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3岁前,父母语言造成孩子间的差异,4招让你的孩子赢在3岁前

作者: 日期:2020/9/30 人气:4
"

傍晚在小区散步,遇到两个在楼下玩的即将迈入幼儿园的邻居宝宝。叫琳琳的女孩手舞足蹈地给大家讲,今天她在幼儿园的所见所闻:“墙上贴满了漂亮的卡通图案”“幼儿园有好多气球呀!五颜六色的。”“妈妈,我们明天早点去学校,我要交好朋友,给他们分享我的玩具。”琳琳虽然才三岁,但口齿伶俐、乐于表达。旁边涵涵的妈妈见女儿不说话,于是问女儿在幼儿园看见了什么?涵涵支支吾吾地说:“有房。”然后她用双手环绕住妈妈的脖子,把头往妈妈胸膛里藏。

涵涵妈妈看着琳琳,充满羡慕地对她妈妈说:“俗话说三岁看大,你女儿天资聪明、能说会道,一看就是学习的料,我女儿估计就不行了。”

琳琳真的是天生聪明,表达能力好吗?作为她的邻居,我认为她比涵涵胜在了后天的生活氛围上。

琳琳妈妈在我们附近的少年宫上班,每天下班后,她都会陪女儿,她教女儿学走路、学跳舞,楼下经常回荡着她鼓励女儿,和女儿“斗嘴”的声音,而且,琳琳的爷爷奶奶都是退休教师,他们爱和孙女交流。相反,涵涵的妈妈和丈夫一直在外打工,最近她因为女儿的户口问题才回的家。而涵涵,平日由爷爷奶奶照顾,爷爷每天和老人下棋,奶奶和老人唠嗑,他们的任务就是保证孙女吃好、穿好、安全就行,很少和涵涵交流沟通。

估计你会问,这难道就是造成涵涵和琳琳差别的原因吗?

是的!

许多语言学家、教育学者推荐的《父母的语言》一书指出,高知家庭和低收入家庭的孩子,在3岁左右,就有累计3000万词汇学习的差异。这3000万词汇的差距,能极大的影响孩子在数学概念、读写能力、自我管理、执行力、情商、创造力等方面的表现。

琳琳和涵涵相比,涵涵接收的词汇明显小于琳琳,她在日常生活中没有丰富的语言训练,自然很难表达。

01、孩子三岁前的词汇输入,对他们的影响有多大?

《父母的语言》的作者是一名人工耳蜗移植医生,他惊人地发现,他的两名患者在植入人工耳蜗后的表现完全不一样。一个孩子成为了和正常孩子完全一样的人,而另一个孩子却进了专为听力缺失儿童设立的学校。令人疑惑的是,这两个孩子都是先天耳聋,都是几个月大进行的手术,并且智力、治疗手段并无差异。于是,作者进行了调查。

他发现,和正常孩子无异的患者,在进行完手术后,他的父母每天都要和孩子谈话、交流。因为孩子从出生有好几个月不能听到声音,他的语言能力还没发展,所以,孩子的父母想尽一切办法鼓励孩子,创造语言氛围和孩子交流互动。终于,孩子在3岁时,开口说话了。此后,在丰富的语言环境熏陶中,孩子成为了正常儿童,交流自如。

而植入人工耳蜗后,依然无法与人沟通的孩子,在手术成功后没有一个良好的语言环境,她与父母缺乏沟通。前几个月无声、无交流的生活已经让她比别人语言发展慢,术后,她又没有接受丰富的语言去刺激大脑,因此,她最终成为了一个能听到却无法说的孩子。

作者正是因为这次发现认识到,语言环境对孩子的重要性。此后,他和团队通过大量研究3岁前的儿童发现:

大脑掌握思考和学习的区域在孩子三岁前已经开始发挥作用了,而语言发展是大脑发育的开始。3岁前的孩子,父母和他们说话的数量和如何说话是影响孩子语言发展的关键因素,甚至影响孩子以后的智商。

