荣辉给你答个疑

作者: 日期:2020/9/30 人气:0
"

问:孩子九月份上一年级,不知道是否要报幼小衔接班或培训班?

答:

家长的焦虑,可以理解。但必须谨慎。

就目前各级各类幼小衔接班或是培训班现状来看,主要以超前学习为主。简而言之,就是在孩子还没有正式入学之前,通过这样的衔接或培训,让孩子提前学习即将要学习的内容,以便让孩子在刚刚入学之时可以轻松应付。所以可以让孩子轻松应付,做父母的人必须清醒认识到,那只是因为重复学习,已经熟知。从这个层面来看,似乎确有益处。但从更长远的视角来看,弊大于利。

首先,且不说经济上的必要支持,单是时间与精力的损耗,就是必须。其次,学习的意义之一在于让孩子始终保有兴趣,重复学习却很容易让孩子最初的学习兴趣不断削减,甚至演变为零。第三,提前学习在泯灭孩子学习兴趣的同时,让激情丧失,让课堂变得索然无味,而容易滋生游离事件,直至不良习惯养成。再者,因为已有学习铺垫,所以很容易让孩子盲目自信,而错失良好习惯的培养,如预习、专注、倾听和认真作业等等。最后,还有一种极坏的可能就是,衔接班或是培训班因为不了解孩子而给了孩子与其年龄段不相匹配的学习内容,以至短时间内不仅没有助长其学习的兴趣和自信,反而是一种挫败,是一种切切实实的拔苗助长。

当然,如此言说,也并非提倡这个特殊年龄段孩子的爸爸妈妈就听之任之,什么也不作为。恰恰相反,为了孩子能够正常适应即将开始的小学生活,年轻的父母必须有所作为,且刻不容缓。具体可从哪些方面来努力呢?

荣辉建议如下:

第一,熟悉校园环境。在确定孩子行将上学的学校之后,利用一切可利用的时间,携着孩子熟悉校园环境。传达室,教室,操场,卫生间,饮水间,各类功能教室,教师办公室,校长办公室……校园内一切公共设施,甚至包括相关人员,尤其门房师傅,都要熟悉。熟悉有什么好呢?孩子有安全感。孩子有控制感。如此,不陌生了,孩子闭上眼睛,都知道校园哪里对哪里,遇上问题或是困难,就知道何去何从,就知道往哪儿向谁寻找帮助,就会坦然淡定从容不迫,就会比较没有害怕。他不害怕,他就会喜欢。他喜欢学校,一切就将欣欣然。

第二,熟悉校园作息。不同的学校,通常生活作息不尽相同。在确定孩子上学的学校之后,父母利用一切资源,提前掌握孩子学校的生活作息,并及时告知孩子。孩子知道学校作息的好处是,在父母不断提醒的过程中,孩子心里慢慢就有了预设,有了准备,有了应对的能力。与此同时,有心的父母甚至可以与孩子一起进行彩排:规划好上学的路线,计算好出门的时间,携着孩子的手,选择合适的交通工具,一起提前体验一下上学的感觉,熟悉上学的路况。公交,地铁,开车,打车,步行,晴天,雨天,根据实际需要,不妨逐情体验一下。如此往复,有进有退,没有了陌生感,一切就会面对坦然。

第三,教会基本技能。文具、书包要会背,会收拾。校门之外,可以父母背,可以父母帮着收拾。但进了校园之后呢?所以,有些基本技能必须提前教会。此外,穿衣穿裤穿鞋穿袜,得教会。热了要知道脱,冷了要知道穿。校园生活总会有意外,保不准走着走着、玩着玩着,鞋子掉了袜子掉了,或是鞋带松了。怎么办?你不能指望任何时候,老师像个神仙,唰一下就出现。所以,孩子得学会自己动手,自己解决。吃饭喝汤更不用说。得学会自己吃饭自己取汤水。上卫生间,不论大小,要知道如何应对。水壶的水没了,得知道如何从饮水机取水。并且,分得清开水、冷水和温水标识,轻松取用自己想要的饮用水。

第四,教会与人相处。校园是个小社会。林子一大,很自然,什么样的鸟儿都有。但尴尬的是,一旦进了校园,分了班级,任由父母手法通天,孩子多半便无从选择同学。总有好的,总有不好的。总有温和的,总有脾气暴躁的。总有嚣张的,总有乖巧的。没有办法改变,只能适应。是故,年轻父母得教会孩子应付可能遇到的各种问题。当然,也不必危言耸听。告诉孩子时时处处与人为善就好。再不成,教会孩子一条铁律:解决问题的办法永远有两个:一求己,二求人。一旦遇到自己解决不了的问题,及时向他人寻求帮助。在学校,同桌,同学,老师,都是解决问题的好帮手。只要讲文明懂礼貌,永远是受欢迎的好宝宝。

第五,培养生活秩序。为了孩子更好更快适应即将开始的小学生活,要努力在孩子正式上学之前培养起良好的生活秩序。秩序是智慧的前提。从收拾自己房间开始,哪里放什么不放什么,什么东西摆放何处,必须得有讲究。不求房子如何整洁,但至少层次分明,不至乱成一锅粥。生活作息要做必要调整。几点起,几点睡,结合学校作息,为保证孩子充足的睡眠时间,得讲究,不可随意。最好每天能有阅读时间。孩子自己不会读,父母读给孩子听。尤其睡前阅读。读不在多,每天10--30分钟,贵在坚持,贵在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专注力、倾听习惯和对抽象文字的喜欢。

此外,当然还有许多需要注意。不过,相之于其他,如上五条显得尤为重要。至于其他,边走边看,边学边练,不着急。教育是慢的艺术,急不得。临了,特别提示年轻父母:学校固然以教书育人为己仁,但更倾向于教授知识,而孩子的性格、品质和习惯,却主要需要父母培养。

2019年7月10日

"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