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为原创首发,欢迎转发、评论
字数约4000字,阅读时长7分钟
“你哭着对我说,童话里都是骗人的。”
我的女儿手指上模着烫伤药,带着哭腔跟着唱着。
光良的这首《童话》形容此时最为贴切了,我们一家人唱起了这首歌。
在女儿四岁的那个“十一国庆”假期,我们一家人外出旅游住酒店,小家伙注意到了茶几上烟灰缸里的一盒火柴,只听见“咻”一声,接着她大叫的哭了起来。我们赶紧抓起她的小手用凉水冲,问道:你为什么要动火柴呀?女儿哭着说:卖火柴的小女孩!
原来她看见火柴就想起了《卖火柴的小女孩》的童话故事,于是学故事中的小女孩点燃火柴,看看是不是会出现“烧鹅”和“圣诞树”。
孩子天的想法天真可爱,但却伤害到了自己,这不得不说和童话故事里的情节脱不了干系。无独有偶,这类事情也发生在了另一个小朋友身上。
6岁女孩患公主病,整天找人索吻6岁小女孩小桃子非常喜欢听公主故事,于是每天睡前都要求妈妈讲一遍《白雪公主》。白雪公主吃了毒苹果后睡着了,被王子亲吻后,过上了幸福的生活。小桃子每每听到这里就要求爸爸妈妈亲她一口,因为这样她就可以从此过上幸福的生活了,她的爸爸妈妈也觉得这是一个可爱的要求,每每都满足小桃子。
但是事情的发展超出了他们的预期,小桃子不光向爸爸妈妈索吻,爷爷奶奶、叔叔阿姨和小伙伴们,她见到每一个人都被要求必须亲吻小桃子。小女孩到处找人索吻,这可真算不上什么好事!
喜爱童话故事的孩子,似乎是“中毒”不浅!于是,家长们分离出两派,一派认为童话故事美好、梦幻,应该听童话故事长大。另一派则认为童话故事都是骗人的,不应该再讲童话故事,早日让孩子看清现实,生活在真实的世界中比较好。
01 反对派很多家长朋友们都吐槽童话故事里的情节,太脱离现实!
国外著名的童话故事有《一千零一夜》《安徒生童话》,中国国内有《郑渊洁童话系列》《儿童民间故事》。从内容本身的共性上都会分出“正义”和“邪恶”两个极端,好人都是正直善良的、勇敢无私的,坏人都是阴险歹毒的、胆小自利的,而最终的结果一般都是奥特曼打跑了小怪兽的圆满结局。
优点是孩子能学习到什么是优良品质,什么是错误行为;而缺点是会给他们一些刻板的印象,好人只做好事,坏人只能做坏事,好人始终能打败坏人。这种过于绝对的价值观远离了现实生活,越深信童话故事,回到现实中遇见的挫败感越强。
童话故事里的情节怪诞、暴力、惊悚,给孩子留下心理阴影安徒生童话《小红帽》相信每位家长小时候都听过,大灰狼吃掉了外婆,也吃掉了可爱的小红帽。国内民间的童话故事《狼外婆》和《小红帽》内容非常相似,但内容更加恐怖、惊悚。
大灰狼假扮外婆骗过姐弟俩开门,在深夜姐姐听见声响,问:外婆你在吃啥呀,咯嘣咯嘣的响。大灰狼说:我在吃花生。姐姐道:我也想吃。大灰狼只好递给姐姐一些,姐姐接在手里感到不是花生,而是手指头,再一摸床上,弟弟不见了。这下姐姐明白了,外婆是大灰狼假扮的,弟弟已经被吃掉了,接着会吃自己。
这些故事内容真是吓坏了听故事的小朋友,许多家长表示“吃手指,咯嘣咯嘣”这个心理阴影一直留到长大现在。
像《白雪公主》《灰姑娘》里的情节设定,继母都是恶毒刻薄的,总是千方百计使出卑劣的手段要害继女,这些错误的引导都会在孩子心里留下痕迹。比如发生父母离异,孩子对继母的排斥情绪一定是非常强烈的。这很难说没有受到童话故事的影响。
