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孩子独立完整的自尊人格:让孩子敢于做自己,也要顾及他人

作者: 日期:2020/9/30 人气:0
"

下午5点多将近6点,当孩子知道了爸爸一会就回来了时,除了惊讶还有隐隐的担忧,继而转为了沮丧,以至于落泪。

(她担忧爸爸回来了不让她出去玩,即便能够出去玩也会唠叨她好多。而她也坦白,她不愿意拒绝爸爸,这个不愿意一方面是因为遵从她的内心不应该拒绝爸爸,另一方面也是有一份担心和小小的恐惧,因为一旦拒绝,就会让爸爸生气或不高兴,为此,她既想出去和马上就要回老家的那个孩子玩,又不想违拗爸爸的建议或劝告,她很无力。)

看着她的这幅模样,我知道她如此情绪的原因,于是和她展开了以下的对话:

我:看到你落泪了,我能看得出来你内心也很矛盾,一方面,爸爸要回来了,你高兴;另一方面爸爸回来了,你出去玩会受到阻碍,你会觉得你玩得有压力,是吗?

孩子:是的啊,我想出去玩,爸爸喜欢我待在家里。

我:哦,你很在乎爸爸的感受,但你也不想压抑自己的感受,所以你难以取舍,是吗?

孩子点点头。

我:如果你有需求需要满足,又不会伤及到其他人,也不违反原则,那你可以去坚持自己,做你自己。

孩子抹抹眼泪:我那样做了,爸爸的需求就得不到满足了。

我放慢我自己,静下心来,显然孩子因为需求矛盾在纠结。

我:那你说怎么办吧?妈妈可以给你建议,如果不会让爸爸受伤,你可以去做你想做的。

孩抹抹眼泪,过了会儿说,我这样做(出去玩)也不会伤害到他。

我:好,那你就去做你想做的。

我们准备开吃晚饭

孩:我们快点吃吧,如果我们吃的慢了,正出门,迎面碰上爸爸,他又叫我们回去呀。

我:你说这时该怎么办?

孩眼睛骨碌一转,你送我过去再回来

我:好的。

这下我们开始正式进餐了

期间我对孩子说,你知道为什么爸爸会这样吗?

孩摇摇头:不知道。

我:(很多时候她不明确表达自己的态度)因为爸爸以为你出去玩和在家玩,是一样喜欢的。

孩:那怎么可能呢?

我:你没有明确表明自己的态度,愿意或不愿意。就比如吃这碗饭,你不愿意吃,没有明确说出来,而是会说,“哦,等等吧”,结果别人就以为你要吃了,但事实上你又是不愿意吃的。当一个人面对选择,要么沉默,要么给一个含糊不清两者皆可的答复时,会让别人觉得你也不知道该怎么办,或者你觉得怎么都可以。既然这样,就会给你建议和劝告,并且好心的认为是在给你正确的方向。

孩:哦,好像是这么回事

我:如果你总是这样不表明自己的态度,在你和别人相处时,也会有同学这样给你建议和劝告。

孩:哦

我:但是拒绝别人,要考虑别人的感受,比如别人好心给你夹你不喜欢吃的菜,不能毫不客气地很大声音的说“不吃不吃”,可以学点技巧,比如可以说,“哦,你喜欢吃这个菜呀,我不太喜欢吃,谢谢,这个我吃了,剩下的你吃吧。”不能委屈自己的不情愿感受来迎合别人的要求,但也不能伤害到他人。

孩:哦,如果爸爸唠叨我怎么办呢?

我:你觉得呢?

孩:我说“我知道了,别唠叨了”

我:如果这么说,“我知道了,爸爸,我听到你说这些话好几遍了”,你觉得这两种哪一种更好?

孩:第二种好

……

这是我和孩子的聊天实录,当然中间有稍许润色和补充。走在家庭教育指导师的路上,专业成长重要,个人成长更重要,这么多年的个人成长历程,最大的受益者是自己,其次是和自己有密切关系的人!

回到本次聊天的主题,给到孩子“如其所是,而非如我所需”的爱,是培养孩子独立自主,敢于做自己、坚持自己的沃土,而顾及他人的感受就如同顾及自己一样,是培养孩子同感能力的阳光,加上父母的以身作则作为滋润的水源,孩子便有可能发展出独立、完整的自尊人格,而我们为人父母,不也就是在这样的过程中,陪伴孩子、与孩子一起成长进步的吗?

"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