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会走时非要走,会走了却让抱!无理取闹?其实是孩子生长需要

作者: 日期:2020/9/30 人气:0
"

在妈妈群里流传着这样一个定律,叫做“自理倒退定律”,意思是:娃没自理能力时,哭着喊着要自己来,弄得周围一团糟;等有了自理能力,反而撒泼打滚让父母代劳。最近这几天正好碰到了优米自理倒退期。

昨天下班回家,奶奶说:“今天带优米出去玩,刚走不到100米就要抱抱。20多斤的小肉坨挂在身上真压胳膊!”。优米最近爱抱抱我是知道的,前段时间刚学走路时,她对走路抱有极大的兴趣,一有机会就下地溜两圈;最近学会走了反而不走了,口头语变成了“妈妈抱~”“奶奶抱~”,优米爸调侃“闺女出门不带腿,这么懒怎么办呀”。

为什么明明会走路,却不爱走?

明明掌握了走路的技能,却不爱走路,是孩子懒吗?还真不是,你错怪孩子了,他想让抱抱是有原因的。

首先,心理落差,想找回失去的爱

刚学会走路的孩子总让抱,其实是因为有心理落差。在孩子还不会走路时,妈妈的怀抱基本就是他的活动范围。吃喝拉撒大部分都在妈妈怀抱里,他已经习惯了妈妈的味道和温度。2岁之前的宝宝,并不明白什么是爱,而是通过父母的接触和抚摸去感受爱。依偎在妈妈的怀抱里,他知道这就是爱。

但当孩子学会走路之后,爸爸妈妈就很少抱他们了。这样的变化让让孩子不知道发生了什么,因此而产生心理落差。甚至有些孩子会认为:是爸爸妈妈不爱自己了。所以他们会想尽办法回到妈妈的怀抱,重新获得父母的关注和爱。

其次,缺乏安全感,行为倒退

先来了解一个心理学上的概念——退行。是指当孩子感到有压力或焦虑时,就会放弃自己已经习得的技能,转而以原始、幼稚的方法来应对,也就是我们说的“自理倒退定律”。

3~6岁稍大一些的孩子,很容易出现退行,主要和孩子在这个阶段容易发生活上的变化有关。这个阶段的孩子,要么开始上幼儿园,要么家里有了更小的二胎宝宝,这些变化都会让孩子陷入一种焦虑状态,面对这些不知所措的问题,孩子们的安全感骤然下降。为了重新获取父母的关注和安全感,明明喜欢独立吃饭宝宝,突然开始要家长喂;明明会自己刷牙的孩子,突然有天不刷了。

龙应台在《孩子你慢慢来》里有这样一段描写:安安蜷曲在被子里,被发现时,枕头都哭湿了。原因是,他看见妈妈去抱弟弟,一直亲他、看着他笑,他觉得妈妈比较爱弟弟。所以,安安该吃饭时不吃,该刷牙时不刷,只有在这时他才能感觉到妈妈孩子关心他。

再次,走路技能经掌握,况且抱着视野好

你会发现,孩子刚学走路时,哪怕经常摔倒,也会很快爬起来继续摇摇晃晃地走,那股子执着劲很多大人都比不上。主要是因为,刚开始学走路的孩子,突然发现,原来不依靠父母也可以去自己想去的地方,并且在前进的过程中自己的视角也在变化,身体感觉也完全不一样,这一切都给他们带来了新鲜感。父母也常在一旁加油助威,这些都让孩子觉着走路是一件美妙的事情。

但随着越来越熟悉,走路对孩子而言已经没什么大不了的了,父母也很少再夸奖,这也让孩子觉得走路没有原来有趣。而且,在这个所有物品都是以成人舒适的比例建造的环境下,小小人的视角其实并不舒服。比如:逛超市,孩子很难勾到他们想要的东西,而父母抱着这些问题自然就解决了。在父母怀里,孩子和父母的视角基本持平,他看到的世界是最舒服的。

最后,走路是个体力活,孩子是真的累了

当然,孩子让抱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他真的累了。孩子由于年龄小,腿部力量还比较弱。儿童行为研究专家发现:与成人不同,孩子的腿部肌肉比较柔软,伸缩动作也不及成人流畅,同时由于孩子大脑发育为完善,导致耐力也远不及大人。所以孩子走路,要远比我们想的费力的多。

而且,父母一般会牵着孩子走,这导致孩子必须一边将手高举过头,一边走路。家长可以试一下,长时间举着手臂走路有多累,所以如果孩子停下来让抱,尤其3岁前的孩子,不要推辞就抱起来吧!

0-3岁是关键时期,心理学上指出:3岁之前,孩子再心理上与妈妈是一个共生体。虽然在出生时已经物理分离,但心理脐带却要在3岁左右才能真正被切断。3岁之前,父母就是他的全世界;而拥抱,是最直接让孩子感受到安全的行为。

那些,年幼时很少被抱的孩子,后来会怎样?