看清真实的世界,不要抱有太多不切实际的幻想童话中常见的故事逻辑是这样的,柔弱、善良的公主总是受到欺负和折磨,但最终都会有王子出来相救;心底美好的人会得到魔法的帮助,拥有用不完的金钱,过上幸福的日子;一个弱小的人足够聪明就能轻松干掉一批强盗,得到金钱或者救出公主。
反对派的家长认为,这些故事听多了,让孩子产生很多不切实际的幻想,男孩认为自己是王子,女孩认为自己是公主,自命不凡又不自量力。还是让他们早一点接触真实的世界,看清真实的世界比较好。
他们给出了站得住脚的3点理由:
1、避免长大后产生认知矛盾,对社会许多现象不理解,从而失去探索社会的勇气。
2、沉浸在好人一定得好报,王子和公主的生活一定是幸福的幻想中,不利于他们认识真实的世界。将来在教他们如何应对复杂世界时,旧知识先入为主,难以接受新知识。
3、我们低估了孩子的学习能力和适应能力,让他们直接接触和认识社会更有利于他们的成长。
02支持派
这一部分家长认为,给孩子讲童话故事就像太阳东升西落一样自然。每当孩子睡前缠着妈妈想听一个故事,妈妈们会很自然的想起自己小时候听过的童话故事,像三只小猪、小红帽、白雪公主,几乎是不需要拿书就可以讲出来的。
虽然里面的一些情景在现在看来有些怪诞,但那是大人的想法,在孩子眼中他可不知道童话里都是骗人的,他们接收到的是故事中的真善美,对美好生活的憧憬。
童话故事中的真善美为孩子打上了生命的底色一位支持派里的教师说出自己的看法,她观察到在班级里性情温和,比较宽容的人,他们在童年里童话故事读的是很多的。童话里讲的是真善美的故事,也有假恶丑,但是“巫婆是一定定会受到惩罚”,这在他们心里打上了生命的底色。
他们知道了什么是善的,什么是恶的,这非常的关键。虽然他们在幼小的心理对待善与恶还是非此即彼的,但是以后的生活中,他们会用心中的善恶来调整自己的认知。
这让我想起,我的女儿走在路上是不踩小虫子的,因为她说:她的妈妈在家等着它,如果看不到她,妈妈会很伤心的。孩子有一颗童心,一颗同理心,一颗善良的心,他们把天地万物都当做生灵去对待。如果这个时候我们冷冷地告诉她:孩子,虫子是没有妈妈的。那无疑打击了孩子的心灵,破坏了孩子的想象力。
童话故事可以帮助孩子建立善良的世界观,赋予改变的勇气。一个物理学的学生有机会去采访爱因斯坦,机会难得,他决定要问一个最重要的科学问题:您认为这个世界上最有价值的科学问题是什么?爱因斯坦经过半个小时的思考后给出了答案:假如这个世界有什么是最重要的科学问题,那就是这个世界到底是善良的还是邪恶的。
这个学生很不解,问爱因斯坦:先生,这难道不是一个宗教的问题吗?爱因斯坦回答说:不是,如果一个科学家相信这个世界是邪恶的,那你将终其一生去发明墙壁,制造武器,把人们隔的越来越远。如果他相信这个世界上市善良的,那么他将终其一生去创造链接,创造沟通,创造那些把人们联系得越来越紧密的东西。
所以,给不给孩子讲童话故事,要不要给孩子呈现真实的社会,取决于你想传递给孩子对于这个世界的认知是什么?在孩子还不能很好全面的理解这个世界的运行规律前,童话故事是可以帮他建立善良的世界观。
一个流传于网络的故事是这样的:一个黑人出租车司机栽了一对白人母子,孩子问妈妈:“为什么司机伯伯的皮肤和我们不一样?”母亲微笑着回答说:“上帝为了让世界缤纷,创造了不同颜色的人。”到了目的地,黑人司机坚决不收钱。他说:“小时候,我也曾问过母亲同样的问题,但是母亲说我们是黑人,注定低人一等。如果她换成你的回答,今天我可能是另外一个我……”
