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子,你该剪头发了,妈妈下午带你去剪头发。”“如果你给我买超级飞侠的玩具,我就去。”
“宝贝儿,该收拾收拾我们要出门了。”“我不想去,我还想继续看电视。”“我们出去玩好玩的,吃好吃的。”“不去,我不去。你这都是骗人的,上次说买都没有买。”“这次妈妈一定说话算话。”“那你现在先把上次在网上说给我买的玩具,给买了。”
......
我觉得我上面的举例都不够犀利。现实生活里,我经常听到比这要让人“印象深刻百倍”的对话。但是,可能是我潜意识不接受,我都忘记了。
交易型育儿,这是我很久以来的一个深刻的感受。我不知道有没有其他人用过这个词语,但是这个词语在我脑海里很长很长很长很长时间了。
几乎每天都可以看到这样的孩子,特别会和父母讨价还价,而且消极应对很多事情,包括很多应该做的对他的生命有极大好处的事情。我见过最小的有两岁多就已经开始这样的模式在沟通。
父母往往非常头疼。因为沟通不了。沟通过程会陷入无意义的死循环中。
我当然不会认为这种现象的根源在于孩子,因为孩子的行为反应习惯应该说很大一部分都是从环境中习得的。家庭就是孩子最早也是最重要的环境。
图片来自网络
那么他们这么会讨价还价,到底是怎么一步步得来的?
你再这样,妈妈/爸爸不喜欢你了这句话,应该很多人都说过也都听过。当孩子做了一件事,我们觉得不对不应该做的时候,很多父母都会脱口而出,“你再这样,妈妈/爸爸/......不喜欢你了”。
目的是为了让孩子知道这件事情不要做。
要挟与恐惧可是这是“要挟”的话呀!
如果有人要挟你,我想大多数人心里都怒火冲天或者瑟瑟发抖(具体哪种情绪,取决于要挟你的人的实力)吧。
小宝宝听到要挟的话,确实“就范”,不再做那件事。因为他太弱小,而没有能力反抗,更不敢想象父母不喜欢自己,自己的世界会变成什么样子。这给他带来深深的恐惧,并且被恐惧驱动,去“服从顺从”爸爸妈妈提出的条件。
我想,绝大多数父母都不想,孩子服从顺从听话的背后,是这样的情绪吧!
但是很快,这句要挟的话,就要打折扣。很多父母会慢慢发现,这句话的效力没有原来强大了。这是因为,“有一个人一直说你再这样,我就不爱你了”,听多了,很伤感情。感情当然可能会慢慢减少,即使是天然存在的亲子之情。当一个人没有那么爱你的时候,这句要挟的话,当然就失去了效力与魔力。
只是,这一次,这个人是孩子。
图片来自网络
“你再这样,爸爸/妈妈......不喜欢你了。”体现出来的另一点,就是“有条件的爱”。这是赤裸裸地在传达:“你这样,爸爸妈妈不喜欢。你只有......了,爸爸妈妈才喜欢你”。
这就是有条件!这就是交易呀!“你达到了这个条件,做了这件事”,爸爸妈妈才喜欢你,才能换来爸爸妈妈的满意!
只是很多父母意识上不知道,但这就是潜意识!
很有可能,父母在成长过程中,也被这样说过。或者虽然没有被语言这样说过,但是生活在这样的事实行为组成的氛围里。所以,无意识中习得了这种思维方式。
同样,孩子在这样的成长互动中,也会潜移默化学会爸爸妈妈的这种思维方式,“达到了一定的条件,我才会做”。
我们经常说要“全然接纳孩子”“要爱一个人的全部”,我相信,有很多父母是愿意为此努力的。
图片来自网络;一手交钱,一手交货。
那当我们想说这句话的时候,我们应该怎么做呢?应该替代为哪句话呢?
这件事是错的每当我听到“你再这样,爸爸/妈妈......不喜欢你了”,这句话的时候,都有一个止不住的声音,在心里跑出来:“如果喜欢,他就可以这么做吗?”哈哈,这么一反问,是不是就看出来问题所在了!
孩子不可以做这件事,不是因为父母喜不喜欢。父母的喜欢当然也不能说不重要,毕竟是孩子重要的参考意见。但是,比父母喜欢更重要的是:这件事情对不对,应不应该做!
这才是教给孩子,判断一件事情能不能做的根本:这件事情是错的,不做。这件事情是对的,可以做!
可以比较一下:
“你再推小朋友,妈妈不喜欢你了啊!”
“不可以推小朋友,推小朋友这件事是不对的。不可以推小朋友。”
第二句话,孩子才可以真正学会什么事情该做,什么事情,不该做。
也可以再比较一下:
“你刚刚给小朋友分享你的玩具了,妈妈喜欢宝宝。”
“你刚刚给小朋友分享玩具了,这样做非常好。”
经常讲第一类的话语,可能孩子会更看重“外部评价”,“我这样做别人会怎么看我”“我这样做,别人会不会不喜欢我”。适当的在意外部评价当然是好的,但是过度的看重外部评价,甚至忽略内心真正的想法,对于一个人的心理健康是很不利的。
“这件事做的对,这件事做的不对”,这样明确的信息反馈,针对的不是孩子这个人,而是孩子的行为。传达的信息是“爸爸妈妈不接纳你的行为”,但与你这个人无关。
孩子才会确切知道,“自己什么样的行为是好的”“什么样的行为是不好的”;有哪些行为我可以继续保持,有哪些行为我要慢慢纠正,调动孩子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去判断处理问题;这样发挥主动性的学习行为,也才有利于孩子最终学会正确的或者说优化的行为模式。
PS,爸爸可能不会直接说“你这样,爸爸不喜欢你了”,而更有可能说类似的话“哎呀,看你哭哭啼啼/磨磨唧唧/窝窝囊囊......的,成什么样子,别哭了。看见你这样子,我就烦。”但中心思想是一样的,可能语气比妈妈们还差。
图片来自网络
今天说的这句话,只是“交易型育儿”其中的一种情况。也还有其他的情况,下次再写。
单单就今天说的这句话来讲,就是传达给孩子的信息是:爸爸妈妈的爱,是有条件的,你达到了这个条件,我们才往下好好谈。你达不到这个条件,对不起,爸爸妈妈的爱是没有的。
还有就是,很多时候,我们可能没有说这句语言出来,但行为反应也在表示同样的意思“你......,爸爸妈妈才喜欢你。”
这就是交易!所以,孩子才会在以后的生活中,对讨价还价得心应手,“爸爸妈妈,你们先把这件事做了,你们做了这件事,我才会......”因为经常在学习。
我相信很多人意识层面没有这个想法,但是潜意识以及行为传达出来的信息就是这样的。这也是为什么,孩子越长大沟通越少,沟通越困难的原因之一。
做到无条件的接纳,真的很难!我今天写文章的过程中,也在反思,我难道就没有做过什么“孩子你这样了,我才高兴”的行为?当然做过,虽然可能不算多。但是比我自己之前来说,应该已经算多的了!
换句话说,就是我退步了!
图片来自网络
每个养育孩子的过程,都是不断反思的过程!
反思,总结,进步,无限循环。
我就反思到,自己已经很久都没有,睡前回想一下一天都对噗噗做了什么,有哪些要改进的,有哪些是明天要做的了!
你有什么样的反思一样子涌到脑海里呢?
图片来自网络
今天就酱!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