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成功被误解了太久,我们想从自然教育找找真相

作者: 日期:2020/9/30 人气:0
"

【本篇接上一篇《(一)成功被误解了太久,我们想从自然教育找找真相》】


从唤起兴趣开始,养成成长的重要品质和习惯

“凤凰木”系列课程分豆子、豆芽、豆苗、小树四个阶段。豆子班唤起兴趣,豆芽班培养勇气和态度,豆苗班促成主动传播,产生行动......每个阶段有不同的成长诉求,目标是协助孩子有办法将想知道的,从不知道变了解,到表达、传递,分享给更多人,成长为小小引导员。

观鸟前先来内部分享各自对鸟的了解

比如豆芽班勇气部分,导师通常会通过做示范来让孩子明白。豆芽班的户外实践课上,导师会让孩子去做户外观鸟指导。导师会先示范怎么跟公众介绍鸟,怎么引导公众观鸟,孩子从旁观摩协助。观摩结束后,导师会带领孩子总结、分享感受,以及自己指导要做什么准备。之后会再安排一次,由孩子主导导师支持。

自己动手,学习如何使用单筒望远镜

笑鸥觉得,有时候孩子不是没有勇气做,而是不知道怎么做。为他示范并提供支持,让他了解方法,知道自己是安全的、有后盾的,他就敢于放心去尝试。尝试的结果不重要,重要的是让孩子形成对成功失败的正确态度:成功不是某个完美的结果,只要比从前做得好一点,努力发掘自己的潜力,帮助别人,就是成功的状态;如果没有比之前进步,那,先去接受和承担,再往前走。

亲自上阵进行观鸟指导

豆苗班关于中华鲎的部分,导师曾带领孩子们去厦门有名的海鲜市场,逛完后分享见到的特别之物时,就有孩子说看到了中华鲎,然后开始讨论说是保护动物;导师顺势引导问是否能够贩卖,孩子们觉得不可以;那此种情况可以做什么,孩子们想打电话报警;于是问家长借手机,拨打114查询报警电话,收到了待会儿来市场查收的回复......当再次回到海鲜街时,孩子们开始很敏锐地观察街上人群的变化,悄声议论“那XXX是来查收中华鲎的吗”;再后来他们讨论到为什么会有中华鲎买卖的现象,觉得可能是了解中华鲎的人太少了,于是决定录一个宣传视频,以讲故事的形式把中华鲎的知识分享给更多人;两三个幼儿园的小孩与两三个二三年级的小孩,真的就一起录制了一个六分钟的小视频......整个过程,孩子自己发现、思考、决定、行动,导师只负责保护孩子的安全,提问,和提供如场地等背后的支持。

这里有中华鲎诶

打电话时凝重的表情

......

由于笑鸥认为成长不是孩子一个人的事情,所以“凤凰木”系列课程有配《真正的成功》、《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信任的速度》等一些管理类书籍给家长参阅。

为期两年的课程中,孩子就在导师与家庭的协力中,在一次次的亲身体验、自发行动和彼此协作中,逐渐养成成长的重要品质和习惯。

穿梭城市记忆,与脚下土地的前世今生相遇

“四分之三的厦门”系列课程,是受《四分之三的香港》一书启发研发而来。在该系列课程中,笑鸥希望带公众关注了解自己生活的这片土地,与之建立起情感的联结。

“城市的发展,脚下这片土地的变化,其实也是人对自然认知、人与自然相处态度的变化过程。但很多长居厦门的人,通常也过着两/三点一线的生活,对自以为熟悉的地方,更多时候是走过路过却也无知无觉错过的状态。‘四分之三’是想传达给公众,他们熟悉的很可能只是厦门极小的一部分,在那之外,还有一个巨大的他们或许从未留意到的部分。”

