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初上幼儿园,本来表现好,过后不想去?入园准备别忘挫折教育

作者: 日期:2020/9/30 人气:0
"入园准备,不要忽视“蛋壳效应”

3岁西西的妈妈在去年这个时候,也在忙着给西西做入园准备。忙了大半年,她根据网上各种流传的“入园准备清单”,做了如厕训练,调整了作息时间,讲了很多关于幼儿园的绘本故事等。

就像妈妈预测的,西西第一天去幼儿园没怎么哭,表现得很棒,老师一直夸她。可没有想到,过了一个多月后,西西开始排斥去幼儿园了,早上会在学校门口闹,不想进班。

西西妈妈非常不解,以为是孩子在幼儿园受了委屈。老师说了原因后,妈妈这才恍然大悟。

原来,西西刚来幼儿园的时候表现特别好,不哭不闹,很多事都可以自己独立做,老师一直拿她当小榜样称赞。但过了半个月后,老师会指出她的问题,或者提建议,比如涂色不要涂出框,容易和小朋友起争执等。但老师只要说一下她,她就很不开心生闷气,甚至委屈流泪。在做游戏活动的时候也总想抢着赢,输了就大哭。

西西妈妈明白了,自己之前光顾着准备西西入园时,可能遇到的生活能力方面的问题,但并没有提前培养她一个好心态。孩子进入幼儿园后不像在家里,会有失败,有挫折。如果孩子听一点批评或者建议就不乐意,输了比赛就哭,遇到不顺心就发脾气,其实就是陷入了“蛋壳效应”。

蛋壳效应症是英国儿童心理学家西蒙·安妮提出的,是指孩子的脆弱心理,比如只能听赞美之词,听不了一点反对意见,只能接受成功,不能面对失败,遇到一些不顺心的事情,就会有极端的举动,甚至轻生。

有“蛋壳症效应症”的人会因受不了一点小挫折而走极端,目前这个现象在往年龄越来越小的趋势发展。2018年,有个从幼儿园开始就经常拿奖状的二年级孩子,因成绩下降而选择从14楼跳下;今年3月,南京一个9岁孩子因为在学校撞碎了玻璃,担心被罚所以跳楼了。

不要等到挫折教育来不及的时候再后悔。我们应该从孩子更小的时候,就开始培养他们面对挫折和失败的良好心态。

要把“蛋壳效应”扼杀在萌芽中

自尊心过强,得失心过重,不是一两天形成的,而是水滴石穿的结果。 孩子对待挫折和失败的态度是建立在自尊心水平上的。两三岁的孩子就已经有了自尊意识,在五岁时自尊心便已足够强烈。自尊心太低或者太强都不好。心理学家Laura Smith博士和Charles Elliott博士,曾经用气球对儿童的自尊心作了比喻:

“一个没有气的气球毫无价值,然而气充得太满会容易胀破;只有气充得不多也不少,才会兼具观赏性与安全性。”

三岁孩子初入幼儿园,来到集体环境中,就算是第一次步入社会了。从这个时候起就开始引导孩子正确面对输赢和挫折是很必要的。在上幼儿园以前,如果孩子是在家长过度的夸赞中长大的话,到了集体里,没有人再在玩游戏的时候让着他,或者一直表扬他时,孩子就会异常失落,过强的自尊心导致他们不能坦然的面对挫折,变成“蛋壳宝宝”。

《0-3岁正面管教》这本书中提到了四种家长没有正确建立孩子自尊的方式,包括过度表扬,过度保护,告诉孩子他们很“聪明”,和想让孩子“更好“。那避开这些误区,我们应该如何做准备,才能给孩子打下迈入社会第一步的好基础呢?

给孩子一个好心态,从入园准备开始

1、了解“阿伦森效应”,鼓励在前,滞后表扬

在恋爱关系中,有的人一开始就甜言蜜语,换着花样讨好另一半。但等相处时间久了,两个人有正常矛盾,但另一半就觉得他没有以前好了,所以要分手。这个心理学效应就是“阿伦森效应”。

阿伦森效应指人们喜欢那些对自己表示赞赏不断增加的事情,而受不了越来越多的批评。这是由于挫折感导致的。如果一开始接受了很多好评,但后来被批评的话,递增的挫折感很容易引起人们的失望,消极情绪。反之,如果一开始就很被批评,后来慢慢改善的人,会更积极也愿意去付出努力。

实验证明,相比于始终褒奖和始终批评,人们最接受不了的评价方式是先褒后贬,而最有好感的评价方式是先贬后褒。孩子也一样。

从一进入幼儿园这个大环境开始,孩子就会被“阿伦森效应”所影响。如果孩子一进幼儿园就表现得非常好,确实能让老师很喜欢,在班级里扮演小领袖的角色。可是,这也会让他们有更强的自尊心,一旦被批评了就觉得接受不了。

