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育儿上从不纠结的妈妈,到底怎么做到的?学会这招,你也行

作者: 日期:2020/9/30 人气:1
"

我该怎么选?

育儿和整个生活中,各种各样“怎么选”的问题会经常出现。我就经常被宝们问到。

上幼儿园,是两岁半好,三岁好,还是迟一年,四岁才上更好?

小学A公立重点校,难进,又离家远,小学B私立校,离家近,教学质量也不错,但是贵,该选哪个?

自己觉得孩子童年应该过得快乐轻松一点,但不上各种班吧又担心孩子掉队,要不要上呢?

自己工作地教育条件不太好,爷爷奶奶住地教育条件好点,是把孩子带在身边,还是留给老人带?老人带会不会对孩子心理有影响?自己带会不会又影响孩子的教育?

诸如此类的选择可以说无穷无尽,有没有一套办法可以应对纠结,让选择变得简单、有效、高效,而且让人感到安全?

给选择建立一个“心智模型”

彼得·C·布朗等心理学家在畅销全球的认知心理学著作《认知天性》提出,每个人都需要打造适合自己的“心智模型”,用于有效解决问题,避免误判。作为一个不纠结的妈妈,真心妈妈自己就有这样一个处理纠结的心智模型。这个模型包括四个思考步骤:

第一步,判断选项是否符合常识

我们不能盲目从众,但也需要尊重常识。遇到选择问题,我会首先识别所有选项中没有哪个违背最基本的常识。

比如上幼儿园关系到孩子社会能力的发展,比较公认的合适入园年龄是三岁左右,推迟到四岁太晚了,这就是常识。

法定的入学年龄是六周岁,如果孩子身体智力都正常,但父母觉得孩子推迟一年上可能会更好地适应学习、不容易跟不上,这就违背了常识。

孩子应该谁来带?常识是,如果父母不是因为特殊原因不胜任带孩子,自然是在父母身边对孩子成长最有益。

先想一想“哪个选项违背常识”,可能不少选择问题自己就会消失,因为那些纠结很明显一头是符合常识的,另一头儿是违背常识的。

如果有多个选项,就先放弃违背常识的方案,之后把其他可能一一列出,再进行后面的步思考。

第二步,夫妻讨论(除了丈夫,谁都不问)

事关孩子,我认为第一个该问,其实也是唯一该问的,只有孩子的爸爸,自己的丈夫。两个人仔细讨论每一方案的利弊,然后选择出目前条件下对家庭和孩子最有益的方案。

但遇到纠结,妈妈们常常广泛咨询:闺蜜,同事,相熟的邻居,妈妈群的群友,还有我这样乐于分享经验和思考的育儿博主。

我被问到时通常会给出一些具体建议,“如果是我,我会怎么选”,但接下来的对话会变得特别有意思,宝妈们通常会说,“您说的有道理哦,可是如果这么选了,会不会……”——会不会错过另一个方案的好处?会不会出现新的弊端?总之,纠结还在,还不断衍生出新的纠结缘由。

很多喜欢向别人问计的妈妈们会经常遭遇这样的困境:小豆妈做过大量“功课”,闺蜜张说的是经验之谈,李老师给的建议挺专业,听着好像都很有道理,可是,到底怎么选呢?——建议一多,更纠结了。

想摆脱纠结,最好的办法是除了丈夫,谁都不问。房地产经纪人经常用一句话说服摇摆不定的客户:回头房子涨价了,亲朋好友替你掏钱吗?

这虽然是个话术,但也蛮有道理。给个建议很轻松,但最后需要对选择负责的,只有你和孩子爸。

第三步,不求“最好”,选择“可行”

纠结是因为总想着能找到“最好”的方案,但这世界上很事都没有所谓“最好”,只有“可行”。所以在做选择时,真心爸妈从不去想哪个最好,而是想哪个就目前条件能实现。我们会问自己几个问题:

1、备选方案各自有哪些利弊?

回答这个问题,会帮你识别出这个选择影响到的范围到底有多大,最大的影响程度如何。如果选择比较复杂,我们会把各选项的利弊逐一列在纸上。

2、哪个益处或者哪些益处是必备的?

