那一声坚实又永恒仿佛是大地一样的回答:“排在最后的人好了不起啊!!”
可是,我们等到了吗?我们能等到吗?答案是那样的肯定和令人心碎:永远不可能等到的!我们的失望与绝望衬托下的益田米莉,她是多么幸运和令人嫉妒!
她上小学时候,有一天教室里举行个小活动,全班同学排队抽签就可以领到一个惊喜的小礼物。益田米莉行动慢,就到得晚了,就排到了队伍的最后面——排在后面的小孩子多么失落和难过呀!所有同学都领到了心仪的小礼物,可是排在最后面的,不但是最后一个领到,还有可能领到最不好的,最最要紧的是要等待好久好久啊!出乎意料之外的是,老师来到了队伍最后面、来到益田米莉的身边,他惊叹地对着整个队伍里的同学大声说,“排在最后的人好了不起啊!”
是的,只是一句话, 简简单单那一句却分明是芝麻开门的神秘咒语,开启了益田米莉那时那刻完全不一样的情绪感受,开启了益田米莉从那以后整个生命遽然洞开的惊喜!益田米莉回忆说,“我的开心和惊喜,远远超过了排在队伍最后面的沮丧和难过。这种开心和惊喜在整整过去了35年之后回忆起来,心中依然充满了温暖!”
旧华夏文化体系突然断层了的新杂糅文化体系下长大的80后、90后家长们,对自家心肝肝肉蛋蛋的两岁宝宝,要求竟然已严苛到了如此程度:做事磨唧,便多次体罚和说教!
两岁的小婴孩啊,他们能听得懂来自家长的、属于成年语言体系的表达的和要求吗?根本就听不懂啊!家长却因为“孩子不遵照执行、不立即执行”这个听不懂的东西而实施体罚,这只会让孩子越变越冷、越缩越小!越变越冷到一定程度,血缘至亲反目成仇便是必然;越缩越小到一定程度,孩子自卑自闭便成了必然——难道这就是身为家长想要的结果吗?
益田米莉回忆说,她的老师总是时时处处认真观察着每一个孩子,尤其是会守候着最后一个孩子!老师从不说“你快点快点”,老师会微笑着坚定的等着最后那一个孩子!而华夏国80、90后特殊时代背景下长大的这个年轻家长群体,他们从不曾被自己的父母和善又坚定的等待过,从不曾被父母温暖又真情地嘱咐过“孩子你慢慢来”,更不可能被父母贴心又骄傲地鼓励过“排在最后的人好了不起啊!”所以,当他们自己成为了家长,自然而然就复制了自己的成长模式给自己的孩子,他们刻进骨子里、流淌在嘴边的那两个字一直一直是“快点快点快点!”为了确保这个“快点快点快点”,他们经常会踩过界,他们用体罚、用说教、用各种各样的手段去催促和控制孩子,他们也用自己的双手、用过度的爱和帮助替代孩子——然而,过度的惩罚会让孩子越变越冷、越缩越小,而过度的替代或保护则会从根子里毁损了孩子成为最独特的那个自己的机会!
如果我们的家长能够客观而真诚地共情于孩子,就能够听到自己和孩子内心最真的那个声音:“别说你快点快点!”——是的,这是一个两岁小宝宝灵魂深处最真实的声音,这也是我们每一个人灵魂深处最渴望的声音。这个声音想要告诉我们的真相是:哪怕只是一个两岁小孩子,他们的生命也需要尊重和敬畏!不要催促,不要比较,不要用被世俗化了的成年人的标尺去“切割”孩子的生命与成长!
第三步:家长要学会“等等孩子”:2岁小婴孩最好的“接触界面”是“你等我吗?我等你啊!”
“孩子做事磨唧多次体罚和说教都不起作用我该怎么办?”绝地制胜的第三步是,家长一定要学会“等等孩子”:2岁小婴孩最好的“接触界面”是“你等我吗?”“我等你啊!”
对了,这里提到了一个新词汇“接触界面”,它是什么意思呢?如果家长们是职业化、专业化高管的话,必定不会陌生。所谓“接触界面”,就是管理者与被管理者互相交叉的那一小部分公共区域,这个区域是二者为了公司或企业共同目标互相拥有的时间、精力及能力。反之,如果管理者是一个圆,被管理者是另一个圆,这两个圆彼此不交叉的绝大部分区域,则是不属于对方的、独属于他们个人的“非接触界面”——也就是说,尽管“家长”这个身份或称呼是永久性的、终身性的,但只有家长自己的时间、精力、能力在与孩子的时间、精力、能力彼此交叉且互相拥有时的“公同区域”,才叫做与孩子有了“接触界面”,才叫做“履行了家长职能”。
两岁的小孩子,他们最为正当的、最有前途的、最具价值的职业就是玩耍,而最接近于两岁小孩子灵性生命能量的玩耍方式,简单的比如玩泥巴,复杂点儿的,比如学会辨别自己身体的每一个部位并记住它们的名字,或者通过各种小游戏辨别不同声音和不同方位等等……所有这些或简单或复杂的亲子游戏的过程,才是“家长职能”的应该性和有效性——一言以蔽之:除了家长自己怎么做,最重要是家长对孩子怎么做?!
家长与两岁小婴孩的“接触界面”其外显形式不论多么繁杂或华彩,其最本质的、最有效的、最美好的内隐核心不过两句:
“你不会笑话我吧?”
“我不会笑话你的。”
“你等我吗?”
“我等你啊。”
我们身边所见,有太多的家长总是拿自己孩子的考试成绩与别人家孩子比来比去,却从不曾关注过自家孩子心里的真实感受,他会紧张吗?他会自卑吗?他会看轻自己吗?他紧张了会怎么样呢?是的,他一紧张就会浑身发冷,就会觉得自己很渺小,就会觉得整个世界掉进了黑暗里——家长不经意的催促,不经意的拿孩子讲笑话,不经意的忽略他们自己的速度,不经意的责骂他们慢吞吞,不经意地催逼他们“快点快点”……所有这一切,明明在“口吐黑莲”但我们自己意识不到,我们自己意识不到就意味着没有伤害吗?
不!哪怕是刚出生两天的小孩子,他们也能够感受得到家长所言所行是“毒药黑莲”还是“良药白莲”!哪一个优秀孩子的成长,不是在许多鼓励和安慰的助益下一步步朝前走的?哪一个拥有幸福感与获得感的孩子,最踏实莫过于任何时候都笃定地知道永远有人在等着自己——“我慢慢地朝前走啦。你慢慢地走过来吧。”
祁云:擅散文,善评论。专注于家庭教育、写作辅导、华夏大语文教学研究。
原创版权:任何形式的转载,都请联系作者获得授权,并注明出处。(plqiyun)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