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尊重孩子的磨蹭,大多数的家长不知道的秘密

作者: 日期:2020/9/30 人气:0
"

​有一种教育,让孩子成为孩子,让他们慢慢长大。

龙应台在《孩子,你慢慢来》一书中,描写过一个梦幻般美丽的场景,每次想到那个场景,都会觉得温暖。



为风筝上色的宝宝

她写道一个场景至今让人记忆深刻,一个5岁的小孩,用一根草绳绑花。花枝太多,他的手太小,草绳又长,小小的人儿又偏偏想打个蝴蝶结,手指绕来绕去,这个结还是打不起来。

旁边,男孩的祖母不停地骂他慢,龙应台说:“不要紧,阿婆,让伊慢慢来。”

龙应台写道:我,坐在斜阳浅照的石阶上,望着这个眼睛清亮的小孩专心地做一件事儿;是的,我愿意登上一辈子的时间,让他从从容容地把这个蝴蝶结扎好,用他5岁的手指。

曾经,我们小时候也会经常听到父母说“慢慢走,小心跌跤” “慢慢吃,要细嚼慢咽,小心噎着”,可是,这些年,不管去哪个朋友家做客,还是自己周遭的声音,更多的是“快点儿吃饭”“快点儿做作业”“快点儿睡觉”“怎么这么磨叽”。

这孩子咋地就慢?

看到两岁的女儿笨拙地、慢慢腾腾地举起小勺子吃饭,花上5分钟才能吃进去一口时,你是不是在一边按捺不住,不停地催促“快点快点”?



专注吃饭的宝宝

三岁半的儿子每次洗澡前都是磨磨蹭蹭,不是坚持画完手里的画,就是要把乐高积木搭好,或者只是毫无目的地慢慢折一张纸,你是不是很抓狂?

每天七点半,眼看着要迟到了,五岁的儿子却依然不急不慢地收拾着书包、穿鞋子,你是不是瞬间浑身毛发竖起,如河东狮吼般大叫?

去少儿科技馆里玩,孩子不厌其烦地只玩一个玩具,你是不是烦躁地走过去,直接说:“老玩一个有什么意思?再玩这个就没时间玩其他的了!浪费钱”?

这样催促的场景,你有吗?

到底应该遵从谁的节奏?

大人总是希望孩子按自己的想法、自己的节奏行事。其实,大人与孩子的生活节奏、生理节奏以及生命节奏都是大不相同的。

孩子有自己的节奏,对他们而言,感觉最舒服、最顺畅、最有利的就是顺应自然的生理节奏。如果孩子的生活节奏被迫过快,会影响身体的激素分泌,对身体和心理都会造成损害。



一个人也可以玩很久的积木

父母为什么要不停地催促孩子呢?因为父母觉得孩子太磨蹭,打乱了自己的节奏,于是反过来打乱孩子的节奏。


​停不下来的父母

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成功论导向的教育方式……促使父母按自认为正确的标准催促孩子,这其中,孩子的节奏问题普遍被忽视了。

周末、节假日,父母让孩子赶紧吃饭,吃完饭赶紧做作业、画画、弹琴……孩子们不仅在学校里承受着各种快节奏的压力,出了校门依然不得清闲。

家长催归催,可孩子依然快不起来。父母之所以根本不把孩子的节奏看在眼里,是因为他们渴望孩子与自己同步。父母会想,我们是一个家庭,一个整体,有着共同的生活节奏,这一点是天经地义的。



我们也有自己的节奏

这种根深蒂固的潜意识在很大程度上阻碍了家长去顾及孩子的特殊感受。一个慢性子、爱做梦、做事拖拉的孩子让父母焦虑恐慌,他们似乎从孩子日常行为中的反应速度及活跃性中看到了他的将来。

最终让孩子认识到这是一种欠缺,从而埋下了将来引起孩子焦虑的隐患。中国式的父母可能看不到这些,他们看到的只有竞争,以及未来越来越激烈的竞争,他们变得紧张敏感。

尊重孩子的磨蹭

催促孩子,能教育孩子,帮助孩子适应外部世界。但是,当过多地催促时,甚至从简单催促上升到另一层面时,就会产生焦虑,中国式父母的焦虑,于是顺理成章将这些焦虑转嫁给孩子时,伤害就在不知不觉中发生了。

过度被父母催促,孩子会质疑自己的生活节奏,可能产生两种后果:

一、逐渐认同父母而变成一个同样焦虑的人;

二、以一种极为拖沓的方式生活,来回应父母的愤怒。

回归现实情况

一味地指责家长也是不公平的,因为家长承受着巨大的压力。时代的发展,社会的现状使父母找到适合孩子的节奏变得越来越困难。从深层意义上研究,热衷快节奏,与时间赛跑是人类的一种潜意识。

教育是一个漫长的试错过程,我们每一个人都是第一次做父母,在这其中,身为父母最大的幸运就在于能够陪伴孩子一起去试错,并且逐渐去期待一个比较圆满的结果。尽己所能,克服社会山这种浮躁的、急功近利的社会群体心理,降低自己的焦躁感。

从孩子成长的长远发展来看,把竞争过早的引入其生活,破坏性大于建设性。在竞争焦虑氛围中成长的孩子,更容易出现无力感、自卑感和心理失衡。

放慢速度绝不仅仅是为了停下来喘口气,而是为了感知和感受周围,去想象,去思考。让孩子根据自己的节奏去吃饭、穿衣,从而让他了解自己是谁,会做些什么。让他用自己喜欢的方式玩耍,以促进他把事物形象化、概念化,从而区分想象与现实,言语与行动。这一切能够使他发现自己并了解他人,最终形成对自我以及世界的认知。

所以,放轻松,别着急,你的孩子不是故意磨蹭的,他只是现在有点慢。

"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