美好的童话是构筑我们梦想的基石。如果一味的把真实的世界灌输给孩子,那么现实残酷的一面就是枷锁,遏制了改变这个世界的力量。
讲童话故事,是尊重孩子心理发展的过程。当代国际著名瑞士儿童心理学家皮亚杰(1896-1980),他在多年研究儿童道德认识发展问题的基础上,把儿童的道德观念发展氛围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为“自我中心阶段”或前道德阶段(2-5岁),该阶段儿童缺乏按规则、规范行为的自觉性,在亲子关系、同伴关系、价值判断等方面均表现出自我中心倾向;
第二阶段为“权威阶段”或他律道德阶段(6-7、8岁),该阶段儿童表现出对外在权威绝对尊重和顺从,把权威确定的规则看作是绝对的、不可更改的,在评价自己和他人的行为时完全以权威的态度为依据;
第三阶段为“可逆性阶段”或初步自律道德阶段(8-10岁),该阶段儿童的思维具有了守恒性和可逆性,他们已经不把规则看成是一成不变的东西,逐渐从他律转入自律;
第四阶段为“公正阶段”或自律道德阶段(10-12岁),该阶段的儿童继可逆性之后,公正观念或正义感得到发展,儿童的道德观念倾向于主持公正、平等。
在儿童前道德阶段,他们是不存是非观念,也更不存在所谓的道德层面的观念,他们需要知道的是一个简单明了的规则。所以家长在教孩子不能说谎时,会用《匹诺曹》来教育孩子,“说谎会长鼻子”,这是一种惩罚,孩子就会知道说谎这个行为是不对的。
随着年龄的增长与道德水平认知的发展,孩子就会慢慢理解惩罚说谎这个行为的背后,其实是更看重诚实诚信的人格品质。再发展就有辩证思维,得到“善意谎言”这个结果。
如果我们跳过这些心理发展阶段,直接告诉儿童:现实世界当中说谎有时候是不会受到惩罚,甚至说谎可以是一种善意的行为。那么小孩子就很难形成最开始关于行为的一个是非观,也就更难形成后来关于诚实诚信的理解,道德水平就会难以发展起来。
关于到底该给讲童话,还是让孩子生活在现实中?两派家长都有各自充足的理由。
我认为,对于儿童而言,应该讲童话故事,不着急给他讲述真实的世界。尽管我自己的孩子发生了模仿童话故事的情节,而造成了身体伤害,但这并不能抹掉童话故事给孩子带来种种好处,比如在儿童时期非常重要的好奇心、创造力和想象力。这是作为一个孩子最宝贵的财富,也是我们家长最应该守护的。
孩子们敢于想象一个理想的世界,敢于去做一些我们看起来不可能的事情,这种不怕犯错的精神,是非常宝贵的。想象力就是创造力的源泉。创造力可以说是当今社会最稀缺的一种能力。而这些童话故事是可以带给孩子们的。我们成年人在成长教育过程中,在社会中浪淘沙,最先丢掉的就是想象力。我希望孩子能够尽可能长时间地保有这种能力,这不是一种愿景,而是我们能做到的。
其次,问一句,什么是真实的世界?没有绝对的答案。
人类的发展是从认知革命开始的,随着认知能力的提升,人类一一打破了禁锢,从陆地到海洋,从地球到太空。谁又能准确的回答什么是真实的世界?
若说到我们生活在这个世界中的运行规律,那么规律不就是从实践当中学习总结出来的吗?我们不能直接把这一切答案告诉孩子,而要让他们在成长过程当中,在错误当中去学习去了解。我们需要做的是让孩子拥有开放的心态,足够的勇气去应对和探索这个真实的世界。
我是二胎美妈,一名育儿自媒体达人、亲子关系咨询师、儿童心理学研究者。秉承科学亲喂亲养,专注孕产、育儿、亲子关系等知识分享。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