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妈妈不要走”,孩子去幼儿园哭闹该狠心离开吗?专家:越快越好

作者: 日期:2020/9/30 人气:0
"

马上又到了9月开学季,很多小朋友都即将离开家庭的看护,走进人生第一个社会化场所——幼儿园。

我猜家里有适龄入园的小朋友,父母现在一定很纠结和焦虑。从选哪个幼儿园到孩子在里面能不能适应,很多问题都会让父母忧虑。

回想3年前,儿子上幼儿园时,我家也是各种担忧。除了各种调查打听幼儿园的情况,也对孩子在幼儿园里的情况不放心。幼儿园门前最常见的场景就是“听取哭声一片”,只要父母一离开,孩子就会放声大哭。

毫不夸张地说,有些孩子直到一个学期结束也没有迈过这道坎。儿子班就有一个小男孩,从夏天到冬天,只要是来幼儿园就必哭无疑。最后哭成了全园的名人,从园长到家长,没人不认识他。

说实话,这股恒心真挺让人佩服的,不过估计亲爹亲妈可就遭罪了。为了让孩子能尽快适应幼儿园的生活,今天就从孩子的角度说说,入园前家长应该让孩子做好哪些方面的准备?

一是生理方面的准备

这方面主要应做好两点:

1.调整好儿童适应幼儿园的时间节奏。

幼儿园的节奏和家庭生活不同,最大的特点就是都会遵循三餐两点和午睡的作息时间。

一般会从早晨8:00左右吃早餐;11:30吃午餐;下午4:00吃晚餐。上下午还会穿插两次吃水果和小点心的时间。而午睡时间一般在12:10~2:00之间。

现在的孩子上幼儿园前多半是隔代的爷爷奶奶们负责照看,因为没有什么制度约束,时间上普遍弹性都很大,基本上处于饿了吃,困了睡的自由状态。

其实单从吃饭和睡觉的规律来说,在幼儿园适应几天就能改变。这不会造成太大的影响,而节奏不同步的最大的负面影响是孩子一入园就会感觉到处处受到限制,想玩时非让吃饭,不想睡又非让睡觉,这种被管理被限制的感觉会让孩子从开头就对幼儿园产生抵触情绪。

因此,在临去幼儿园之前,应该尽量把孩子在家里的做息时间调整成和幼儿园一样的节奏。以便孩子能够尽快适应幼儿园的生活。

2.提高生活的自理能力。比如自己脱衣服、穿衣服的能力;用小汤勺吃饭的能力;还有上厕所的能力(小便)。

如果孩子在上幼儿园之前已经能够比较熟练地具备上述能力,与老师沟通起来就会比较顺畅。要明白,予人方便就是予己方便。面对20来个刚离开家庭的小朋友,老师的压力也是很大的。自理能力强的孩子,得到表扬几乎是肯定的,由此产生的自豪感和自信心有利于孩子克服对陌生环境的恐惧。

二是心理方面的准备

相对于生理方面的准备,心理方面的准备更加重要。可以说,孩子不愿意去幼儿园,每天入园大哭大闹,都来自心理方面的影响。

其实这也不能怪孩子,就算是我们成年人如果去一个陌生的地方办事,尤其是去甲方办事,开始也会感到很不自在。所以,一个在家生活了三年,很少与陌生人接触的小朋友抗拒幼儿园再正常不过了。根本的原因就在于陌生,解药自然是让孩子了解熟悉幼儿园。

具体可以采用下面三个小技巧:

1.平时把能上幼儿园作为肯定孩子能力增长的评价用语。当孩子在生活中掌握了一些技能时,家长可以赞美他已经有了上幼儿园的能力。

比如,他可以独自穿衣服了,家长就可以说“宝宝又进步了,都能自己穿衣服了,你现在完全已经达到了幼儿园的水平耶。”