1,孩子要抱抱可能只是为了生存

很多人会和优米爸想法一样,以为孩子不走路让妈妈抱是犯懒,但研究发现其实没有那么简单。

19世纪末的美国曾风靡一种类似“哭声免疫”的育儿方法。那时的美国人认为,3岁之前的孩子除了喝母乳其他时间最好少抱,这样才能让孩子长大后更独立。在这种观念的影响下,大批孩子除了母乳,其他时间任何人都不会去抱,但也是在那个时期,婴儿早夭事件比任何时期都高。这个错误的育儿观念一只持续到20世纪初,研究人员才发现,原来造成这一悲剧的主要原因尽然是:孩子长期缺乏抱抱,内心焦虑、抑郁导致的。

是的,你没看错,那个小小孩也会焦虑、也会抑郁。生物学家发现,当父母抱住孩子时,孩子体内会释放内啡肽激素,使他内心平静,同时带来一定的幸福感。而长期缺乏拥抱的婴幼儿,失去了和亲人亲密互动的机会,内心没有安全感,不断被不安折磨着,结果久“病”成患,不得而治。

2,恒河猴实验表明,长大后无法融入群体

在心理学家哈里·哈洛做实验之前,大多父母都认为孩子“惯什么毛病,有什么毛病!”,所以坚持不抱的父母占多数。但【恒河猴实验】却颠覆了这一育儿理念。

哈里将恒河猴与不能提供奶水的布偶猴妈妈,和可以提供奶水的一个铁丝猴妈妈放在一个屋子里。实验发现,小猴子除非很饿否则会一直选择和布偶妈妈待在一起。当房间出现入侵者(会打鼓的玩具猴),小猴更是无一例外地选择了布偶妈妈。随着这批恒河猴长大,研究人员将其放入猴群,发现它们很难融入群体,甚至大部分出现暴力、自残倾向。所以得出结论,猴子年幼时,母猴给予的皮肤抚摸、拥抱,能让其健康成长。

也是通过这次研究才发现:人和恒河猴一样,天生就有寻求亲密触摸的心理需要。在只有 5 分钱硬币大小的皮肤上,就遍布着 25 米长的神经纤维和 1000 多个神经末梢,这让孩子在很小时就对父母的抚摸和拥抱非常敏感。当孩子长期缺乏拥抱,皮肤就会处于饥渴状态,从而影响心理状态,长大后会更容易出现心理疾病。

所以,“抱抱”对孩子来说真的非常重要,但随着孩子逐渐长大,妈妈抱起来确实会越来越费劲。如果真的抱不动,那么你需要正确引导孩子自己走路。

父母如何正确引导孩子自己走?

1,做妈妈的好帮手,给孩子一个小任务

出门在外难免会碰到家长精疲力尽,孩子嚷嚷要抱的情况。这时候最好的方法是妈妈装柔弱,也就是对孩子示弱。你可以说“宝宝,妈妈真的好累,快走不动了,你能帮帮妈妈吗?”趁机交给孩子一个小任务,比如“宝宝,可以帮妈妈拿着这个小水杯走一段吗?”,你会发现,孩子对你的爱,比你想象中还要多,她最看不得你辛苦。

这方面霍思燕是专家,她被儿子宠成小公主的一大法宝就是懂得示弱。一次采访中,她说嗯哼刚会走了,她就开始像儿子示弱,“你看妈妈一天这么辛苦,你能帮妈妈把尿布扔掉吗?”,正是妈妈有意识示弱并给孩子力所能及的任务,才有了今天这么善解人意的嗯哼。

2,设定一个小目标

如果示弱不管用,那么试试定小目标的方法。

当孩子要抱时,你可以用商量的语气问“你现在长大了,有点重,妈妈抱不动了。你可以先自己走一段吗?走到前面那棵大树那?”只要你语气温和,一般孩子很少拒绝妈妈的请求。

但需要注意,放下让孩子自己走时,千万不要表现出如释重负、或甩掉一个包袱的感觉。应当表现出妈妈很爱你,但实在抱不动的样子,这样孩子才会觉得妈妈还是爱我的。

3,转移注意力

如果前面两招还不管用,那么试着转移他的注意力。

“宝宝,你看前面那个汽车是什么颜色的呀?”

“快看,前面有个小狗狗”

“还记得妈妈教你的儿歌吗?给妈妈唱一个吧!”

“宝宝你看,那个是警车,警车是干什么的呢?”

总之,妈妈不能闲着,把孩子的注意力吸引到沿途的风景或人、事身上,让他在欣赏风景的过程中,忘记走路带来的烦恼。

4,交给爸爸

如果前面都无效,妈妈又实在抱不动,还有最后一个大招——交给爸爸。

大多数孩子宁可挂在妈妈身上也不会主动要求爸爸抱,这时候妈妈就需要动点脑筋了。比如,告诉孩子:“爸爸抱,走的更快哦!”,让爸爸抱着孩子小跑两步;或“你可以坐在爸爸脖子上,骑大马哦!”,让爸爸驾着宝宝走一段。当然,这个方法需要爸爸配合。总之,力气大的爸爸绝对是带娃出游的神助攻。

说了这么多方法,不过是为了缓解妈妈疲劳,而不是一味的拒绝孩子“抱抱”的要求。尤其3岁之前的孩子,需求应该尽量满足。况且孩子长的那么快,能让你抱几年呢?

"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