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要孩子未来更有出息,这样“鸡娃”才对

作者: 日期:2020/9/30 人气:0
"

一位今年参加高考的男孩妈妈前些日子找到我,让我一定要跟她儿子聊一聊,做一下心理辅导。

妈妈说孩子这次高考成绩很不理想,没有考进理想中的重点大学,她希望孩子复读一年,重燃斗志,明年再拼一把。

我以为孩子受了严重打击,出现一些心理问题妈妈才这么着急。与妈妈详细聊下来,却发现孩子早已接受现状,决定去普通大学读书。

我疑惑地问妈妈,既然孩子已经接受了现实,为什么还要再劝他?妈妈告诉我,孩子的成绩从小到大一直很好,不管是从孩子平常的表现,还是老师的评价,他都不该只进入一所普通大学,她觉得孩子接受现实是装出来的,只是不想她担心,不是内心真实的想法。

妈妈说因为成绩不理想,孩子甚至患上了社交恐惧症,每天都不出门,天天宅在家里玩游戏,即使妈妈强迫他出去,他也不理会,妈妈担心孩子的状况会越来越糟糕。

当我深入地与孩子聊下来,我却发现男孩并不是为了安抚妈妈才决定去普通大学念书,他是真的接受了现状,他说这个普通大学的专业正是他一直想读的,他看过很多相关类的书籍,甚至已经想好,进入大学后要不断努力,4年后去考重点大学的研究生。我看了看孩子的书架,确实摆放着很多相关书籍。

孩子也没有社交恐惧症,他不出门的一部分原因确实是不想被熟人询问成绩,但最主要的却是想抓紧时间好好放松一下,进入大学后,他就不想再放纵自己,决定好好努力,朝着自己的目标前进。

即使我把孩子的真实状况告诉妈妈,妈妈也依然不接受,妈妈说她经过深思熟虑,孩子复读一年,知识更稳固,只会比现在更好,当他经过一年的努力,进入名牌大学后,他的未来就会更有出息。最后,在妈妈的“努力”下,孩子终于决定复读。

几天前,另外一位朋友谈起这对母子,我才知道妈妈最后是搬了把椅子站在阳台上,如果孩子执意要念普通大学,她就从阳台上跳下去,孩子吓坏了,这才同意复读。

妈妈这样的“努力”方式,忍不住让人唏嘘,我们不明白这个妈妈为什么对进入名校有这么深的执念。但如果仔细观察会发现,当孩子不听话、不努力时,以死相逼的妈妈不在少数。

如果把目光再收回来一点,大家更会发现身边只要有孩子的家长,很多都在努力鸡娃,高中孩子的家庭正全力以赴备战高考,初中孩子的家庭努力用各种方法让孩子冲刺重点高中,小学孩子的家庭在备战小升初,幼儿园孩子的家庭则在积极准备幼小衔接,努力让孩子学习各种知识……

前几天和一个孕妈妈聊天,她肚子里的孩子才刚刚四个月,妈妈已经在开始各种胎教了,讲故事、念儿歌、读经典,妈妈还在学画画写字陶冶情操,妈妈说她正在积极学习孩子1岁前做哪些训练可以更聪明,让孩子大脑更发达,行为更有规范……

我疑惑地问这个孕妈妈,她这样真的能帮助孩子更好的成长吗?妈妈说,她正是知道现在的竞争形势有多严峻,才决定让孩子赢在子宫!

我们现在所面临的大环境都在传达各种焦虑,让妈妈们以为自己不努力为孩子的未来做准备,孩子就会输了整个人生,于是大家都拼命拉着孩子向前奔跑,努力用各种方法训练孩子,尤其是那些精英阶层,他们为了孩子牺牲自己的生活甚至婚姻,花费大量的时间、精力、金钱、资源,孩子的需求永远被他们摆在第一位。

但父母这么努力,孩子是不是真的更有出息了呢?

我想到了认识的一名留法女博士,她精通四门外语,工作也不错,但在与我聊天的过程中,她忍不住失声痛哭,她说自己很累很累,再也没有力量去拼搏了,因为她不管怎么努力,好像都不够好……

不久前,一个妈妈找到我,她无意中发现读初中的女儿手上伤痕累累,严厉逼问下,才知道,这是女儿拿刀一刀一刀割的,从伤痕的颜色判断,女儿这样的行为已经有很长一段时间了。她觉得很恐慌,更让她害怕的是,女儿班上有一多半的孩子有类似的问题……

如果仔细去观察,我们会沮丧地发现,不自信的孩子越来越多,心理行为出问题的青少年也越来越多。为什么妈妈们这么努力,孩子问题却变得更多了呢?为什么孩子的人生没有因为父母的努力而变得更幸福,更成功快乐呢?

