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不要再问问题了”的问题所在是因为父母果断拒绝了孩子吗?

作者: 日期:2020/9/30 人气:1
"

本文系作者想要平衡就得往前走原创,未经允许禁止转载。

“果断拒绝”这句话如果被滥用的话,也会影响孩子掌握“为什么“技能。这句话出自20世纪80年代第一夫人南希·里根( Nancy Reagan)之口,之后很快便迅速流行开来,并被作为一项国家战略广泛地用于针对青年人的禁酒和禁毒宣传中。很容易理解为什么这四个字如此受推崇——它短小精悍、朗朗上口、易于理解,并且毫不含糊地表达了我们希望孩子做什么不要做什么。更好的地方在于,这是家长们自孩子学步儿阶段开始便用得得心应手的一种方式(用于拒绝孩子没完没了的问题)。

跟孩子们在一起的南希·里根夫人

但这里面有个小小的问题。除了让孩子失去学习如何仔细推敲并批判性地提出问题的机会外,这一广受欢迎的“不许提问题”策略被事实证明对禁毒斗争的影响微乎其微。同理,你也可以推论说,这个常常被家长用在孩子身上的策略也不会真正起到什么作用。

三个可爱的孩子

我可以想象就在此刻,你们当中的不少人尤其是正好带着处于学步期孩子的父母,肯定在暗自思忖:“肯定有时候得说‘不’吧!”事实上,是这样的。甚至在孩子学会用词语或句子对他们所处的这个世界提出质疑之前,他们就已经通过探索的方式在这么做了。如果你的孩子正摇摇晃晃地朝有危险的地方走去,比如水池、带电的插座或是拥挤的十字路口,这时一声果断、高声地喝令“不”是完全必要的,也无需任何解释(至少在当下)。

两个玩插座的孩子

而在另一些情况下,如当孩子问你他要是把东西粘在没有盖子的插座上会发生什么时,你在对他的好奇心给予肯定的同时,要迅速而坚决地确保你的回答不会导致孩子去以身试法。但是,当问题的答案(或规则)并没有那么泾渭分明的情况下,请花点儿时间想想你是否真的想要或需要去消灭孩子提问与探索的热情,还是说你能够摒弃下意识的旧有观念,去欣赏孩子的好奇心在促进他的“为什么”技能发展中所起的作用。“因为我这么说的”和“不”恰好是阻碍“为什么”技能发展的两个潜在危害,因此,作为父母和看护者,需要认真思考一下,我们到底是想从一开始就积极地促进孩子“在问题中思考”的能力呢,还是压制它?下面是父母用以应对孩子无止境的追问时常常脱口而出的一些话:因为我这么说的!不!照我说的做!遵守规则!别再问问题了!

拿着放大镜的小女孩

上面这些话已经变成了当下家长的标准话术。在某种情况下,它们在育儿中扮演着不可或缺的作用一尤其是涉及遵从一些重要规则的时候。诚然,钦佩诸如乔布斯那样善于质疑的人很容易,因为他们的名望很大程度上不仅仅建立在他们对规则的质疑上还在于他们对于规则的破坏、漠视以及改写上。但是,当我们谈论的是幼儿的时候,让他们理解并学会遵守规则与保有质疑世界的能力同样重要,特别是当规则的存在具有合理的原因的时候,比如出于健康或安全的考虑,或是帮助孩子学习与他人相处或掌握重要的“我”技能的情况下。

乔布斯

这无疑给我们提出了一个育儿的挑战:我们是该教授并强制孩子遵守规则,还是鼓励他们挑战规则?我们是该惩罚不断质疑规则的孩子,还是应当对他们进行褒奖?就实际情况而言,想要在有效促进“为什么”技能发展的同时实现安全与健康的平衡几乎是不可能的。沃顿商学院最受欢迎的讲师、《离经叛道:不按常理出牌的人如何改变世界》(Originals: How Non-Conformists- Move the World)一书作者亚当·格兰特(Adam. Grant)在《大西洋月刊》(The Atlantic)对其所做的采访中,将这种平衡的做法比作金发女孩效应(Goldilocks effect,并指出“过多的精心安排、命令和规矩会限制(孩子的)创造力发展,但是,太少也会。”要想做到恰如其分,我们需要对孩子的发展有正确的理解,对自己最终的育儿目标有清晰的规划,当然,还需要一点点育儿技巧。

"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