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淀家长和顺义妈妈的教育焦虑,是一场又一场输不起的育儿之战

作者: 日期:2020/9/30 人气:2
"

前不久,有两篇刷爆朋友圈的文章《海淀家长不有梦想》、《海淀家长对不起,顺义妈妈的生活才叫做“不配有梦想”》(没有看过的朋友可以去了解一下),从这两篇文章题目就可以看出:面对教育,家长们对孩子的期待不相同,但焦虑是一致的。

海淀妈妈代表着高知群体,在“给娃打鸡血”(简称“鸡娃”)的路上,主要拼的是智力和学区房。他们的资产没办法媲美富有的顺义家长,手头的财富可能刚好搞定一套海淀的学区房,但学区房只是前奏,他们还需要冲锋陷阵,和海淀的高校教师、IT工程师等等高知群体的孩子们一起对决。

顺义妈妈,是有别于海淀家长的另一个“鸡娃”群体。他们的目标不是清北,而是哈佛耶鲁、牛津剑桥等英美名校,他们的竞争对手是放眼全球的精英孩子。


如果说“学而思”是海淀孩子的标配,那么,国际学校、欧美夏令营、NASA体验营、高尔夫球、马术训练……看起来普通人家一辈子都摸不到门槛的高大上学习路径就是顺义娃的日常。

其实,从两者不同的“鸡娃”道路和目标来看,背后代表着不同阶层家长的诉求和目的。

而教育,则在阶级分层中扮演着一面放大镜的作用。

教育的目的,变成了避免阶层跌落的手段

海淀妈妈代表着中产,他们通过自己的奋斗在北京获得一席之地,已经是很多人眼中的“人生赢家”;

顺义妈妈代表着更加精英的阶层,他们较前者有着更强大的人脉网络、更自由的财富支配能力,对孩子的培养也有着更高的眼光和期待。他们卯着世界级名校上,一分钟也不敢松懈,希望孩子的未来继续保持着精英圈层的本色。

无论是海淀、顺义家长,都是孩子一出生,就把他们放在长期竞争的环境中,直白一点说,他们希望孩子获得知识的目的是为了赢在起跑线,起码不能跌落至比自己父母还低的阶层,最好是可以实现阶层的跃升。


我在北京教英语,在大家的印象中,可能这些来自全国各地的学霸都是“人生赢家”,象牙塔中的他们,应该没有什么烦恼了吧。但事实上,这些学霸对于人生迷茫的不在少数,有些学生家长常跑来和我说,认为“自己不够好”,自我价值感匮乏。

我接触到形形色色、各种家庭背景的学生,等你到了北京你才会发现这里与其他城市的不一样包含了见识、家境、教育背景、对于未来人生的梦想与期待等等。

而在信息化时代,有时候并不是依靠拼命学习,就可以在短期里弥补因为家庭背景的差距而造成的落差。

2017年北京高考的文科状元,一个18岁的高中毕业生,就说了这样一番话,

“农村地区的孩子越来越难考上好学校,像我这种,属于中产阶级家庭的孩子,衣食无忧,家长也都是知识分子。而且还生在北京这种大城市,所以在教育资源上享受到这种得天独厚的条件,是很多外地孩子或农村孩子所完全享受不到的。这种东西决定了我在学习的时候,确实是能比他们走很多捷径。”

这番听起来真实得有些让人心头一颤的话,被很多网友评论为是大实话。

一个青涩的18岁少年,就已经清醒地意识到了,自己属于“中产阶级”家庭,有着如此明确而肯定的“中产阶级”意识,知道自己可以享有更多的教育资源。

高收入人群,和在政府部门占有重要职位的人,他们都处于社会的中上阶层,因为他们掌握更大的话语权、更多的人脉以及各种资源,往往可以通过一个精英的人脉圈子,把一些棘手的问题解决。

但是那些低收入人群,来自郊县、农村地区的人们,他们就只能依靠自己,在很多事务上都没有发言权,只能以社会的弱势阶层存在。

因此,我们看到,刚刚毕业的大学生拼命想要在这个竞争的社会、这个残酷的世界上证明自身的价值。他们希望达成的目的就是,超越祖辈、父母辈,在大城市中谋得一席之地。

为了完成梦想,没有背景的农村大学生选择住地下室或是城中村,就好像前几年我们在新闻报道中读到的“蚁族”现象。农村大学生想要改变命运,实现阶层跨越,就要付出更大的代价。

他们也希望通过自己在大城市里微薄而拼命的努力,可以改变下一代的命运,让自己的孩子不用再走“hard模式”,可以有机会实现阶层的流动、上升。


另一方面,有房有车,看起来生活优渥的中产阶层也对自己的境遇无法停止焦虑,即使在大城市过上了看起来体面的生活,却在内心依然在寻找“心安之处”。

因为竞争压力巨大,很多行业其实还是在吃“青春饭”,高薪是靠熬夜赶项目换来的。在行业裁员面前,担忧可能被后辈超越,失去自己现有的工作。于是我们看到近两年IT高薪工程师绝望跳楼的新闻。

很多中产其实是负资产人群,为了结婚,两家父母共同支付了房子首付,而他们自己身上还背负着沉重的房贷,劳动产出跟不上被通货膨胀稀释的财富速度。

因此,中产也是脆弱的,时时有着危机意识,在拼命努力和惶恐之间想要牢牢保卫、守住自己的一切,当然包括阶层。

中产们今天得来的一切是靠竞争和奋斗一路得来,因此,他们也会用同样的路径来教育孩子。

在巨大的升学压力面前,中产阶级们花钱不手软,从动辄几万的培训补课费,到高价的学区房,他们将期待寄托在下一代身上,于是我们看到了“赢在起跑线”,甚至是“赢在子宫里”的极致追求,看到了家长眼里一场又一场输不起的育儿之战。

在这种种现象的背后,实际上都源于人们对于自身所处阶层的焦虑感以及不满足,源于人们一种想要向上流动、努力超越的欲望。

“你在这样一个群体里,只能被大家推着走。不然,你就出局。”

所有的家长都希望孩子能有一个良好的教育环境,让孩子赢在起跑线上,英语是这起跑线的重中之重,就像前段时间的事件、问:孩子4岁,英语词汇量只有1500左右,是不是不太够?答:在美国肯定是够了,在海淀肯定是不够。

吐槽归吐槽。关于“北京海淀区孩子4岁英语词汇量1500个到底够不够”的问题,确实引发了不少家长思考。就算段子比较夸大,那么实际上现在学校对于孩子英语的词汇量要求也越来越高了。

"-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