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穷什么不能穷孩子”,父母,超量满足会伤了孩子

作者: 日期:2020/9/30 人气:1
"

电影《银河补习班》中,父子情深、独特的教育方式引起大家的热议,而我的脑子里却一直萦绕着“父亲卖血为儿子买电脑”的一幕。

儿子向爸爸提出想要一台电脑,为了满足孩子,父亲去黑市卖血、变卖手表、做苦力……

当儿子回家看到全新的“586”激动地拥抱父亲时,父亲却因劳累过度直不起腰来!

被问及伤情时,不忍让孩子担心的父亲,对儿子隐瞒了实情:“在工地干活别了一下”。

这就是中国式父母,“再苦不能苦孩子,再穷不能穷教育”!

《银河补习班》中,父亲卖血给儿子买电脑

01 什么是“超量满足”?
沙拉在其著作《特别狠心特别爱》中指出:
所谓的超量满足,就是允许孩子在饮食起居、玩耍学习、待人接物等方面的行为超越规范。超量满足让孩子不能明辨是非,培养不出孩子的责任心。

当代中国父母是最愿意理解孩子的父母,完全按照孩子的意愿去爱孩子。要钱给钱,要物给物,似乎给得越多,用满足孩子的物质需求向表明自己对孩子爱的伟大。

这就是父母“超量满足”的体现。

沙拉直言:超量满足,是家庭教育的软暴力!

02 “超量满足”会带来怎样的危害?

孩子没有切身体会父母劳作的艰辛,没有感受父母提供的幸福来之不易,没有滋养出对父母的感恩,从而导致缺乏责任感和义务感。

第一,“超量满足”对个人的危害:会阻碍孩子的个人发展。

小兵在福利院长大,18岁的他毕业后经老师推荐到一家颇有资质的酒楼实习。结果,短短三天,他连招呼都不打就离职回福利院,并将一个月的生活费花得分文不剩。此后,他找工作也是三天打鱼两天晒网,对于未来他没有任何规划。

关于福利院儿童成年后的生存状态调查


经调查发现,小兵的情况并非个例。

据合肥市福利院数据显示,该院在册14周岁以上孤残儿童中,18周岁以上的占了44.17%。

由于福利机构内集中供养的养育模式,以及工作人员和志愿者对孤儿们的同情,导致他们在面临儿童超额需求时,工作人员大都包容的姿态给与他们“超量满足”。

长此以往,孤儿们把这样的“超量满足”当做理所应当,缺乏感恩之心和同理心。当有些儿童回 社会后,把这种心态带入工作中,导致处处碰壁、无法融入。

第二,“超量满足”对家庭的危害:给家庭带来灾难。

父母不计后果的“超量满足”,超越了规则和界限,有可能给家庭带来灾难。

鲁豫在兰州见到了曾经的刘德华“第一粉丝”杨丽娟。42岁的她现在做着服务员的工作,和母亲过着平凡的日子。

可是,这个从16岁开始就辍学狂热追星的女孩,即便其父亲没有规则、没有限度的满足她的追星需求,习惯了被“超量满足”的她完全不知道何谓“知足、感恩”,最终以她的父亲跳海自杀收场。

而更可悲的是,她的父亲直至去世,仍觉得女儿的做法并无不妥,觉得刘德华不私下见他的女儿是错,甚至还在为自己不能完成女儿的心愿而自责!

这个“狂热的追星女孩”,父亲为了她,卖房、卖肾、借高利贷、自杀。

“超量满足”对家庭的毁灭性,在杨丽娟的家庭中一步一步上演。

父母的钱是血汗钱,父母的爱应是有原则的爱,父母的“满足”该是有规则的满足!

杨丽娟的父亲为了能让她见刘德华一面,不惜卖肾。

第三,“超量满足”对社会的危害:造成他人财产损失,甚至危及生命。

当孩子把父母的“超量满足当做理所应当,不愿意为自己的成功付出努力,长大后,为了满足自己,经受不住诱惑的他们,很容易走上邪魔歪道,断送自己,危害社会。

在一起千万级别的诈骗案中,主角之一的潇雅就是一个这样的孩子。

毕业于某知名艺校的潇雅,家境优越,成绩优越,还是学校树立的榜样——学校经常邀请她回去给学弟学妹演讲。

萧雅说到:小时候各种物质需求、名师辅导兴趣班、美容整形等,父母都一应满足。

当有一天,妈妈给钱只够买Gucci,但她买两万多的Prada,家里给的钱不够她用时,她走上了“外围女”的路,最后甚至开始诈骗。

对于这样一份工作,萧雅总是在烦自己跟消费的满足感中徘徊。

她不懂得如何改变自己已经形成的“超量满足”的习惯,唯有通过不法途径,获取高额收入满足自己。

萧雅对自己从事“外围女”工作的解释。

03 要想避免“超量满足”,家长可以这样做

罗伯特·清崎在其著作《富爸爸 穷爸爸》中有这样的描述:“如果你不教孩子金钱的知识,将会有其他人取代你。如果让债主、奸商、警方甚至骗子来代替你进行这项教育。”

避免“超量满足”,父母可以这样做:

第一,树立孩子的财商意识:体会钱来之不易。

财商包括两方面的能力:一是创造财富及认识财富倍增规律的能力(即价值观);二是驾驭财富及应用财富的能力。

树立孩子的财商意识,第一步要让孩子知道钱来之不易。

以色列父母会带孩子“参观父母的一天”,让孩子们调查爸爸妈妈从早晨起床到晚上就寝所做的事情。调查后,好多孩子都哭了,他们没想到爸爸妈妈挣钱这么不容易。

一个曾经跟妈妈要名牌溜冰鞋的孩子,亲眼目睹了妈妈在嘈杂的机器声中忙碌到胳膊都累得抬不起来。他为自己平时不珍惜妈妈的劳动果实而惭愧。

辛勤劳动的父母,挣钱不易。

第二,引导孩子理性消费观念:养成记账习惯。

经济学上有一种消费习惯被称为“拿铁因子”。它是由作家兼金融顾问大卫·巴赫首先提出的,源于一个故事:

一对夫妻,每天早上必定要喝一杯拿铁咖啡,看似很小的花费,30年累积算下来花钱竟达到了70万元。

要避免“拿铁因子”的消费行为,教会孩子记账是第一步。

记账并不需要专业知识,只要会写数字的孩子就可以引导他自己记账,对于更小的孩子,甚至可以由孩子口述,父母记录。

通过记账,让孩子了解自己消费习惯、金钱去向、懂得管理金钱才是关键。。

教会孩子记账,引导孩子理性消费。

第三,培养孩子正确的挣钱能力。

我们常说开源节流,节流重要,开源的意义更大,这更确切地说是培养孩子的挣钱意识,让孩子了解挣钱的规则,财富流转的规则。这将会是孩子受益一生的精神和物质财富。

同时,父母也可以试着告诉孩子一些基本的财富常识,带领他们做一些简单的投资。比如:父母带着孩子到银行开一个自己的专属账户,告诉孩子把钱存在银行,会有利息,这是最基础的投资方式。

开源节流,增加收入。

美国心理学家埃里克·佛罗姆说过这样一句话:“爱”就同我们掌握其他艺术一样,它是需要学习才能掌握的。

当一个被“超量满足”的孩子走进社会,社会不会对他有求必应。与其让孩子进入社会再交这笔巨额学费,不如先在家对他开展“训练”。


"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