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在孩子的教育过程中到底充当着什么样的角色?学习的好坏是否决定一个人的品性?到底什么样的成长方式才是最适合孩子的?关于孩子的教育问题一直是困扰广大父母的难题,今天小编向大家介绍一部电影,或许可以给已经做父母的您一些启示。
故事发生在未来,如果一个女人想要成为一名妈妈,已经不再需要男人,是靠政府发放孩子胚胎。而母亲的任务就是教育孩子,使孩子学习成绩优越。如果孩子学习好,母亲和孩子就可以住进政府发放的大房子里,享受舒适的生活条件,母亲还可以拥有徽章,被称为"金牌妈妈",彰显自己的教育成果,但是如果孩子学习不好的话,母亲和孩子只能住进贫民窟内,过吃了上顿没下顿的生活。杨娟就是一位"金牌妈妈",她曾将自己的孩子若杰培养成全班第一。但她现在的孩子若娃却不是块学习的材料,若娃资质平平,杨娟想尽了方法也没能提高若娃的成绩。为了不让自己去住贫民窟,杨娟让若娃装多动症以骗过老师和政府。因为患有多动症的孩子会被认定为残次品进行销毁,母亲也将重新拥有一个孩子。
若娃在此时碰到了一位母亲何玲娜,她将若娃带到了一个地方,在这个地方没有成绩的束缚,没有豪宅和贫民窟的对比,只有一群开心自由快乐玩耍的孩子们。原来何玲娜的儿子小何希望可以打破眼前政府的制度,让孩子的天赋自由发展,这遭到了政府的极力打压,小何被判处死刑。何玲娜则继承了儿子的遗愿,希望儿子的愿望成真。何玲娜告诉若娃,杨娟让他装多动症是为了让她成为残次品被销毁,这样她就不用住进贫民窟,而若娃的哥哥若杰,就是因为喜欢组装东西的爱好被母亲发现,之后母亲雇佣卡车司机撞死了若杰并伪装成自杀。若娃不相信这一切,她跑回家问杨娟,此时的杨娟已经决定放弃若娃。没过多久,若娃因为一氧化碳中毒倒在了浴室里。而在询问病情时,杨娟有意无意的向政府透露若娃有多动症的倾向。最后,若娃被拉去销毁了,而杨娟则站在讲台上对大家传授自己的教育经验,必须给孩子投入全心全意的爱。
杨娟最爱的是她自己,正如她口中所说的,自己幸福才能给孩子幸福,不过这只是她用来掩饰自私的托词罢了。若娃跑回去问若杰是怎么死的时问杨娟,妈妈,你爱我吗?杨娟则反问她,你爱我吗?若娃回答说爱,我爱你,妈妈。杨娟则说这就够了。你爱我这就够了,为了自己富贵,亲手杀死了自己的孩子,这样的母亲还被作为楷模,这样的设计跟影片中设定的政府制度有关。
孩子由政府统一发放,没有任何母亲的基因,但孩子是由母亲怀胎十月生下来的,又经历了十几年的陪伴,即使没有血缘关系,也该孕育出了真挚的亲情,有这份难以割舍的感情,怎么下得了如此毒手?看来问题的根源不在这儿,归根结底还是影片中制度的错。影片中的这种制度给每个母亲都洗了脑,让他们认为成绩不好的孩子毫无价值,活在世上浪费空气,就该被毫不留情的抹杀掉。
什么样的制度造就了什么样的人,现今的教育制度虽然没有这么夸张,并做出了改进,但成绩依旧是最能直接评判孩子优秀与否的标准。即使孩子在其他方面再有天赋,也不会有家长敢冒天下之大不为说,我的孩子不是块学习的料,但没关系,我只要培养他的天赋就好了。如果在遥远的未来,我们继续沿用如今的教育制度,认为这种做法才是对的,或许最后培养出来的只能是一堆只会学习,死读书,读死书的机器人。这种充满压抑,了无生趣的未来,小编死也不想去触碰。虽然这部影片在剧情上有拖沓,节奏过慢等问题,但仍不失为一部良心制作。它深刻的社会意义,会令每个年龄段的观众看后都陷入深深的思考。
影片名叫《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必须过动》,有兴趣的朋友可以去看看,迷失在孩子教育问题上的家长们也可以看看,思考一下你希望孩子成为什么样的人,和你的孩子进行沟通,了解他想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不要一味的逼迫孩子做他不喜欢做的事,要与孩子多沟通,多交流了解他内心的真实想法,以平和的态度告诉孩子什么是应该做的,什么是不应该做的。让孩子从内心明白,家长是对她好的,家长是爱他的。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