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即将开学了:有多少家长靠着一口仙气活着

作者: 日期:2020/9/30 人气:0
"

今天和一个宝妈聊天,这个宝妈有个上了初中的儿子。每到暑假都跟打仗似的,围绕孩子学习和补习班天天闹得鸡飞狗跳。感觉自己被拴住了,而且完全HOLD不住这小子。一听到放假脑袋都疼。后来和家长群里的家长一吐槽发现,这几乎成了所有家长的“伤口”。还好开学的日子马上就要到了,多少家长就靠着一口仙气撑到开学这一天的。

一提到放假,家长都没有踏实的。只不过每个时代的家长担心的地方不一样。在我这个年龄,父母大多是双职工,他们最担心的是放假孩子一个人扔在家里没人管,摸摸那儿,动动这儿的,就怕碰着点,着了火啥的。

而如今呢?都是一个孩子,全家人围着转,安全已经不是头等问题了,而学习和自我成长攀升到了第一位。家长的忧虑不是孩子太笨,而是孩子们太精,以至于说什么都有反驳的话等着你,感觉叛逆期怎么来的这么早,感叹这一届家长最操心。

其实啊只要做了家长就没有省心的,养孩子不像养花,浇浇水松松土就行了。况且很多人养花都养不活呢更别说是孩子了。

但是这一届孩子又有很大的不同,他们营养充足,知识获取量暴增,家长与孩子的认知边界不是过去的覆盖型,而是有时间轴的迭代型。我们所熟知和习惯的知识,在很短的时间内就会被新的信息所替代,各种新鲜事物,新鲜名词,新鲜观念层出不穷。

孩子获取知识的途径越来越方便,而且对于他们来说什么都是新的,是没有被经验束缚的。我们恍然大悟的知识,可能在他们那里就是司空见惯的常识了。

对于我们这代家长来说,养育孩子时有一个理论特别值得了解,那就是“踩油门”理论。

踩油门理论是什么意思呢?开过车的人都知道,如果想让车走只是去挂前进档,猛踩油门就一定能够飞奔出去,速度入闪电吗?当然不是,还有一个重要的影响因素“排量”限制着车子的速度。放在孩子的教育上,踩油门代表的是家长使用的各种方法,报的各种补习班。而排量则是孩子自身的认知边界。

油门是猛踩到底了,差点都踩穿了,而孩子无动于衷,发动机动力太小,是因为他理解的内容还有限,虽然知道的是最新的知识,但也需要一个让汽油充分燃烧的过程。这个慢慢提速的过程,家长不需要太多的干扰,不要把自己的焦虑施加在孩子的情绪中。

把油门踩到底,这个是技法。告诉孩子学习的的方法。而排量则是心法,是认知边界和格局。当孩子没有明确学习目的的时候,再多的方法也是徒劳的。因为孩子不知道为何而学。可是一旦给孩子触动到了那个“点”。就像手枪发射子弹时的那个扳机点,瞬间能量就爆发了,让子弹产生了向前的动力。而这个点才是家长与孩子共同去寻找的,因为只有家长最了解孩子,同时孩子也最容易和家长产生微妙的触动。

我们经常思考怎么做,但是为什么做更重要。孩子要踩油门有力量,需要孩子们的自我认同那个远方,这个排量扩大,动力自然会足。接下来,踩油门的各种方法,才真正持续起作用。

我们不能说家长会成为影响孩子的唯一,但是会影响孩子找到那个触发点的速度。有同理心的家长,明白孩子潜在表达的家长,会和孩子一起把这个点找到。当然我们也要相信孩子的自我学习能力和适应能力,他们也许未来会通过别的某种机缘找到,但是那个时候是否精力够用,就不得而知了。

我发现我参加过一个家长群就有个与众不同的地方,我觉得特别好,他没有让我们在昵称中标明,是某某爸爸或者是某某妈妈。这是一个很值得回味的细节。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太多的家长成为父母以后,会不自然的把自己变成了孩子的控制者,其实这是一种反噬的过程。在你全心关注孩子的时候,往往最容易迷失自己。

比如前一段时间有个电视剧《少年派》里闫妮演的妙妙妈,她的本名其实叫做王胜男。但当有了孩子以后,她的重心就变了。甘愿以一切为了孩子而首要任务,如果不是吵架,几乎观众已经忘了她的本名了。现在的家长何尝不是呢?网络上亲子类的标签几乎都是某某妈,这个在潜意识中把自己变成了控制者和附属品。

大家做了爸爸妈妈以后,不仅是称谓上的变化,很多微信头像,都是孩子。说微信头像和昵称这个事,并不是在评判对错。而是想表达当我们的重心倾斜到用孩子来作为微信头像时,其实在很多方面,我们难免因为爱太深,自己也模糊了边界,忘了孩子和我们,都是独立的个体。

有人说有了孩子是人生的第二次成长,我觉得这句话有道理,人本身就会有两个阶段,孩子和家长。这个不需要任何考核和证书,只需要10个月的生理变化就可以了。但是心理呢?10个月足以让一个人身份进行突变吗?我觉得不能,都是一次做父母,毫无经验,有的只是做儿女时父母的样子,我们在潜移默化的模仿而已。10个月生理上的父母,一辈子心理上才成长为父母。

所以教育孩子在本质上又特别简单,就是成为我们自己。独立的,内在稳定的自己。这样的父母,定能培养出独立的,内在稳定的孩子。一个独立,稳定的人,即使不是孩子的父母,都对孩子们正向成长会起到非常大的影响作用。

我有时也会换位思考一下。假如我的爸爸妈妈,在她的微信名上写的是帽帽爸爸,帽帽妈妈,我会怎么想?

我会产生两种想法,第一种是:爸爸妈妈很爱我,他们用我的名字,我很有安全感和归属感。但随之而来的会有第二种想法:他们难道没有自己的生活吗?他们为我而活吗?我如果做得不好,顶着我的名字的具有标识度的父母会不会因我而丢脸呢?我内心是充满压力的。但是很多父母更相信孩子脑子里只有第一个想法。

付出爱的结果不是互相牵绊,而是可以独立的自由成长,这才是父母与孩子互相成全的过程。孩子可以接纳我们的普通,作为家长也要有一个接受孩子也有可能会是普通的事实。普通并不等于不幸福,我们生活在一个90%的人都是普通人的生存环境中,这本来就是常态,不普通才是变异的结果。接受普通,接受平凡,接受悲欢离合。

“正因为有些日子不顺人意,好日子才会闪闪发亮”。爱孩子就是和他们一起长大,度过每一个值得回忆的日子。

作者:李帽帽 PDCI性格天赋学院副院长。用性格思维发现生活中的美,让每个人都能找到自己的天赋

"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