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父母都希望孩子能够更独立些,甚至早早地就开始训练孩子独立,但遗憾的是,我们通常错误地理解了独立,认为它是一种时间或空间上的脱离,却不想反而在孩子内心留下了恐惧或不被关爱的阴影。
从心理发展的角度来看,独立更多是人格成熟后由内向外散发的一种状态,不能人为塑造,且独立与安全依恋是一体两面,通常,幼时个体的安全依恋建立得越好,长大后他的人格独立,两者成正比。
下面这篇文章,是一位粉丝妈妈的投稿,这里面有她的育儿感悟和观察,深深地打动了我,希望你也能够有所收获。当然,我们也欢迎更多的朋友发来你的育儿心得,与大家共享,一起成长。
一味要求孩子独立,不过是父母冷漠的借口儿子小树14个月时,我带他到游乐园玩。小树刚刚学会走路不久,还有点跌跌撞撞,时不时会摔倒,且游乐场里飞奔的大孩子众多,我担心他被碰到,便跟在他身后跑来跑去。
忽然,听见“咚”的一声,我寻声望去,是一个比小树稍大一些的小男孩,从海洋球池的边缘摔了下来。小男孩瘪了瘪嘴,没有哭,抬起头看了眼远远坐着的妈妈。妈妈的眼光并没有在他身上多做停留,更没有起身的意思,小男孩便转身又到其他的地方去玩。
之后的短短十几分钟里,小男孩因为年纪小,身体还不够灵活,摔了不下四五次,但是一次也没有哭,他的妈妈似乎很满意。
看着我围着儿子不停跑来跑去,小心翼翼的样子,她忍不住跟我分享起了育儿经:“小男孩就要早早独立,你不用那么跟着他,没事,摔破了过几天就好了。我们家孩子我从来都不管他,你看他都能自己爬上那个旋转台了。”
我笑了笑,觉得不知道该怎么回答她,正好小树跑开了,我又急忙跟了过去。
过了一会儿,我们出了游乐场,小树看见商场里的观光小火车,又开始两眼放光,拉着我要去坐,我便又陪他一起坐小火车。
刚刚的小男孩也想坐小火车,他的妈妈交了款,就让他一个人上了火车,自己在原地等着。
我有点惊讶,毕竟小男孩看上去只有一岁半的样子,把他一个人放在小火车上,真的可以吗?
火车缓缓地开动了,我牵着小树的手,陪着他兴奋地手舞足蹈,不停地发现商场里的新鲜玩意儿。
同时,我也注意到,另一个小火车厢里的那个小男孩有些茫然地一直看着我们,一开始吵着要坐小火车的兴奋一点一点黯淡下去,眼睛里带着一些失落。他静静地坐在车厢里,等着火车开回原点,像是完成了一场任务,默默地下车了。
缺乏爱的滋养,独立不过是冷漠的表象这件事一直在我脑海中徘徊不去,尤其是那个小男孩看向我们的眼神我一直忘不掉。一个如此年幼的孩子,看着其他的孩子被妈妈宠爱呵护,而自己却只能孤单一人。
这种失落,要比我们小时候看着别人拿着漂亮的糖果,而自己却没有要严重得多得多。小小的孩童,对爱的渴望是那么天然,那么强烈,以至于没有妈妈的陪伴,连游戏都失去了快乐的味道。
我不知道他心里会不会怀疑,妈妈是否不爱他,我也不知道当他面对妈妈的冷漠时,那些逐渐累积起来的失落甚至对索求妈妈关注的放弃,会在他心里种下怎样的种子。
以“不关注”、“不回应”、“不帮忙”、“不陪伴”的方式,要求一个孩子过早的“独立”,使孩子陷入孤立无援的境地,对于一个只有一岁半左右的幼儿来说,是那么的残酷。
没有得到过爱的孩子,如何懂得去爱?他内心的贫瘠,会成为一生都难以填补的缺口。
我相信,这位妈妈的做法,短时间内确实会收到貌似“独立”的成效。比如孩子摔倒了不会哭、可以独自一个人去完成一些事,而这些,与他同龄的孩子大部分都无法做到。
可孩子是父母的一面镜子,你如何对他,他便如何对你。你对他冷漠不近人情,就不要怪他在你伤心难过、困顿无助时无动于衷。
那些表象上的独立,其实也是危险隐藏的信号。当一个孩子习惯了自己的需求得不到满足,自己的困境没有退路,即使真正的危险来临,他很难会选择寻求帮助。他会首先自我怀疑与否定,然后独自去面对,此时对于父母而言,则往往是追悔莫及。
幼时得到的安全感越多,长大才会越独立那些看似独立的孩子,真的独立吗?
