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科专家:三岁定终身,关键在出生后的三个月

作者: 日期:2020/9/30 人气:1
"

陪伴每个父母和小孩,成为更好的自己。

搜寻公众号 "亲子天下"(微信 ID:cn-parenting)关注

期待孩子将来成龙成凤,过着幸福快乐的生活,重点不是给孩子各种才艺课,心理学研究证实,关键在于父母能否给孩子足够的安全依附感。什么是安全依附感?缺乏安全依附感的孩子,对他的一生又会带来怎样的影响?台湾妈妈圈最信赖的儿科医师黄瑽宁给您说明白。


(图片来源:Shutterstock)


作者:黄瑽宁医师

台大临床医学博士、马偕儿童医院小儿感染科主治医师,育有一儿一女。著有《发烧免惊!搞懂流感、肠病毒,小儿生病不心慌(含MP3有声书)》、《从现在开始,带孩子远离过敏》、及第一套剧本式绘本:《阿布与小乐》等,获选“二〇一四博客来十大华文畅销作家”,并有脸书粉丝团“黄瑽宁医师健康讲堂”。听黄瑽宁医师说,掌握正确育儿观念,就在亲子天下故事有声书App。黄瑽宁医师最新著作《安心做父母,在爱里无惧》。

社会版令人心碎的新闻:十七岁的小雨,只因为男朋友与她分手,哭了一整夜后,竟然选择跳楼自杀。二十岁的阿明,无法忍受前女友与其他男生暧暧昧昧,藏着凶器到宿舍谈判,情绪失控之下挥刀砍了女孩,成了杀人凶手。

或许此刻的您,心里正嘀咕着:“黄医师,我的孩子年纪一个才刚上幼儿园,一个才刚上小学,这些情杀案件,距离似乎有些遥远。等他们青春期后,我再来担心这些事情吧。”

好吧,那么我改说几则身边发生的亲子日常相处故事,大家听听看熟不熟悉:

三岁的大宝,已经上幼儿园三个月了,但每天上床睡觉之前,都还是会哭喊着不想上学。早上哭哭啼啼的到了校门口,大宝总是要反复确认:“妈妈妳会来接我吗?妳会第一个来接我吗?”即便妈妈再三保证,大宝依然面露恐惧,不肯放开妈妈的手。

七岁的小安,坐在餐桌上掉泪,因为妈妈说没吃完青菜不准下桌。母女僵持了一小时后,妈妈说:“算了,不吃就收起来!”小安听了,竟没有因此而破涕为笑,反而放声大哭,叫喊着:“我吃得完!不可以收!”

十岁的威威,明明没有做错事,却在学校被老师冤枉,罚不准下课外加抄课文十遍。他闷闷不乐的回家,妈妈问:“你干嘛臭脸?”威威看了妈妈一眼,欲言又止,最后耸耸肩,走进房间说:“没事。”


(图片来源:Shutterstock)


大宝、小安和威威,和父母的亲子关系似乎都出现了一些问题,虽然看起来不是很严重,但是这些焦虑,或不安全的依附关系,却是心理学研究中,可能会影响未来男女交往,或者夫妻关系的潜在因子。

也就是说,如果我们希望孩子将来谈恋爱时,能远离恐怖情人,甚至自己不要成为别人的恐怖情人,能够有个健康而稳定的亲密关系,或许不能等到青春期,而是“现在”就要开始打好根基。

父母与孩子的依附关系,会影响一个人未来的情感模式,证据来自二十世纪以来,与“依附理论”相关的众多研究。

依附理论的萌芽

依附理论的始祖,是上一个世纪著名的发展心理学家约翰•鲍比(John Bowlby)。

鲍比在1940年代,辅导了一群犯罪的少年,他发现这些孩子不仅喜欢偷东西,而且对于任何人都不信任,人际互动也非常冷漠。

好奇心的驱使下,他访谈了其中四十四位孩子,才得知这些孩子所成长的童年,大多是与母亲分开,甚至是被母亲遗弃的,于是他将这些访视内容,整理为一篇名为《四十四个少年小偷:他们的性格,以及家庭生活》。

在这一篇早期的研究报告中,鲍比划时代的提出现代依附理论的雏形:童年时期亲子依附关系的好坏,会影响未来的性格与人际互动。

这个观念在现代人听起来,似乎不是什么大不了的发现,然而在那个行为主义当道的年代,这项说法遭到许多心理学家的讪笑。

在当时,亲子关系不仅不被重视,甚至一个妈妈如果给婴儿亲亲抱抱,还会被医生纠正,说口水细菌很多,只有愚妇才会亲小孩。

宝宝出生之后,心理学家建议妈妈早早训练宝宝自己睡觉,上学后最好通通住校,这样才能砥砺出独立自主的坚强人格,这是二十世纪初育儿的主流思想。

然而约翰•鲍比却不这么认为。

在他的观察中,从婴儿时期一直到儿童期,孩子与母亲(或其他可依附的家人,比如说父亲,祖父母等)如果能建立一个温暖、亲密、而且长久的关系,对于大脑的所有发展都有益处。

同理可推,如果照顾者长时间与婴儿分离,再次见面时婴儿所表现出的生气、愤怒、甚至对照顾者拳打脚踢的行为,正代表着他因分离焦虑,由爱生恨的情绪发泄。

上述的“分离焦虑(separation anxiety)”一词,现代父母皆耳熟能详,其实就是来自鲍比1959年的同名学术论文。

三岁定终身,关键在出生后的三个月!