用幼儿园的水平激发孩子的成就感和自豪感,通过对能力的肯定,不断让孩子熟悉幼儿园的概念,在他的心里种下幼儿园的种子。

小贴士:这个方法虽好但也要注意,不能整天把幼儿园挂在嘴边,让孩子感到要被推出家庭的感受,进而形成逆反的心理。

2.提前帮助孩子熟悉幼儿园的环境。可以在入园前领着孩子提前参观幼儿园,提前向孩子介绍幼儿园中的学习和生活安排。

尤其是现在,一般大班和中班的孩子都会提前开学,而且,夏天幼儿园的室外活动也很多。可以多领孩子在外面观察幼儿园,看看那里的小朋友们是如何玩耍,如何做操等活动,让孩子在直观上对幼儿园生活有一个具体的认识,有趣的场面也会激发孩子对幼儿园的好奇。

小贴士:不要夸大幼儿园的快乐。有些家长为了能够让孩子对幼儿园产生良好的印象,会告诉孩子幼儿园中有滑梯、有玩具还有很多小伙伴可以敞开玩,把幼儿园描述成一个游乐园。

当孩子真正进入幼儿园后,发现处处都会受到规则和老师的束缚,马上会形成与原来的期待严重错位的感觉。这是很多孩子上了几天幼儿园后就拒绝再去的一个重要原因。

3.痛下决心帮助孩子克服分离焦虑。

最后说说让家长最头疼的分离哭闹。和家长告别时,很多孩子都会出现哭闹的情况,表现出难舍难分的情绪。这背后的原因在心理学上称为“分离焦虑”。也就是孩子因为和亲人分开,独立面对陌生人而产生的不安情绪。

克服分离焦虑常用的方法是提前演习。比如,刻意安排孩子和主要养育人离开一段时间,借此锻炼孩子的适应能力。

这些方法确实能产生一定的效果,不过与幼儿园相比,所有的演习在程度上都是没法比拟的,毕竟任何演习都没法做到一个亲人都不在,环境也完全不同。

所以,今天我们直接探讨一个实实在在的问题,如果孩子哭,该不该狠心地走?

看到孩子哭闹,家长大概率会不忍离去,即便走了也会暗自担心,这么做会不会给孩子造成心理上的创伤,让孩子有被遗弃的感觉呢?

北京大学幼教中学科教园主任赵红梅曾经专门解答过这个问题:

家长果断地离开,对哭闹的孩子来说不会产生心理创伤。你以为会出现的嚎啕大哭、撒泼打滚儿等等场面基本上是家长一厢情愿的想象。通过观察发现,如果家长就是毅然决然地离开,就是头也不回地走了,孩子很快就会自我安抚,然后进入到新的角色中。

自我安抚是一种自我情绪的调控能力。它可以把复杂激动的情绪调整到一个常规的平和的状态,然后保持这种状态。自我安抚是孩子需要具备的一个重要情绪管理能力,只要孩子认为妈妈真的走了,实际上大部分孩子都不会继续哭闹下去。所以,如果家长走的果断,不但不会给孩子造成心理伤害,反而能够锻炼和培养孩子的这种情绪调节能力。

当然,毅然地离开也要建立在一定的前提条件下,可不是简单地一赌气、一跺脚,说走就走。

离开前家长必须跟孩子说清楚这几件事:他会在幼儿园经历些什么事情;在幼儿园要度过多长时间;爸爸妈妈会在几点准时来接她;如果出现问题可以找哪个老师沟通。

家长要根据幼儿园的实际情况和每个孩子的生活习惯,尽量作出预判,帮助孩子解决心里的后顾之忧。

总结一下,对于即将上幼儿园的小朋友,我们要提前帮助他们在生理和心理两方面做好准备。生理上,养成与幼儿园类似的作息节奏,并具备一定的自理能力;心理上,在日常评价中引入幼儿园的概念,提前帮助孩子熟悉环境,做好说明然后果断离开哭闹的孩子。做好这些准备,相信你的孩子一定能够顺利迈出这社会化的第一步。

我是火哥,二孩爸爸,父母与孩子共同成长理念践行者,今日头条等多平台签约作者,深度阅读爱好者。关注我,为你介绍育儿书籍,精选最新育儿理念。

"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