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好的亲子关系,无非是“孩子在闹,父母在笑”

作者: 日期:2020/9/30 人气:3
"

01

“小乌龟”之死

我们都在假装做好父母


“妈妈,我的小乌龟死了?”

7岁的朵朵哭着鼻子,跑到厨房拉妈妈的衣角。

“死了,咱再买一个,妈妈现在很忙。”

朵朵看到妈妈正在煲汤,懂事地跑到一边,走向正在看电视的爸爸。

她说:“爸爸,小花死了?”

爸爸问:“我的小公主,小花是谁呀?”

朵朵还带着哭腔,补充了一句:“是我养的小乌龟呀,爸爸!”

“死了就死了呗!”

朵朵依旧很伤心,正打算哭出来,这时候奶奶来了,她抱起孙女,亲了一口。

奶奶挤出慈祥的笑容,安慰道:“不哭,朵朵乖!”

“我的小乌龟真的死了,奶奶!”

“好了,好了,不哭!奶奶明天给你买只小兔兔好不好?”

朵朵这下子更委屈了,哇地一下哭了出来:“不好,我不要小兔兔,我要我的小花!”

“这孩子,是越来越娇惯了!”

妈妈从厨房出来,皱了皱眉。

朵朵跑进房间,关上门独自哭了起来,任凭奶奶怎么哄都不肯吃饭。

第二天,爸爸把死掉的小乌龟丢入了马桶,冲走了。

朵朵知道后,又大哭了一场。

生活中,我们总会教导孩子什么是错,什么是对,告诉他们什么不该做,什么又可以做。

但是,身为父母,我们可曾对孩子说:“宝贝,我非常理解你此刻的心情……”

孩子的情绪如同一个宇宙,父母忽略孩子情绪,又如何走进孩子的世界里呢?

02

只因女儿一句话

这位爸爸当街cosplay“恐龙”

因为女儿的一句话。

上海一位爸爸甘愿穿上厚重的cosplay服装,扮成一只小恐龙,去幼儿园接女儿放学。

爸爸高调的举动,引来无数路人围观,人们向他投去异样的目光。

但是,女儿在见到爸爸的那一瞬间,竟然“咯咯咯”地笑了出来。

原来,爸爸是为了满足3岁女儿的一个“小愿望”:希望放学能有只恐龙来接。

这位爸爸竟然答应了,并且在万圣节当天,真的扮成一只“恐龙”跑去幼儿园接女儿。

扮成“恐龙”的爸爸迅速走红网络,人们纷纷为父爱感动。其实,在孩子年幼阶段,总有些大胆浪漫的想法,这是完全正常的行为。

恐龙这种只存在童话故事和电影电视里的物种,在孩子眼中充满了神秘,时间久了,真的希望某天放学,看到一只恐龙站在门口迎接自己。

这位爸爸明知孩子的想法根本不可能实现,但他以孩子能认可的方式,自己扮作一只恐龙,满足了女儿内心的好奇和新鲜感。

我们不可能真的去找一只恐龙,但我们可以去理解孩子诉求背后隐藏的情感和情绪。

显然,这位爸爸面对年仅3岁的女儿,看到了女儿在这个年纪的天真烂漫。

他理解女儿的想象力和脑洞,懂得女儿的好奇心,并且尽力满足。

最好的亲子关系,无非是孩子在“闹”,父母能陪着“闹”陪着“笑”,设身处地去体验孩子的情绪和感受,这便是父母和孩子的“共情”。

03

父母会共情,孩子更快乐

身为父母,我们总想和孩子亲近一点,再亲近一点。

但总有父母会来问我,为什么我的孩子表面和我很亲近,但一遇到事情,什么都不和我说,宁愿找朋友、找老师,也不和我说半句。

我觉得,这太正常了。

正如上文提到的视小乌龟之死如浮云的父母,就是这样父母的写照。

孩子不是不和你说,而是说了你却听不进去。

成年人的自负总是悄无声息的,在一句句世故而周全的话语里,将孩子单纯烂漫的世界击碎。

那位爸爸并没做错,他只是扔掉了死去的小乌龟,因为乌龟死了,不处理会发臭。

小女孩的奶奶也没错,她疼爱孙女,看到孙女心爱的小乌龟死了,想着给她买一只小兔子,是真心抚慰也好,是哄也罢,她没做错。

所以,女孩的妈妈会说:“这孩子越来越娇惯!”