约翰•鲍比是依附理论的鼻祖,但是让依附理论发扬光大的第二把交椅,其实是他的学生玛丽•安沃斯(Mary Ainsworth)。

玛丽•安沃斯在1950年加入鲍比老师的实验室,但在1953年,因为丈夫被外派到乌干达工作,她嫁鸡随鸡的也只好放下伦敦的学术研究,远赴东非乌干达的坎帕拉城。

闲着也是闲着,个性积极的安沃斯,决定就地取材,跟身边的乌干达妈妈们博个感情,观察一下他们的育儿方法。

她每两周就会去拜访同一个家庭,每次相处两个小时,长达九个月的时间,一共搜集了二十六个家庭的母婴相处模式。

经过她的归纳整理,安沃斯提出了母婴关系中,重要的三种依附型态:安全依附型、焦虑依附型、与逃避依附型(注1)。

三种依附关系,你家孩子属于哪一型?

为了证实这三种依附型态的存在,安沃斯在回到美国之后,设计了著名的“陌生情境实验(strange situation)”,来重现这三种依附型态的婴儿气质。

这些被观察的婴儿都是在一岁左右,安沃斯请妈妈暂时消失不见,由陌生人照顾几分钟,然后妈妈再度出现,此时由婴儿的反应来判断,这些婴儿属于哪一种依附型态:

1. 安全依附型:当妈妈离开时,婴儿呈现可接受的哭泣;但在妈妈回来之后,婴儿快速的从妈妈的拥抱中得到安抚,然后继续探索环境。

2. 焦虑依附型:当妈妈离开时,婴儿有强烈的分离焦虑;妈妈回来之后,婴儿虽然想要拥抱,却是对妈妈拳打脚踢,甚至咬人。

3. 逃避依附型:当妈妈离开时,婴儿会四处张望寻找妈妈;但是等妈妈回来后,婴儿却对妈妈的拥抱没什么反应,甚至还会逃避。

安沃斯的研究除了定出婴儿的三种依附型态,也狠狠的赏了行为主义派的心理学者一个巴掌。

她发现出生前三个月较常被拥抱的婴儿,反而在一岁时较不黏人,更容易建立母婴的安全型依附关系。

另外,享受于亲喂母奶的妈妈,也比较容易带出安全依附型的婴儿(请注意,重点在“享受”,而不是母奶)。

安全依附的婴儿所拥有最大的关键,就是妈妈对婴儿需求的敏感度;只要妈妈在前三个月愿意多认识婴儿,多猜猜他们在想什么,尽力的去满足宝宝,那么在一岁的时候,婴儿就比较少哭闹,比较多表情,比较多手势,也发出比较多声音。


(图片来源:Shutterstock)


俗话说三岁定终身,安沃斯的研究告诉我们,关键在出生后的三个月!

依附型态是否被从此定型,关键在于父母

为什么婴幼儿时期的依附关系,可以影响如此深远?其实这概念并不难理解。

当脆弱的初生婴儿发出某种需求讯号时,照顾者若愿意主动的响应,而且反复尝试理解,久而久之,大脑就会产生被爱与接纳的安全感。

当这种信念深入潜意识之后,将来就算与母亲短暂的分离,也不会让情绪波动太大,大脑仍然可以正常的运作。

但另外两种通称“不安全依附型”的婴儿,虽然也同样发出需求讯号,却因照顾者为了训练的目的而“刻意忽略或否决”,比如说这个也no不可以,那个也no不可以,进而让婴儿大脑无法得到满足的回馈。

久而久之,某些婴儿就会变成“恐怖情人”,对分离产生强烈的焦虑与不安全感,或者干脆放弃被响应的期待,你不理我就算了,我也懒得理你。

现在请大家仔细的想一想:人生中第一个亲密关系,不就是和父母之间所建立的亲情吗?如此关键的亲密关系经历,若因失败而走向焦虑依附型,或逃避依附型,将来长大之后,潜意识里会用什么心态,来面对同样是亲密关系中的男朋友、女朋友、丈夫、或是妻子呢?

注1: 当初使用的分类是安全依附、不安全依附、和尚未依附,日后才演变为目前常用的这三个名词。

★版权所有,转载请加注作者及出处,出处为亲子天下微信公众号(微信号:cn-parenting)

"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