回答这个问题,会帮你更准确地把握:通过这个选择,你想实现的目标到底是什么,也就是,你想要的到底是什么。

识别出你认为必备的“利”,那么不包含这些“利”的选项就可以毫不犹豫地舍弃。

3、哪个弊端或者哪些弊端是不能接受的?

回答这个问题,会帮你更明白,这个选择可能带来的最坏的结果是什么,然后尽量避免坏结果。

识别出不能接受的弊端,那么包含不能接受的弊端的选项就可以毫不犹豫地舍弃。

当然,十全十美的事儿是不存在的,如果选择哪个选项都必定有利有弊,我们至少可以采用古人的方法,“两害相权取其轻”。

4、我愿意为这个选择做什么?

每个选择都会有代价,没有代价,就不需要纠结了。所以当可选项渐渐清晰时,我们还需要问自己:我愿意为这个选择做什么?我能承受多大的代价?

每个人乐于自己做出改变、乐于自己多付出什么的程度都不同,有人更乐于保护自己,有人更富于奉献精神。做选择不是做道德评判、道德绑架的时候,未来的选项是需要自己能执行的,所以每个人都得特别认真地问问自己的内心:我到底愿意不愿意这么做?

经过这个步骤,备选项中那个“适合我的”、“我愿意接受的”、“我能做到的”,基本上就很确定了——这就是就目前条件、对你自己来说最“可行”的那个方案。

真心爸妈用这套给自己的小问卷,解决过生活、工作、育儿中的很多问题,所做选择基本上都能真正执行,而且从未后悔。

第四步,设想调试方案。

很多选择困难的妈妈,都会担心,如果这么选了,结果不好怎么办?

我们再用一个步骤来解决——做好选择之后,再准备一个“调试方案”,以应对可能发生的所选方案真的有问题的情况。

很多“怎么选”的问题,都不是选择了之后就没办法再改变,一是可以边执行边微调,二是可以在发现严重问题后及时止损,再选择一个新方案。即便是孩子选学校这样的大事,真的发现所选方案执行起来问题很大,不可克服,也是能调整的。

这也是“成长型思维”和“固定型思维”的差异。采用固定型思维,可能会把每个选择都看得特别重要,认为它决定孩子一生,才反复纠结,很可能越纠结,所选方案就越差。采用“成长型思维”,则会大大避免选择时的用力过度和对某个选项的过度执着。

这有点像开车上路,路况万千,行车路线需要随时跟据路况调整。一条道走到黑,是新手作为,老司机都不这么干。

越选择,越自信

一位跟我讨论如何处理纠结问题的妈妈说:我发现我很难做选择,还是因为不自信。

刚好另外一位妈妈问我:你说人要经常跟自己的内心对话,到底这种对话是怎么进行的?

这两个问题特别相关:做选择时不自信,是因为不确定自己到底想要什么、能做到什么,不懂得跟自己对话,是因为很少问自己“我到底想要什么”。

打造出一个自己做选择时的“心智模型”,可以同时培养自信和锻炼与自己内心对话的能力。不自信也是可改变的,一个总是知道自己内心真正的想法,也总能遵从内心做出选择的人,自信会慢慢增长,因为她会越来越清楚知道自己想要什么,也越来越知道如何得到。

作者简介:

真心爸妈(徐智明、高志宏):一对真实的爸爸妈妈,本科均毕业于北京大学,真心妈妈为中国传媒大学博士。育有两子,一个生于2002年,一个生于2006年。我们在这个专栏中所分享的,都是自己亲身经验、思考所得,所有文章均为原创,欢迎转发分享、评论、讨论、提问。(原创文章,未经许可,谢绝“转载”)


真心爸妈已出版的育儿书: 育儿基本2:与孩子合作 ¥40.9 购买 育儿基本1:找到好方法,轻松做爸妈 ¥31.3 购买

养育是不控制孩子,也不懈怠自己。 《育儿基本(1)》分享真心爸妈实现孩子自主生活、自主学习、自主阅读、自主情感的基本教养法则;《育儿基本(2)》,分享真心爸妈与孩子合作的理念和方法。

"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