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再不听话,我就不要你了",那个乖孩子背后是你看不到的心酸

作者: 日期:2020/9/30 人气:0
"

前几天外出旅游,在等船的过程中,可能是旅途太疲惫,一个五六岁的小朋友躺在凉亭的凳子上休息,旁边的妈妈不满地说道:"快起来,船马上要来了,这里别人也要坐。"说着就要拉孩子起来,而孩子哭闹着不肯起来。

这位妈妈怒了:"你再不听话,我就不要你了,等会儿我回去了,就把你留在这里。"说完,她就往前走了,孩子看到妈妈走了立刻起身,踉跄了一步差点摔倒,他追着妈妈的脚步边哭边喊妈妈。

在接下来的旅程中,小朋友安静乖巧了很多,妈妈说什么就做什么,寸步不离的抱着妈妈的手臂。

看着这个变得乖巧的孩子,我有些心疼。

妈妈的一句"我不要你了",粉碎了它对妈妈的信任。他变得小心谨慎,听话懂事。

我们生活中还有很多父母用"再不听话,我就不要你了"塑造了许多的乖孩子形象。

这句威胁甚至成了父母制伏顽皮孩子的杀手锏,很多宝妈们表示屡试不爽。

可是,你知道孩子在听到父母的这句话时心里有多恐慌多伤心多无助吗?

知乎上有这样一个话题:

被父母说"我不要你了"是什么感受?

其中,有一位网友评论说:

觉得很伤心,觉得父母很凉薄,虽然知道他们很爱自己,但是那种伤心和无力感一直都有。

或许,我们觉得这只是一句玩笑话,但是对于孩子来说这句话可能成为他们一生不可治愈的伤痛。

1、"乖孩子"为迎合父母而伪装自己

我的一位朋友,一直是父母眼中的乖孩子,她体贴懂事,勤快孝顺,温柔乖巧,成绩优异;

她是我们身边的别人家的孩子。

最近朋友们小聚,我们都在感慨童年的无忧无虑;而这位大家眼中的乖孩子,她感觉自己的童年过得很累,她说小时候妈妈怀着弟弟的时候,身边的大人总是说:你有弟弟了,爸爸妈妈就不要你了。

这句话让她非常恐惧,她什么东西都不敢跟弟弟抢,勤快地做家务,考试考最好,从不惹是生非,努力活成了父母希望的乖孩子。

有时候她会弱弱的问妈妈:"妈妈,你喜欢我吗?"

得到妈妈肯定的回答她会感觉无比轻松;一旦得到否定的答案,她会整晚睡不着,努力去做得更好,只为得到妈妈的一句喜欢。

她说,她现在依然被"乖孩子"的镣铐束缚着,找不到自己的路。

记得一句话曾说:

幸福的人用童年治愈一生,不幸的人用一生治愈童年。

曾有网友讲述自己的经历:

“他从小被要求做个乖孩子,一直隐藏自己,现在二十多岁了,仍然没有走出来,回头发现自己错过太多,想做真实的自己。”

曾有心理专家说过:

小时候越"乖"的孩子,长大后心理问题越多。

2、越"乖"的孩子,自我认同度越低,越不快乐。

父母眼中的"乖孩子"都具有一个特质:能无条件顺从他们的心意,满足他们的要求

美国临床心理学家戴安娜·鲍姆林德曾提出:

"高要求、低回应" 即父母对孩子的要求很高而对孩子需求的回应很少的教育方式倾向于培养出顺从的乖孩子。

这种顺从的乖孩子是以牺牲自己的需求来迎合父母,他们趋向于形成"讨好型人格"。

在乖孩子的耀眼光环下,为了维持别人口中的"乖"形象,只能压抑自己的需求。

在长大后,他们依然习惯于忽略自己的意愿来讨好他人。

美国心理学家卡伦·霍妮表示:

迎合他人的结果,就会感觉无法倚赖自己。

这种"乖孩子"不相信自己,自卑懦弱、敏感多疑、自暴自弃,甚至抑郁自杀。

更可怕的是当他们发现乖孩子的假象无法或者不必再维持,压抑的力量就会如火山喷发一般,将曾经积蓄的不满瞬间喷涌而出,其毁灭程度不容小觑。

日本心理学家加藤谛三曾说:

当孩子认识到自己不必做乖孩子,或者父母可能利用自己的乖巧后,孩子可能会释放压抑的自我。

前段时间震惊全网的弑母案,北大学霸吴谢宇一直是母亲眼里的"乖孩子",其他同学口中的"宇神";事发后,周围的亲朋好友都无比惊讶,实在无法把温文尔雅的他和弑母犯联系到一起,因为他看起来和母亲关系融洽,礼貌孝顺、聪明好学,甚至完美到无可挑剔。

