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的成长不是帮来的,也不是催来的,而是等来的

作者: 日期:2020/9/30 人气:1
"

养了孩子以后,你最缺的是什么?

有人说是钱。

也许。

但更缺的一定是时间。

最初,当孩子拿把勺子却总也把食物送不进嘴里;穿个裤子反反复复需要10分钟的时候,你会等待吗?还是看不下去就好心的“代劳”了?

这种“代劳”早期的影响或许并不明显,最严重的不过是孩子走出家庭进入幼儿园之后的不适应。

很多人认为也无所谓啊,这些都是迟早会学到的小事。

是的,在幼儿园期间,所有的孩子最终都能熟练的掌握自己吃饭、穿衣这些技能,没有任何问题。

结果看似都是一样的,但是影响,远不在此。

在这个过程中,不一样的孩子经历着不一样的变化,这些经历甚至决定着他们今后学习和工作的行事方式。

远的影响暂且不论,就说一说你马上看得见、却无能为力的那些事情上。

比如,马上要开始的学知识、做作业。

我认识很多孩子上幼儿园大班和小学一年级的妈妈,都在用生无可恋来自我形容。

有的妈妈说孩子上一年级之后简直想死的心都有了,做作业居然能从下午4点做到晚上九点。

我惊叹:为什么小学生的课业压力如此之沉重?

结果,不是课业沉重,而是写得慢,好像就是学不会,也好像,即便学会了写的也很慢。

究其缘由,多半是父母平常催促和代劳的结果。

导致宝宝从小就没有享受自己安心、专心做完一件事的美好体验。

或者是父母等不及,替他们做了;或者是父母等不及,逼他们仓促完成了。

等需要自主学习的时候,他根本没有主动完成作业的意愿,只能根据父母的催促程度来决定完成的快慢。

所以,看出来了吧,就算是穿衣吃饭这种最小的事,进了幼儿园迫于无奈学习,和在家就主动学习并做到,看似结果一样,但在这个过程中,孩子的小脑袋却经历着完全不一样的变化。

不用催、不用逼就主动愿意去学习,是一种怎样的体验?

脑科学里曾经有个理论,安全感越强的孩子越聪明。

因为只有当安全需要得到满足之后,大脑才有剩余的资源来学习其他知识,否则,大脑会优先解决机体自身的安全感问题。

安全感是什么?心理上的安全感有两种:

一是有关生存的安全感:我生存的环境安全吗?我能吃饱吗?我所居住的处所安全吗?二是涉及所处关系的安全感:别人是不是讨厌我?他会不会离开我?我幸福吗?

对孩子来讲,更多的还是指第二种。

如果安全感尚未得到满足,宝宝就总是提心吊胆着父母的督促、想着平息妈妈的怒火,一直受焦虑的心态影响,他是很难集中精力去主动专心的完成一件事的。

有点抽象?

举个CC的例子说明一下。

CC刚上幼儿园的那些日子,因为生活节奏的改变,我总是很焦虑,每天早上大概要说100遍“快点儿”。

快点起床,快点刷牙,快点漱口,快点穿衣服,快点穿鞋子,快点背上书包,走快点!

一开始CC也跟着我的节奏,虽说催一件干一件,但好歹也在努力积极配合,很努力的在“快”!

但是过了一段时间,我便发现,催,不仅没用了,反而更慢了,催她穿鞋,半分钟就能完成的事,一边看着我一边慢吞吞的穿,看的我一阵火大。

忍不住把音量抬高、态度也差起来:快一点好吗?要迟到了!

她不仅没有更快,反而磨蹭着:妈妈,我不会,你可以帮我穿吗?

明明早就会做的事,故意找理由拖延,我自然不同意:你长大了,可以自己穿鞋的,赶紧的,快点!

听我这么说,她更委屈:妈妈你抱抱我好吗?

还有功夫给我闲扯别的,什么节骨眼还要抱抱??READ MORE

讲到这,问题就很明白了。

在这个事件中,当我因为CC穿不上鞋开始生气的时候,她想到的不是该怎样的快速穿上那双鞋子,而是先要极力的证明,妈妈此时是不是还爱我(不管是央我帮她穿鞋,还是求抱抱)。

所以,她不会因为我的催促加快自己的速度去掌握这项技能、迅速的完成这项任务,而是首先要确认,自己的安全感能不能得到满足。

我的催促不仅不会让她生出更快更好的愿望,反而破坏了她当下的安全感,分散了她的精力去追求安全感。

已经掌握熟练的穿鞋技能尚是如此,就不难想象,上了小学后学习新知识的艰难情景了。

一边担心妈妈的催促、指责,哪里还能全心全意的去投入学习呢?

安全感缺失一定会影响孩子的学习能力。

这也是为什么家长越发火,孩子越叛逆不配合的原因。

你关注的,是事情本身,孩子关注的,却是你。

所以,当你想让孩子积极主动地去干某件事的时候,不是催她,而是应该用平和的心态等待她。

敢于等待的心,都是平静而强大的。

当宝宝失败无数次伸手抓住第一个玩具时;当她拿起勺子一遍遍的往嘴边塞终于成功一口时;等她翻来覆去研究一条内裤的三个洞如何排列才能成功穿对时;当她三番五次的重复一句英文追求正确发音时….

当她有机会在没有催促、抱怨、嫌弃的安全环境中去做这一切时,她就能非常容易而自然的学会自觉、自律、自省,以及保持心态平和这些优秀品质。

这才是给孩子最好的礼物,让孩子学习最快的捷径。

所以你明白了,为什么积极主动的行为习惯不是催出来的,而是等出来的?

你每帮孩子做一件她力所能及的事,都是在剥夺她挑战自己、战胜挫折,成就自我的机会。

你每着急的催促孩子做一件事,都是在分散他内心平和、有条不紊、不骄不躁的完成一件事的精力。

等待很难,也很值钱。

因为它花的是父母的时间、精力,是本来可以去做更多事、赚更多钱的机会成本,但是,它很值得。

CC爸妈:“中国父母学习计划”推行者,C爸-中国医科大学硕士;C妈-报社育儿编辑,新时代、新父母、新理念,公益普及婴幼儿养育、疾病、心理知识。想要了解更多育儿知识、快手辅食,移步微信公众号:CC爸妈(cc-bama)

觉得文章还不错,分享给需要的朋友吧!

"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