联系生活实际不难想象,孩子在刚进入幼儿园时,彼此的差异就很明显了,有的孩子能说会道、反应快,有的孩子沉闷,不善交际。如果你观察他们的家长会发现,前者的家长在接孩子上下学路上,总是询问孩子,与孩子沟通,后者家长往往不怎么和孩子说话。通常,这种差距也是伴随孩子一生的。

02、父母和三岁前的孩子交流时,要避免的典型问题

前面说,高知家庭和低收入家庭的孩子,在3岁左右,就有累计3000万词汇学习的差异。这是因为高知家庭能认识到语言对孩子的重要性,并且有条件创造环境与孩子沟通。但低收入家庭,因为要奔波劳碌、创造财富,所以他们鲜有时间陪伴孩子。

那是不是说,只要父母认识到孩子3岁前和他们交流的重要性,然后和孩子多说,将3000万词汇差异减小,孩子间差别就不大了呢?并不是,父母和孩子交流,如果常常是用以下两种方法,那说再多的话,都不会缩小差异,反而对孩子造成负面影响。

1、常用“强制性”“批评性”词语

有的父母常常和孩子对话,但对话的语言往往是“强制性”和“批评性”词语。

强制性词语比如:“不行”“听话”“停下来”“你去”。

批评性词语比如:“这么没用”“你就是坏小孩”“不听话,我打你。”“你总是做错事。”

父母以为这些词语能让孩子暂时服从,并且不会对孩子造成长久的负面影响,其实,这是大错特错的认知。

孩子从出生到4岁前,大脑处于快速发展阶段,4岁时,大脑大部分已经完成了成长发育。而发育中的大脑,对环境中的刺激有着高度的敏感性。父母“强制性”和“批评性”等负面语言,会让孩子处在压力和紧张的氛围中,会使操纵情绪、健康等的“皮质醇”渗透到孩子的大脑,负面情绪能使孩子大脑构造发生改变,影响孩子日后的方方面面。

所以,父母大量使用负面词汇,即使没有了3000万词汇的差异,但对孩子造成的危害远大于很少与孩子交流产生的弊端。

2、反复使用“单一”语言

孩子3岁前的3000万词汇差异,包括重复性词汇。但试想,父母的表达中,如果常常是单一的语言,那孩子的表达很难丰富,也不能刺激孩子大脑的发育。

比如:“准备好,我们吃饭了。”这句话,家长每天都在对孩子说,但总是这一种表达方式,对孩子不会产生多大的收益。家长可以如何表达呢?比如,“洗洗手,我们要吃香饭饭了。”“准备好哟,妈妈今天给你做了你最爱吃的肉丸,有三个呢!”“你把你的饭桌擦干净哟,我们马上要吃饭饭了。 ”妈妈主要表达的还是让孩子“准备好吃饭”,但因为表达方式不同,孩子会被新鲜的语言激发兴奋感,同时,他能从妈妈的语言,如“3个肉丸”“把饭桌擦干净”中潜移默化地形成对数字的敏感性,规则的敏感性等。

因此,父母不仅是要在孩子3岁前与他们多说,还要说的有质量,单一的表达方式,不利于孩子表达能力的发展。

03、家长如何利用孩子前3岁,在与孩子的交流中,给孩子的一生发展奠定基础

大家了解了孩子3岁前,家长语言的重要性,那家长如何在日常生活中与孩子高效交流,促进孩子的发展呢?掌握一原则,三方法。

1、利用3T原则,与孩子高效沟通交流

3T原则,是《父母的语言》一书中提到的方法即:

Tune in (共情关注)

Talk more(充分交流)

Take turns (轮流谈话)

共情关注

共情关注就是孩子关注什么,你关注什么。你要明白孩子是主体,你跟着孩子想法走,而不是让孩子跟着你的想法走。

比如,你正在陪孩子搭积木,孩子指着一旁的本子说:“我要画画。”此时你就不能告诉孩子,搭积木很有意思,待会画画,而是要对孩子说:“好呀,画画是一件很有趣的事,我们画画吧。”

孩子只有感觉到父母与自己的想法一致,他们才乐意与父母交流,此时,父母对孩子说的话,孩子才会主动接受。

充分交流

充分交流要做到,忌和孩子交流时使用单一词汇。父母让孩子在日常生活中多接触丰富、广泛的词汇,可以让孩子在短时间内,语言水平大大提升。因此,父母在做到共情关注后,就需要和孩子充分交流。

比如孩子睡觉时,家长与孩子交流的场景。

“我们要睡觉了,妈妈帮你盖好被子。”

“我们要睡觉了,你可以自己脱衣服吗?”