正是这种"乖孩子",一直活在别人的赞赏中,他们只有拼命隐藏自己才能维持"乖"的形象。直到他们感觉自己被欺骗或者无法再伪装,郁积的怨愤就会产生可怕的反弹力量。

这时,他们开始撕碎"乖孩子"的标签、粉碎"听话"的伪装来释放被压抑的自我,就如吴谢宇为解放真实的自己而残忍的杀害了生养自己的母亲。

吴谢宇拉丁文签名后半句的意思正是:“我控诉这无尽的束缚,我要拿回属于自己的一切。”

他在杀害母亲之后,放弃学业、在酒吧当男模、与性工作者同居,完全挣脱了"乖孩子"的枷锁,彻底放飞自我。

伪装的乖孩子就如弹簧,被压得越低,不是失去弹性就会反弹得越高。

3、越"乖"的孩子,越不自信,越不敢表达自己。

只有勇于表达自己的孩子才能找到梦想的箭靶子,每天的拉弓才有意义。

《银河补习班》中的马飞从小就不让人省心,他上课迟到、上学看小说,学习成绩差,是大家公认的坏孩子;然而,邓超并没有责备儿子,更没有要求儿子成为人人所希望的乖孩子,甚至在考试临近之际,他为了实现儿子去看航模展的愿望,公然带着儿子逃课。

在老师妈妈希望马飞努力学习考上清华北大的愿景下,邓超却教育孩子要找到人生的目标,做真实的自己。

正是邓超这种表达自己、勇展个性,与传统"乖孩子"教育方式背道而驰的育儿理念,让儿子成为了一名伟大的航天员。

若是真实的自己都无法做到,谈何梦想?谈何幸福?

孩子的"不乖",只是他在寻求人生定位中的一个节点,父母的作用是引导孩子发现自己的天赋、挖掘自己的潜能。

人生的真谛是找到自己,认识自己,而教育的目的就是帮助孩子做好自己。

4、正确的引导孩子

"你再不听话,我就不要你了",或许,你在为孩子变得乖巧而自鸣得意,为自以为成功的育儿方式而沾沾自喜。

其实,用这种威胁方式养成的"乖孩子",只是"乖"在表面,而"乖"的背后是被压抑的委屈和愤懑。

那怎样去正确引导一个"不乖"的孩子呢?

01 对于孩子的要求可以承诺一个时间

很多父母,对于孩子的拖拉行为,要求马上行动。比如,父母要求孩子马上关掉电视去做作业,如果孩子没有行动,父母就气急败坏,而孩子也哭闹不已。

父母这种猝不及防的要求,会让玩得正尽兴的孩子无法接受,他们容易产生本能的反抗。

这时,父母可以承诺孩子,再看10分钟的电视再去做作业,给孩子一个心理准备的时间。

其实,很多时候,孩子比我们想象的要信守承诺。

02 以孩子的视角,学会理解孩子

曾经看过这样一个故事。

一位妈妈带着孩子去逛街,但是每次刚到商场不久,孩子就哭闹着要回家。

对于孩子的"无理取闹",这位妈妈很不能理解,商场里琳琅满目,热闹非凡,孩子应该很喜欢的。

然而,这位妈妈蹲下身子和孩子交流中,抬眼发现,站在孩子的角度,她看到的不是绚丽多彩的世界,而是无数条腿和无数个屁股。

此时,这位妈妈终于理解了孩子不喜欢逛街的原因。

很多时候,我们只站在自己的角度看问题却忽略了孩子的需求。

或许,换位思考,以孩子的视角,进入孩子的世界,我们就能理解孩子为什么"不乖"。

学会理解孩子才能让我们的亲子关系更亲密,让孩子更快乐。

03 与孩子好好说话,让孩子表达自己的想法

父母都很爱孩子,希望孩子以后的路更顺畅。然而,我们经常在不经意间把自己的意愿强加给孩子而忽略孩子的感受。

当孩子"不听话"时,很多父母都会心急火燎的以"我都是为你好"来责备孩子。

对于父母来说,这是非常失败的教育方式。

我们应该静下心来让孩子表达自己的想法,了解孩子"不乖"的缘由,与孩子一起谈论事情的利弊。

与孩子好好说话是让孩子打开心扉的前提,是每一位父母的必修课。

一味的指责与抱怨只会让孩子变成被动的"乖孩子",只会让我们与孩子的距离越来越远。

不是所有的"乖",都应该被鼓励,不是所有的"听话"都值得庆幸。

心理学家表示:

童年是孩子心态形成的关键时期,儿时的心境会像底片一样成为人生的烙印。

愿所有的父母不再逼迫孩子变"乖",这样才能增加孩子灵魂的宽度和厚度!

"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