而老师本身也会受到“阿伦森效应”的影响,对表现好的孩子有更高的期待。比如在做手工的时候,一个从来都不动手的孩子只要开始尝试活动,老师就会很鼓励。而对于一直积极做手工的孩子,老师的要求就会是要做的更细致,更耐心。

在做入园准备的时候,家长可以多陪同孩子做一些活动,当孩子寻求表扬的时候,切忌不要直接过度表扬,而是问问孩子觉得怎样可以做的更好,鼓励他往更好的方向继续努力。比如当孩子搭积木,和妈妈说:”快看,我搭了一座城堡。“妈妈这时不要直接表扬:”哇,你好棒!“而是可以说:”挺好的,如果你能搭的更高那就更好了。“如果孩子实现了稍微有难度的事情,再表扬鼓励。

2、认识自己的不足,利用“自我暴露效应”,向老师做自我介绍

虽然我们给孩子做了充分的入园准备,但他们肯定还是有各种需要进步的地方,比如吃饭不好,有时候还会尿裤子等。比起塑造一个“完美”的孩子去上幼儿园,我们更应该做的,是让老师尽早知道孩子在哪些方面还欠缺,这样就会多留意,并给予更多的指导。

我曾经班上有个3岁的女孩,因为之前有上过托班,所以刚入学时不哭不闹表现也很好。她主动和我说:“老师,我涂色还涂不好,经常涂出框,可以教我吗?”我一下子就对孩子有了亲近的感觉,同时也会多留意她涂色的表现。这种心理现象,就是“自我暴露效应”。

自我暴露效应”是指人不用太完美,在社交过程中利用小缺点可以拉近关系。

暴露缺点,不光可以让孩子首先意识到自己还有哪里是需要改进的地方,还可以让老师更了解孩子。

在入园前,让孩子尝试说一下自己还有哪些做得不够好的地方,需要改进的,让孩子意识到自己的不足,但要注意对话形式不要太严肃。然后教孩子去幼儿园后如何告诉老师,比如孩子上厕所还需要被提醒,就让孩子和老师直接说:”老师,我会上厕所,但需要人提醒。可以提醒我吗?我还在学习中。”注意要和孩子强调学习的态度。 或者,和孩子一起做个小画册给老师,当做像简历一样,更详尽地描述孩子的特性。

3、在玩游戏中接受输赢,掌握“复盘”能力

知名主持人王芳从在她的《给孩子的50节课情商课》中提到,她孩子小时候在和姥爷下象棋时,因为一直吵着要赢,所以姥爷每一回都让着她。她觉得孩子需要挫折教育,于是设计了一种游戏方式。

游戏规则是当玩游戏的时候孩子输了,如果孩子可以说出来是怎么输了,王芳就会给孩子一个代表“经验值”的小星星。小星星可以攒起来换礼物。这样,孩子就不再害怕会输了,甚至说:“输了也挺好,可以获得经验。”

游戏的重点不光是学着坦然接受输,也是要学会“复盘”的能力。了解自己的不足,这样当受批评的时候,也不会因为太玻璃心而抗拒。当孩子和家长玩游戏的时候,也可以让孩子说一说为什么家长能赢,比如更细心,更会算术等,告诉他们如果下次要赢就要继续朝着这个方向努力。

加拿大UBC的心理学家Kathleen Voh博士认为:”如果孩子们能发现一些人比其他人在某些方面优秀,而随着年龄的增长,他们就能学会如何更好地应对这类问题。“

4、从绘本故事入手,教孩子放下得失心

在进入幼儿园前,我们除了要给孩子讲关于爱上幼儿园类型的绘本外,也要尽早给孩子灌输关于输赢不重要的理念,避免进入学后,每次活动游戏都想要赢,不赢就不开心的情况。推荐两本经典的儿童情绪管理类的绘本:

《输不起的莎莉》讲的是莎莉喜欢课间第一个走出教室,排队要第一,吃饭也要第一。她踢球比赛输的时候会向队友大喊大叫,因此所有人都离开了她,不愿意和她玩了。

《山姆第一名》的故事是赛手车山姆在一次参加比赛的时候,虽然没有第一个到达终点,却救了五只小鸡。虽然输了比赛,但山姆仍然是朋友们心中最棒的赛车手。

有了以上这些准备,相信孩子们在进入幼儿园后,就会用比较平和,积极的心态看待自己的不足和成长中的挫折。

我是学前育儿壹姐,学前教育专业,10年国内外幼师经验,专注育儿,家庭教育领域。
关注我,一起分享育儿故事,共同探讨教育的真谛。
"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