最近,我读了美国心理学教授、哲学家艾莉森·高普尼克的《园丁与木匠》一书


高普尼克在书中指出,越来越多的父母开始热衷于“教养方法”的研究和学习,希望通过努力把孩子培养成更好、更快乐或更成功的年轻人。

这听上去很美好,也被很多人视为理所当然,越来越多的父母被教养方法吸引,开始不断训练孩子,这些方法表面上看很方便,但它却不能让孩子感到快乐和幸福。

因为这些训练就像做木工活,是在努力把一块木头雕刻成自己希望的样子,这个过程本身就是把孩子看成没有生命力的物品。

而且大家只注意到了自己的期待,而忽视了木头本身的特点,大家没有注意木头的材质是不是适合去打造自己期待的那个物品。大家也忽视了制作过程中的心态,自己必须要时刻保持高度的控制力和精确度,做到精心测量,果断下手,不能出现任何混乱和变异,否则都会影响最后的结果。

多年的研究及自己养育孩子的过程中,高普尼克发现,这样的传统教养模式养出来的孩子,反而更容易出问题。

因为把小婴儿“创造”成一个成年人的过程,比任何木匠活都更加持久,它的工作周期很长,要经历长时间的耐心工作,没有加班工资和福利,还有一大堆体力活,而在最终成品出来前,也不知道自己是否做得足够好,这些不确定性会让人变得焦虑和愧疚,也让父母与孩子的关系变得更加紧张。

高普尼克看到了传统教养模式的误区,指出养孩子不是做木匠,而是做园丁!

园丁需要为了植物的成长而大汗淋漓地努力付出,疲于耕地、辛苦施肥,但不会因为中途出了一些意外而沮丧。

因为园丁最大的胜利和欢乐来自花园逃离控制之后所带来的惊喜,当白色的鹤虱草意外地出现在黑色紫杉树前方的正确位置,当被遗忘的水仙跑到了花园的另一边,在蓝色的勿忘草丛中怒放,当那些本来应该牢牢固定在树荫下的葡萄藤在树丛中长成红色的风暴……。

而优秀的园丁还会看到不同植物所具有的不同优势和美丽,也看到他们不同的弱点和生长困难,致力于创造肥沃的土壤,以涵养整个生态系统。这些在多变、灵活、复杂、动态的系统中成长的植物最终才会成为更加强健、适应性更强的花园。

高普尼克指出,作为父母,养育孩子的过程中,也应该用园丁的思维去对待孩子,父母只是孩子生命故事里的一个提供者,而不是塑造者;对孩子最好的爱,不是给他们指明一个目的地,而是为他们的旅程提供给养。

我们是要提供一个充满爱且安全、稳定的保护空间,让充满无限可能的孩子都可以蓬勃发展。我们的工作不是塑造孩子的思想,而是让这些思想去探索世界的所有可能;我们的工作不是告诉孩子该如何玩,而是给他们玩具,然后在孩子玩完后再把玩具捡起来。我们不能逼孩子学习,但可以让他们自己学习……

《园丁与木匠》这本书为父母提供了一个新的思路,原来养育孩子不应该是目的导向,而应该去尊重孩子的生命,为他提供一个充满爱且安全、稳定的保护空间,让充满无限可能的孩子都可以蓬勃发展。

读完了整本书,我能够沉下心来重新反思我与孩子的关系,也让我获得了很多的鼓励和支持。我更深刻地明白养孩子不是套用公式,具体的教养方法根本不重要,重要的是,我们做什么样的人,给孩子什么样的关系。

如果你在育儿中有很多焦虑,如果你正为自己与孩子的关系而发愁,这本《园丁与木匠》推荐一定要看看哦!书中提供的方法会帮助我们打造出强健、具有高适应性和韧性的新一代人,以更好地应对未来将要面临的不可避免、不可预测的变化。

——END——

特别声明:本文为60分妈妈月华原创,如需转载,请联系“60分妈妈月华”

如未经授权转载,将举报,并追究法律责任!

【60分妈妈月华】畅销育儿书作者,国家级儿童心理咨询师,著有《别等孩子长大了才后悔你现在做得太多》。专注宝宝的吃喝拉撒,生长发育,学习力培养及身心成长,也关注妈妈的心灵成长,健康的母婴关系才能培养出更加杰出的宝宝。如果你想孩子身心灵都能更健康,关注我都可以找到答案哦

"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