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事家宝宝琳琳刚刚三岁,原来挺温顺可爱的,最近却总是和妈妈唱反调。你说往东,她偏往西;你说吃饭要坐在餐桌边,她非要到处乱跑;你说外面太阳晒人要戴帽子,她偏不戴……琳琳妈感觉很奇怪,为什么原本乖巧的女儿会突然变成小魔头呢?
很多家长也表示深有同感,纷纷吐槽孩子到了两三岁突然就不听话了,变得任性、固执、无理取闹,总是把“不”挂嘴边,爱发脾气,还喜欢和父母顶嘴。
心理学家说,几乎所有的孩子在两到三岁的时候都会出现半年到一年的“反抗期”,这一特殊的时期被称为“第一反抗期”。
“第一反抗期”的孩子有那些表现?
1、喜欢和父母对着干
就像前面提到的三岁宝宝琳琳,因为经常和父母反抗,她也没少被教训,可是每次没过多久又开始故伎重演,反复无常。
这个时期的孩子总喜欢和家长对着干,而且特别固执,好像软硬不吃,简直就是个混世魔王。这也是为什么教育学家把这个阶段称为“可怕的三岁”。
2、喜欢按照自己的想法做事情,不让家长干预
我家宝宝快三岁的时候就表现出明显的自主意识,例如她早上一定要自己挑衣服穿,不要我们替她选,即使搭配得很不合适,她也要按照自己的想法来。但是,有时候因为天气降温,我不让她穿裙子,她就会跟我哭闹,直到我同意为止。一开始我担心宝宝穿的太少会感冒,但是当她出去体会到冷以后,下次同样的情况自己就不会再这么选择。
对于孩子,很多时候说教并不起作用,亲身经历反而是更好的老师。
3、喜欢自己独立完成事情
很多孩子到了两三岁,就会要求什么事情都要自己去做。仿佛觉得自己突然变得能力爆棚,什么事情都可以胜任。例如坚持要自己穿衣服穿鞋子,即使衣服穿倒了,鞋子穿反了,他们也一样乐此不疲。坚持要自己吃饭,即使吃得很慢,弄得到处都是饭粒,他们也觉得很有成就感。
这个时候的孩子仿佛是在用行动和父母宣誓独立性,虽然他们能力还很小,但是他们会觉得自己已经可以独自完成。
为什么孩子会出现“第一反抗期”?
很多父母觉得孩子突然变得叛逆、不听话,就给他们贴上“变坏”的标签。那是因为这些父母还不了解孩子“反抗”背后的主要原因。
1、“第一反抗期”的出现是孩子自主意识发展的结果
两岁以后的孩子有个很显著的语言特征,就是喜欢使用“我”字称呼自己。他们的自我意识发展很快,清楚地知道哪些是“我想做的”,不愿意听从家长安排。他们想要自己做出选择,自己做决定,按照自己的想法做事。当自己的主观愿望与父母的发生冲突时,就会用“我不要”表明自己的立场,进行反抗。
2、“第一反抗期”的出现还与孩子的活动能力增强、自我情绪控制不成熟和语言表达能力欠缺有关
两岁以前的孩子吃喝拉撒、爬坐立走都依赖父母,活动能力比较弱,父母可以控制孩子的行为,孩子的需求和想法基本与父母的意愿合拍。但是两岁以后,孩子的活动能力明显增强,很难再受父母控制,而且他们的情绪控制能力还不成熟,遇到与父母观点不一致的情况就会乱发脾气。这个时候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也非常有限,不能很好地表达自己的真实想法,所以很多时候只能通过哭闹、对抗的形式表明自己的态度和想法。
反抗期的表现是一种正常现象,作为父母不应当轻易给孩子贴标签。之前有专家曾经做过研究:将2~5岁的孩子分成两组,一组反抗性较强,另一组反抗性较弱。结果发现,反抗性较强的儿童中,有80%长大后独立判断能力较强;可是反抗性较弱的幼儿中,只有24%长大后能够自我行事,但独立判断能力仍比较弱。
所以专家认为,反抗行为更多时候是孩子有独立自主想法的表现,父母不应当否定或制止,反而应该利用好这个时期锻炼孩子的独立判断力。
家长怎样帮助孩子顺利度过“第一反抗期”呢?
“第一反抗期”是孩子个性形成的关键时期,父母的态度和教养方式将直接影响到孩子能否形成良好的个性品质。那么我们究竟怎样做才能帮助孩子顺利度过这个时期呢?