“来,我们一起数数你衣服上有多少颗纽扣。”

“脱衣服,先脱裤子,再脱上衣,你可以跟着妈妈做吗?”

充分交流就是让孩子在相同的事中,品味不同语言所传达的不同意思,发散他们的思维,提高他们的理解力。

轮流谈话

父母与孩子交流过程中,不能只是父母单向说,父母要调动孩子的表达欲望,让孩子参与交流中。

比如抛给孩子问题,“你今天为什么吃的这么少呀?”“你可以帮妈妈数数有多少颗苹果吗?”总之,父母要想办法创造情景,让孩子说出自己的观点、认知,这样才能真正提升孩子。

家长要把这个原则渗透在生活的方方面面,包括以下的几个方法中。

2、抓住日常生活细节,多与孩子对话

孩子吃饭、玩耍、睡觉前后,都是父母与孩子交流的好时机。父母要做到,这期间自己与孩子说的话能促进孩子的发展,而不是单纯地指导孩子行为。

父母在孩子吃饭时,可以与孩子交流规则、食物的营养等。在孩子玩耍时,父母可以与孩子分享自己愉悦的心情,教给孩子保护自己的方法。在孩子睡觉前后,父母要多鼓励孩子,可以和孩子回忆今天发生的有趣的事。

总之,父母要学会利用与孩子相处的时候,与孩子高效谈话。

3、陪孩子讲故事,调动孩子表达欲望

故事由于情节的生动性,容易引起孩子的关注。家长可以通过给孩子讲故事的形式,让孩子积累故事,然后锻炼孩子自己讲出故事。

要注意的是,孩子年龄小,记忆能力有限,父母要陪孩子一起讲。父母先给孩子生动地讲一遍,然后通过问的形式,帮孩子回忆情节。这个过程中,父母可以巧用3T原则,与孩子做到共情,充分与孩子互动,并且以孩子的讲为主。

父母陪孩子讲故事的过程中,要注意多给孩子输入丰富的词汇,并且锻炼孩子完整地表达简单的句子,比我“今天我读了一个故事。”“小白兔是白色的。”

4、在与孩子的游戏中,鼓励孩子,增加孩子的自信心

孩子不仅需要父母的爱,还需要多与父母进行互动。亲子游戏,就是让孩子在和父母的互动中,感知父母语言爱和鼓励的好方法。

能加强孩子与父母交流的亲子小游戏有玩拼图、搭积木、手工制作等,孩子人小,这些游戏必须要家长的辅助才能完成。

家长在和孩子玩游戏时,要做到三个方面。第一,完整地讲出游戏的步骤,比如玩拼图,就要告诉孩子第一步干什么,第二步干什么,最后干什么,这样孩子就能有逻辑感。第二,锻炼让孩子自己讲步骤,也就是轮流谈话。第三,切忌打击孩子,即使孩子几次都失败了,也要鼓励孩子,并引导孩子说出自己的感受。

家长在游戏中表现出的耐心,可以激发孩子的表达欲望,他们不会因为怕说错就压抑自己的想法,在与家长交流时,也能讲出自己的真实感受。

我们常常用聪明衡量一个孩子,并认为人的聪明是天生的,殊不知,一个聪明的孩子是在生命早期的时候,家长用心培育出来的。需要强调的是,培养孩子,不在于家长经济条件有多好,能给孩子提供的物质资源有多强大,父母培养孩子最有力的武器就是与孩子的语言交流。父母向孩子传递足够多的,丰富的正面语言,孩子就会自然而然地变得聪明。

青芒:用心理学改变生活的终身写作者!欢迎关注@青芒育儿我们一起阅读成长!

"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