但是,却没人注意到,这位7岁的女孩,早已视小乌龟为伙伴、好友,她只是陷在“伙伴”去世的伤心中,希望得到安慰。

一句“死了就死了呗!”是不尊重,也是不理解。

相反,能够随着孩子”胡来“的父母,有时更得孩子的心。

这个”胡来“不是真的随意满足孩子的任何要求,而是在孩子提出请求或者表达观点、宣泄情绪时,父母能做到真正与孩子平等对话。

让我们多站在孩子的角度,去理解和感受,这就是和孩子”共情“。

看着孩子天真烂漫的笑容,你会发现,每完成一次这样的对话,孩子对你的信任感和愉悦感就会多一份。

事实证明,能“共情”的父母,孩子会更快乐。

那些能允许孩子在安全合理的范围内“胡闹”的父母,才能让孩子感受到被接纳和理解的快乐。

明白了共情,也许你就会明白,那位扮成“恐龙”的爸爸,是真的接纳理解了3岁女儿的世界。

04

关于”共情“,父母该怎么做?

其实生活中与孩子”共情“的父母不在少数,但是他们在实际操作中,往往会走一条“弯路”,甚至有的妈妈常觉得自己已经很努力在与孩子寻找情绪的共通点了,但孩子总表示反感。

只能说,父母忘记了这些和孩子“共情”的要点。

1.先表达允许,后表示引导

许多父母会在孩子哭闹时,第一时间告诉孩子这样是不对的,让孩子试图在激烈的情绪里平复下来。

可往往父母越是这样说,孩子就哭得越厉害。

就拿因为小乌龟之死而哭闹的小女孩来说,与孩子共情,父母应该这样说:“宝贝,爸爸和妈妈此刻非常理解你的心情,你一定很难过,因为最好的朋友(小乌龟)走了,你很伤心,对不对?”

听到自己的情绪被接纳,相信孩子就会第一时间平复下来,此时,父母再慢慢引导孩子走出悲伤,就能很顺利了。

2.多做情绪分享,不急于下定论

和孩子共情其实是一件很简单的事,父母们可以不急着下定论,在孩子情绪还没完全平复下来前,父母要做的,就是和孩子分享这份感受。

如果孩子因为考试没进前十而哭泣、消沉,父母可以多和孩子聊聊,分享一下考试考砸的心情,等孩子情绪平复,再分析为什么会考砸。

如果父母能耐心花时间和孩子交流情感,孩子也会更愿意把心事告诉父母。

人是非常愿意和懂自己情绪、感受的人交心的。

3.让孩子学会感受别人的情绪

有人说,最高级的善良是“共情”。

如果能够培养孩子的“共情力”,那么孩子长大一定是个高情商的人。

生活中,父母不光要和孩子共情,还要教育孩子学会和别人共情。

看到辛苦的清洁工,父母可以告诉孩子:“环卫阿姨一大早就要起床打扫,严寒酷暑从不间断,工作是非常辛苦的,所以我们不要乱扔垃圾哦!“

共情,也是让孩子心怀悲悯,能跳脱世俗偏见,感知人性和情怀。

4.共情的前提是先承认

孩子的世界五彩斑斓,也会有喜怒哀乐。

作为成年人,父母能够真正接纳孩子的世界,与孩子幽默童趣地对话,和孩子做游戏,尝试新的冒险,这也是一种”共情“。

毕竟,共情的前提是接纳孩子的世界,我们只有先承认孩子的行为是在他这个年龄段的正常行为,这才更易和孩子交心。

谁不是经历过懵懂无知、天真烂漫呢?

孩子的世界,充满奇思妙想,父母不妨静下心来看看。

"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