藏在角落里的历史往事

笑鸥通过实地/线上搜集厦门的各类资讯、知识,也拜访一些人和机构去了解一些事情,再根据不同诉求将具有特色的元素串联设计,形成不同的主题线路,带领公众去体验。

比如筼筜港到筼筜湖的变迁。如今的厦门形如大饼,而它以前,曾是一只鸟的样子。原因之一,就是从前的筼筜港,很大一部分被填成了陆地,变成了后来的筼筜湖。

筼筜湖调查

起初,导师会引导孩子透过地名,找到从前筼筜港的位置。孩子们找到“海岸街”,这里曾是海岸与筼筜港的边界,如今已处于城市比较中间的位置了;接下来会走一段路,皆由填海而来,“到底填了多少”是所有孩子好奇的秘密,落下的每一步都是暗暗丈量的尺;一公里后,到达筼筜湖边;导师再与孩子一起,在地图上画出才刚走过的路线,填海而造的陆地面积,不再是一个从别人口中听来的无感数字,而是深入各自内心的真实体验;亦有孩子开始寻找,是否有谁的家在填海而起的陆地里面,那片土地,就不再是一个寻常地名,而足够牵动情感。

找一找哪些地方是被填的

结束了吗?不。导师的分享铺开另一个疑问:填海的土从何而来?继续探寻发现,如今不少人生活的文灶,从前是山,被移走的整座山,就用来填了海。那么,又为什么要填海呢?为了种粮食。然而,填起后发现,被咸咸海水浸透的土地,种不出粮食。怎么办?或许能试试排生活污水去冲淡。从前筼筜港里的水由于能与海水交换,水质非常好;填海排污后污水汇聚而成臭水沟,周边根本无法生活。亲身经历的家长开始分享十几年前这边的楼盘没人买,旧日的新闻里也记录这周边办公、生活之人不堪其扰的往事。漫长的治理之路由此开始,艰难周折才复今日清净面貌。

勘察筼筜湖的水质情况

......

步步观察和深入探寻的过程中,填海引发的自然环境的变化、城市发展的变迁,穿越逝去的时代点点铺展,孩子于是知道,自己生活的这座城市现今模样,只是过去几十年此地人与自然相处的印记,未来,它还可能变化。人与自然的关系,一起追溯历史的过程中人与人情感的连接、记忆的传承,虽不一定能清楚宣于口,但于心必有触动。

深知才能深情。乡土情怀,或许由此深植。

自然教育,先“道”后“术”

当然,不同系列的课程其目标在设计上有区分,比如“重逢自然”系列,侧重唤起感官的体验,建立孩子和自然的情感连接;“凤凰木”系列,侧重孩子品质的培养,或者习惯的培养,就更强调人与人的互动......相应的,课程内容也就各自不同。

导师们也要提升·参加游戏力工作坊

在践行自然教育的过程中,不少人会不自觉强调自然的部分,指向保护意识和行动的生成,而指向个体生命成长的教育这一中心则在不经意间被弱化。于笑鸥,自然教育一直是“自然”+“教育”,两者皆是它的中心。“我们很关注人最终成长的目的,然后反过来思考我们要给到孩子什么样的培养。”

小米认为,一个好的自然教育导师,需要做到尊重、包容和谦卑。“不少人想去消费自然,或者只把自然作为一种资源来用,但我会觉得它承载我们,我们与之共生,所以在它面前,我们尊重、谦卑,并接纳它各种不同状态。对人、事,也是如此。这也会让我们自己更有觉察力。

导师参加大树工作坊,修炼觉察力、与自然连接的能力......

于自然教育导师而言,道、术都很重要。笑鸥认同《松林少年的追寻》所说:“自然会教会你所有你想要的东西。”这些,很多是更根本的“道”的东西,人类所要追寻的,可能也就是这个根本的东西。所以,笑鸥团队自己,更愿意把“道”先修好,对孩子的培养,亦是如此。

笑鸥一角

*注:本文图片,由笑鸥自然文化馆提供。

////////////////////////////////////////////////////

春草、小米 | 作者

原创文章,《成功被误解太久,我们从自然教育找找真相》刊登于(自然教育论坛)

版权所有,勿转载。

欢迎分享了解,一起畅聊哦。

感恩关注

"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