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孩子的极端负面评价,会把他们逼成“叛逆者”或“讨好者”

作者: 日期:2020/9/30 人气:0
"

平等对待是人与人交流的基石,如果双方处于不对等的状况,是很难进行有效沟通的。虽然人们都理解这个道理,但在面对孩子时,就变得不一样了。许多人会以“家长与孩子之间本来就是不平等,无法进行平等交流”为由,拒绝与孩子进行平等对话。

家长与孩子之间确实存在着天然的不平等,身份上的区别是其一;知识水平的不同是其二;社会经验的差距是其三。另外,孩子与家长在责任感,以及家庭付出方面也处于不对等的位置。正因为这些因素的存在,让很多家长,即便非常认同平等待人,骨子里却很难与孩子平等相处。一旦无法与孩子平等相处,家长的心态就有些“异变”。特别在孩子犯错误的时候,家长很容易以“圣者”的姿态呵斥孩子,有时候,话语中免不了夹杂讽刺和羞辱。

前几天跟一位八岁孩子的母亲聊天,发现这种情形在她身上表现得很典型。每当孩子放错误的时候,这位母亲总是以非常严厉的口吻告诫孩子,可是孩子的忘性很大,同样的错误会犯两次、三次,甚至更多,于是她与孩子之间的争吵经常升级。

有一次,她很气愤地对孩子说“没有哪个孩子像你这么蠢,我真的对你失望透顶”,而后看都不看孩子一眼,径直走进自己的房间。孩子被她的行为激怒,跑回他的房间,把门摔上,两人一晚上就没有了交流。

“没有哪个孩子像你这么蠢,我真的对你失望透顶”,这是一句多么有杀伤力的话语,几乎是把孩子的一切都给否定掉了。我理解这位母亲当时的愤怒和无助,但无论如何对孩子进行全方位的否定都是不妥的。换位思考一下,难道自己小时候就没有犯过错误吗?难道小时候犯错误接受父母的一两次警告就能完全改正吗?

再闭上眼睛想想,如果小时候犯错误,也被父母这样否定,内心会是怎样的一种感受?是不是也跟自己的孩子一样摔门?还是会有更加过激的行为?家长站在孩子的角度去思考,能获得完全不同的体会。

孩子被家长评价为“蠢到极点”,心情会变得很差,他们得到的讯息是“愚蠢、无能、混蛋、没出息”,以及家长的不认同。他们中的大多数在这种情况下会用过激的行为作为回应。如果家长不改变策略,长期责罚、羞辱孩子,通常会形成两种结果:第一,孩子叛逆心态加剧,成为“叛逆者”,家庭成员关系恶化;第二,孩子“猛然醒悟”,以牺牲自尊为代价去讨好大人,变成“讨好者”。

第一种情况大家都比较好理解,父母长期传达负面信息,并对孩子进行各种否定,引起孩子极大地反感,进而造成言语和行动的叛逆。尤其是在孩子成长的某个时期,强烈的自尊感加上强烈的自我表现欲,本身就具有一定的叛逆倾向,此时家长再不断用言语去刺激,必然会加剧孩子的叛逆情绪,最终孩子成为一名真正的“叛逆者”。父母与子女之间的隔阂会越来越深,甚至会有悲剧发生。

第二种情况则是孩子为了不再被父母责骂,不断提升自己的“隐藏”技能,将父母不喜欢的言行隐藏起来,不惜一切代价地去讨好大人。有些孩子为了不让自己的错误被家长发现,想尽办法隐藏错误,避免被抓到。于是,父母看到的、听到的“假象”越来越多,被逼成“讨好者”的孩子,渐渐地与谎言为伍。谎话说多了,不仅欺骗了家长,连孩子自己都信了。

对孩子的极端负面评价,正在把他们逼成“叛逆者”或“讨好者”!其实父母在对孩子犯错行为进行负面评价时,常常带着好意。他们试图以此激励孩子做得更好。他们认为,让孩子遭受责难、羞辱和痛苦,既是对犯错的一种惩罚,也是锻炼他们受挫能力的一种方式;他们担心,倘若孩子犯错,不进行一些必要的责罚,孩子就不会感到害怕,教育过程会失去“震慑力”,家长的威严也会丧失;他们觉得,如果不让孩子遭受责难,就是在骄纵孩子,而严厉点总比骄纵好。

带着这些想法的家长,正在给孩子做着鲁莽的榜样,当他们克制不住情绪地对孩子大喊大骂时,也就是在告诉孩子:如果你情绪不好,就大喊大骂,就讽刺别人、否定别人。很多家长诉苦说孩子很喜欢发脾气、顶嘴,请想一想,自己是不是也那样?自己是不是给孩子做了一个不好榜样?

纠正孩子错误的正确做法是“与孩子共同承担犯错的责任,一起解决问题”。而实行该做法的前提是家长必须具备平等意识。

家长与孩子之间的平等不是知识和经验上的对等,也不是对家庭付出上的对等,而是以相互尊重为基础的人格上的对等。有了这个意识,面对孩子的错误行为,第一反应不会是生气、愤怒,而是把孩子当成一个会犯错误的正常人看待,甚至会认为这对孩子来说,是一个非常好的学习和提升的机会。

家长应该坦诚地与孩子交流,勇于承担部分责任,适当的时候,可以先跟孩子道个歉。比如孩子不小心把桌子上的杯子打碎,家长可以说“你犯了错误,但我也有责任,我不应该把杯子放在很靠近桌子边缘的位置上,对不起。”本来小家伙很紧张,听到父母的道歉会有些诧异,然后觉得有些不好意思。这时家长会惊奇地发现,孩子也开始承认自己的错误。双方达成共识,问题解决起来就容易多了。

需要强调的是,家长的揽责和道歉只是开始,后面还要进行科学地引导,要让孩子在没有怨恨的环境中体会到自身的不足,产生改进的动力。

共同承担责任,共同解决问题,也能确保孩子感受到父母的爱。父母的爱是孩子健康成长过程中不可缺少的因素,也是家长走进孩子内心的关键因素。一旦双方成为了“共同体”,孩子就会对父母进行爱的反馈。当他们不小心犯了错误,会考虑到不该给父母带来负面情绪,于是会主动承认错误,并做出改进承诺。

孩子是鲜活的个体,不是死板的机械,与之交流要“动之以情晓之以理”,不能粗暴野蛮。只有用心慢慢融化,才能看到绽放的美丽的花朵。

"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