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间所有意义非凡值得追求的事,都充满艰辛——读《虎妈战歌》

作者: 日期:2020/9/30 人气:1
"

文 | Denny

豆瓣《虎妈战歌》的热门书评里,不乏批评、质疑、甚至讽刺虎妈教育方式的声音,认为她过于严苛、不近人情、缺少鼓励,更有指责她争强好胜,虐待孩子……很遗憾,这些人只看到文字表面,却忽视了背后传达出的教育观和人生观。

奉行无条件养育的艾尔菲·科恩指出,判断对孩子的爱有无条件的标准关键在于孩子的感受。

换句话说,养育孩子的手段、方法是否妥当,要看孩子的反馈。在看似严苛的家教中成长起来的索菲娅、露露是如何评判虎妈的教育方式呢?

《战歌》开篇就放上了索菲娅和露露成年后写给妈妈的信。索菲娅一如既往的善解人意,她在信中告诉读者虎妈的严苛背后,更多是的是鼓励、包容和幽默。家中最敢于并且不断反抗虎妈的露露在信中写到:

我想我将来一定也是个虎妈,做要求高的父母并不总是一件坏事。有时候这只意味着你对孩子有信心。

做父母的最高境界,就是成为孩子的榜样。

1 生而卓越,拒绝不努力的人生

虎妈为何要求如此严格,哪怕牺牲课余时间或在旅行途中也要付出极大努力练习钢琴和小提琴,不停追求更好成绩,是她的虚荣心作祟吗,显然不是。

她的父母是美国第一代移民,她是第二代。第一代移民用自己的勤劳和节俭换来了在美国的安身立命,第二代则用极大的努力和智慧赢得了阶层的跃升和他人的尊重。

而如索菲娅、露露一样的第三代移民由于父母和祖父母付出了卓绝的努力,从而生活在物质条件极为优越的中上层家庭中。虎妈认为如果没有严格的要求和管制,他们很可能带着自己的家族走向衰落。

与虎妈一样,我的父母是伴随改革开放走进城市的第一代“移民”,我算第二代,我也曾因自己的普通话不标准被同学嘲笑。从小发奋学习,过关考试进名校,再到一线城市安家立业,从来不需任何外部监督和鼓励,所有动力都是自发和内化的。

今天我也开始养育自己的第三代“移民”,她享有的物质条件和成长环境与我小时相比有天壤之别。如何确保她像第二代的父母一样自发学习、考试、上进呢?

一开始就不给孩子选择“不努力”的机会。虎妈写到:我盼望她多才多艺、全面发展,有自己醉心的业余爱好和着迷的活动,但不是任何小兴趣(比如“手工劳动”这种努力方向不明确的活动;或者更糟,去练习敲鼓,最后可能染上吸毒的恶习),而是更有意义、更难掌握、更能发展高深的艺术造诣、提高自身潜能的爱好。

人与人的差距由此拉开。

2 世间所有意义非凡值得追求的事,都充满艰辛!

《战歌》大部分内容记录了索菲娅、露露学习钢琴、小提琴的过程和艰辛,但背后蕴含的道理却不仅仅关于何养育子女或者学习艺术。

人一生最大的意义是什么?全书开篇索薇娅在写给虎妈的信里写到:

人生的意义对一些人来说,是朝着目标努力奋斗;对另外一些人而言,则是尽情地享受每一天的每一分钟。那么,人生的圆满到底意味着什么呢?也许努力赢得诺贝尔奖和参与跳伞运动是完全不同的两件事,但在我看来,它并不关乎成就或自我满足,它关乎全力以赴地去感知自己身体和精神潜力的极限。

索菲娅和露露的艺术之路充分诠释了如何触达自己的极限,不断追求更圆满人生的意义。纵然他们被称为“音乐神童”,家世优越且有良好的艺术传承,但追求过程却饱含艰辛。

成为行家里手的过程,其实毫无乐趣可言。要掌握任何高超的技艺,必须付出艰苦的努力。觉得生活无趣,人生无望,不过是选择的路过于容易罢了。

3 除了努力,普通人别无选择

《战歌》受到的争议颇多,在我看来并不是由于教育理念的差别,也不是中西方文化的差异,本质上是阶层立场不同。

无论按哪个标准评判,虎妈一家都属于精英阶层。这本书讲的是他们如何选择并发展钢琴和小提琴艺术。要知道索菲娅和露露的学习成绩也一直是全A,并双双哈佛毕业。

今天在北京上海,有很多孩子被称为牛娃,家长送他们去国际学校、私立学校,参加国外名校、科研机构的夏令营,学习编程、艺术等特长,与虎妈无异。这些“鸡娃”行为同样广受争议,无他,阶层立场不同。

如果家境普通,甚至达不到普通的水准,没有掌握特殊的资源,那除了努力学习、努力考试、努力工作外还有什么更好选择呢?

"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