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经常会去啃手指,啃的手上出血

作者: 日期:2020/9/30 人气:2
"

现在很多的小孩都有啃手指头的问题,孩子把手指头啃的光溜溜的,不需要妈妈去剪手指甲,甚至啃的手上都出血了。一个孩子五岁了,读幼儿园中班,,马上要大班了,孩子每天在家里无意识的情况下,他就会去啃手指,啃的手上都出血了,妈妈非常心疼也不知道怎样处理最好。

我们都知道人从出生之后第一个行为是吸妈妈的奶,是一个吮吸的过程。那么吮吸的过程对刚刚降临到世界的孩子来说,这个动作会给他很大的安全感,缓解焦虑,一般情况下两到三岁吮吸,啃,玩手指的动作就会慢慢的自然消失。

美国跟中国一样,调查下6到12岁的孩子的群体,会有12%的孩子有啃手指现象,在中国这个比例会高一点。孩子已经开始和外界建立了其他方式的联系,就不需要用这个方式来感觉自己的不安全感了。

这种行为跟孩子内在的焦虑有关系,孩子有焦虑,往往父母的身上是有焦虑的。有些孩子对自己的要求挺高的,他们的内心感受到了父母的一些焦虑,这些父母往往对孩子要求比较高,不断的控制孩子,他们希望孩子这样那样,有很多条件会提出来让孩子做。孩子因为很爱爸爸妈妈,他们非常希望自己的很多行为符合爸爸妈妈要求的,但是他们发现我做不到的时候,他们就开始有不安全感了,他们会觉得我做不到,爸爸妈妈会不爱我,我要努力去做到。

因为孩子的能力有限或者其他方面的一些原因,他确实做不到那个要求的时候,他开始焦虑了。好像刚刚来临这个世界上的时候,觉得这个世界很不安全,这样的感觉就出来了。当时这样的感觉出来的时候,孩子第一反应是找到那个最安全的姿势,就是他刚刚出生的时候,吸妈妈的奶一样,把手放到他的嘴巴里缓解一下我的焦虑。

很多成年人也会有这样的动作,只不过不在是啃手指,可能会去抖腿等等的行为,我们来到一个新环境,当我们觉得焦虑,紧张时,不再是啃手指,可能会不断的去摸头,抖抖脚等等,但是小孩子越来越焦虑,他会啃的越来越厉害了。这个时候表示他越来越感觉到我不能够达到那个要求,感觉非常缺乏安全感,觉到非常的焦虑。

爸爸妈妈要知道小孩子啃手指头,其实是他内心开始焦虑了,我们要觉察一下自己身上有没有焦虑是非常重要的。现在社会压力很大,爸爸对面赚钱养家的压力,妈妈要工作,要带孩子压力是蛮大的,我们面对自己的压力是很痛苦的,或者很不安宁,会觉得很不舒服。但是当我们把这个焦虑转借出去的时候,我们会让孩子快点,因为上次迟到了等等。我们把这个焦虑投射出去了以后会觉得舒服一点,这个时候孩子往往是在家庭中最敏感的,特别是六岁之前的孩子,不是因为我们嘴巴上讲什么,而是孩子更能感觉到我们内在的情绪。

孩子完全可以感受到家庭中爸爸妈妈的一些焦虑,我们用语言模式或者身体动作不断的流露给孩子,我们往往会说一些我们觉得对的话,但是孩子认为那是很焦虑的话。我们平时讲的最多的是上学迟到,爸爸妈妈体验到无数次上学迟到类似的事情,如工作没有完成,不符合领导的要求,我们体验到了失落感。我们把做不到产生的情绪投射给孩子,快点起床,快点吃早饭,上学要迟到了。

我们为什么催,因为知道迟到的后果是什么,但是对孩子来说,他不太明白迟到会是什么结果。其实孩子迟到并没有那么大的不好,严重性,我们让孩子快点,快点,快点起床,吃早饭快点去学校,这个过程孩子感觉到压力非常大,他必须放下四五岁孩子应该有个节奏感,跟上大人的节奏,这个时候孩子会开始焦虑。

孩子要慢慢的学习来符合社会的规则意识,但是孩子毕竟是孩子,一个孩子从出生到完全符合这个社会的节奏需要18年,18岁他才成年人了。在18岁之前,孩子一定有一个反复的,缓慢的过程,就像孩子的成长一样,社会也让孩子慢慢来,先从幼儿园,小学,初中,高中到了成年出去上大学,然后上班等等,经过一个缓慢的过程,孩子慢慢的社会意识感越来越强。

那么我们过早的要求孩子,他会有很大的压力,缺乏很大的安全感,他会把压力,不安全化为一些行为层面的东西。如啃手指头,咬铅笔,捏某些东西,喜欢拨掉课桌上的一些东西等等,这些动作跟他内心的压力大,父母的要求高有关系。

从孩子内心的反应过程来看,孩子的这些行为,爸爸妈妈要求过高使孩子压力大,我们要记住我们不是社会规范的控制者,我们是陪着孩子去适应社会规范的陪伴者。只要父母放下一些要求,提高孩子能力,孩子就感到我有能力做到这样的行为。这样孩子的焦虑就会被缓解。

社会规范在那里,老师要求在那里,你对孩子的要求在那里,但是要求不是通过我们让孩子达到,让孩子看到那个要求。如七点半要起床,八点半要上幼儿园,幼儿园肯定要一起吃饭,对人要有礼貌等等,这是一个共同的社会规范,当孩子在适应这个社会规范的时候,他的内心会有很大的害怕,恐惧,甚至有压力的感觉。

我们要做的是怎么样促使孩子去面对这些社会规范,陪伴他去适应社会规范,教孩子一些实际的方法,教他可以怎么做。如上学要迟到的话,有好多的办法可以让你不迟到,我们可以教你,我们来定闹铃,爸爸也可以做个大公鸡来叫你起床,妈妈来给你挠痒痒等等,你喜欢什么样的方法可以让你明天不迟到呢。这时候孩子觉得自己被支持的,爸妈妈来帮我面对社会规范,解决老师的要求,孩子的感觉是不一样的。而不是说孩子每天要七点半起床,要不然老师会被老师骂的,这样的话孩子会感受双重压力,不太舒服。

我们要知道孩子心里问题是父母人格障碍的投射,想一想自己再去看孩子的行为,能更好的去了解的孩子行为背后的内心,我们会更容易找到着力点,再去满足孩子内心的真正的需求,孩子行为就不需要了,没有意义了,孩子就慢慢的往健康向上的方向去发展。

爸爸妈妈去用心的观察孩子的行为,孩子内心真正的需求,不要给孩子压力,给孩子无限允许,用温柔的心态去面对孩子的每一天。

"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