在电视节目中,经常会报道一些留守儿童5岁就可以自己做饭、洗衣,帮着父母照顾弟妹和年迈的爷爷奶奶。
对于这些,我们清楚地知道,这种独立背后无不透着心酸,且父母的长期缺位带给孩子的伤害是不可磨灭的。
内心缺爱的孩子,长大之后更容易被爱所捆绑和束缚,更容易落入有心人设计的温柔陷阱,或是对爱人产生强烈的控制欲望。
对于孩子而言,父母无私的爱与关注,是他认识世界、发现自我的最好渠道,更是孩子一生安全感的来源。
随着安全感所产生的,是积极乐观的性格和自信心,以及感知幸福的能力,所成就的是孩子探索世界的动力和方式。
小树15个月大时,我因为一些事情不得不让奶奶带他回老家照顾了近一个月,期间回去看望过他一次。但这一次的分离带给他的影响却是巨大的,尽管小树并没有以哭闹的方式表示抗议,而是平静地接受了这个事实。
在我接他回家的时候,小家伙似乎是有意和我生气,眼睛始终回避着我,不肯让我抱他。随着这种生疏感而来的,是原本活泼爱笑、顽皮机灵的他,变得不再那么爱笑,甚至在我看来,从前的聪明伶俐也有所退化。
这是我所没有想到的,更让我没有想到的是,至今已经时隔半年多,小树每天依然要抱着我的胳膊入睡,只要身边没有人,便会不安地醒来。尽管我一再努力,但他的分离焦虑始终存在。
让孩子离开父母,适应一个新的环境去生活,并没有实现让他心理上更加独立的效果,尽管他表现得不哭不闹,十分适应。但这一段经历带给他的影响需要我付出非常多的时间和精力才能够弥补。
我始终相信,独立所指的并不该是简单层次上的行为独立,不依赖父母、自己的事情自己完成、快速适应新环境等。
如果这些独立伴随的是消极的自我放弃,因为习惯了无所求援,所以只能随遇而安,那么宁可不要。因为,它所打压的是孩子真实想法的表达。
真正的独立,应该是思维方式上的独立,具有独立思考的能力和人格、统筹全局的魄力。
这种独立是建立在一定的年龄阅历之上,在父母给予了孩子充足的、平等的爱之后,伴随着孩子的成长规律,一步一步让孩子拥有自己选择的能力,并逐渐得体退出才能够收获的硕果。
每个孩子都拥有独立生长的意愿其实,对孩子而言,逐渐脱离父母的怀抱,走向独立是一种再正常不过的事。就像每一种植物都会随着时间生发繁茂一样,是我们无法阻挡的自然规律。
当孩子学会了爬行,他便第一次开始脱离了父母的怀抱;
他学会了走路,总是要自己去探索更多新鲜的地方;
他渐渐对自己吃饭产生浓厚的兴趣;
他开始拒绝你的帮助,一定要自己操控一辆玩具小汽车……
这些都是孩子不断走向独立的讯号。不阻碍他的独立,也不过早地强迫他去独立,追随孩子成长的脚步,即是对孩子最好的呵护。
时光如白驹过隙,小小的孩童便终将长成翩翩少年,他一步一步挣开父母的手,去走向属于自己的世界。而在他童年里得到的爱越多,他的内心将愈加丰盈,他的个性也愈趋向于稳定。无论境遇如何,他将从童年里美好的经历中获取能量和动力。
独立与童心从来都不是对立面,它是可以并存在于一个人身上的两个闪光的品质。我多么希望我的孩子,能够在长大成年之后,不仅拥有独立面对世界的能力,更拥有一颗能够始终发现世间美好的赤子之心。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