1、父母不能一味地压制或顺从孩子
孩子进入反抗期,突然的对抗会让很多父母措手不及,感觉自己的权威受到了挑战,引发怒火,这个时候最容易采取高压政策来应对。可是这种处理方式很容易引起冲突,想要让孩子屈服,结果却适得其反,要么孩子反抗的更加激烈,最终自己被迫屈服,要么坚持到最后,强迫孩子极不情愿地接受自己的意愿。
如果父母采用训斥、打骂等手段被迫让孩子屈服,长此以往会让孩子失去自主判断能力,不能顺应自己的理性思考,久而久之孩子可能产生自我否定的观念,形成一种“奴性”人格。
如果是父母和孩子“博弈”时败下阵来,屈服于孩子的主张,或者是家长对孩子过于溺爱,生怕孩子受到委屈,每次都主动“缴械投降”,对孩子百依百顺,过度纵容,最终的结果就是造成孩子自私任性、不受管教,父母在孩子面前变得毫无威信可言。
2、理解、尊重孩子的想法
孩子出现对抗行为时首先要分析原因,如果是孩子无理取闹,那么可以采取冷处理的方法,等孩子冷静了再进行教育。如果孩子是为了争取主权,想要获得和大人一样的平等地位,这个时候家长要学会尊重他的想法,主动征询孩子的意见,让孩子能够充分表达自己的想法。当孩子感受到父母是尊重自己的,也就不会轻易跟你作对了。这个过程不仅有助于亲子关系的维护,还可以强化孩子的独立自主意识。
之前微博上黄磊的女儿黄多多13岁染发打耳洞上了热搜,黄磊夫妇对女儿的支持态度引起热议。很多人纷纷表示,如果换了是自己这么做,父母非打死不可。更多的人则认为有黄磊夫妇这样的爸妈,孩子很难变得叛逆。因为他们不会总想着顶撞家长,想做什么事情,只会是出于自己喜欢。
黄磊孙莉夫妻俩充分做到了尊重孩子的想法和意愿,黄磊也曾在节目上说,“多多是一个有思想的人。她有她的秘密,她的想法,她的人生。我们之间是彼此独立的个体,我不把自己的意志强加于她。”生活中很多家长也清楚尊重、理解孩子的重要性,但是实际操作时却很难做到。
3、 减少对孩子说“不可以”
很多家长会抱怨孩子喜欢把“不”挂嘴边,可是他们如果反省一下自己,也许会发现“不”字也是自己说的最多的字。孩子刚出生的时候就像一张白纸,很多习惯都是后天慢慢习得。2~3岁的孩子处于喜欢模仿阶段,如果父母总是把“不可以”“不行”挂嘴边,孩子也会习惯这么说。
与其告诉孩子哪些行为不被允许,不如告诉他们哪些是可以接受的。
邻居晓峰是个很淘气的男生,经常把家里搞得一团糟,以前经常可以听到他妈妈的喊叫声“不可以”“停下来”“不行……”后来这种声音不见了,一次和晓峰妈妈聊天才知道,她找到了应对熊孩子更好的方法。以前孩子犯浑她只知道禁止,结果却屡禁不止,后来她无意中学到了处理孩子问题的更好方法,是告诉孩子哪些事可以做,并引导他怎样去做。就像治水一样,更多时候引水比直接封堵更有效果。
例如,晓峰一开始喜欢在桌子上、墙上随意涂鸦,多次禁止都不见成效,于是他妈妈给他准备了很多专供他画画的稿纸,还在一面墙上装了一块大黑板,从那以后晓峰再也没有在桌子上、墙上乱画过。
很多时候,给孩子提供可以接受的情境,远比对他们说“不可以”来的更有效果。
4、积极支持孩子的独立意识
处于“第一反抗期”的孩子之所以表现出对抗性,一个根本原因就是有了自主意识的孩子想要独立。很多家长为了孩子搞好学业,替孩子包办了生活中所有的大小事务,剥夺了孩子的独立性,殊不知,孩子的未来离不开独立人格的发展。
还记得神童魏永康吗?两岁识千字,四岁基本读完初中阶段课程,13岁以高分考入湘潭大学物理系,17岁考入中科院硕博连读,却因为生活不能独立自理惨遭退学。之所以会是这样的结果,就是因为除了学习,他的母亲包揽了魏永康生活上的一切事情,给儿子洗衣服、做饭、洗澡、洗脸,每天早晨连牙膏都给挤好,甚至为了让儿子在吃饭的时候不耽误看书,亲自给他喂饭。
微博上还曾经报道过,有个女孩以优异的成绩考上了一所名校,结果因为不会洗袜子要退学复读,让人啼笑皆非。
这样的事情比较极端,但是生活中,很多父母依然在上演着对孩子强加干涉或是代替包办的戏码,不断地剥夺孩子锻炼的机会。
放手让孩子大胆去做,即使失败了又有什么大不了,孩子就是在试错中成长的。但是,孩子犯错的时候父母千万不要幸灾乐祸,摆出一副料事如神的态度:“早就告诉你不要这样做,你偏要,现在结果怎么样?”“看,被我说中了吧……”这样只会大大伤害孩子的自尊心。
父母应该做的是帮助孩子分析原因,下次遇到同样的事情尽量帮助孩子降低难度,或是把问题分解成几步来做。当孩子取得成绩的时候及时给与表扬肯定。
懂得支持鼓励孩子独立意识的家长,孩子还有什么理由去和你们对抗呢?
5、给孩子提供选择
很多时候,你要孩子穿裤子,她偏要穿裙子;你要他说话小声一点,他偏要提高嗓门大喊大叫;你要他早点上床睡觉,他偏要继续玩玩具……处于反抗期的孩子时刻在表达“为自己做决定”的愿望。有的时候甚至口是心非,明知父母是为自己好,也要对着干。
这个时候,家长不如把自己希望孩子接受的几种可能摆在一起让他选择,往往他会心甘情愿的去做。
我经常带我家小宝去公园玩滑梯,每次她都会玩的很开心,不想回去。强行把她带走只会换来激烈的反抗,于是,快要走时我就对她说:“宝贝,我们是再玩5分钟回去,还是再玩10次滑梯就回去呢?”她会想一下很认真地做出选择,因为是自己说过的,所以会按照约定很顺从地跟我回家。
还有一种“狡猾”的做法,就是想让孩子做某件事情的时候,家长可以给他两个选择:一个是你想要他做的事情,另一个就是他肯定不喜欢做的事情,通常宝宝都会选择你希望他做的那件事情。
孩子喜欢自己拿主意的感觉,所以自己选择的执行起来也十分利落。
第一反抗期是孩子心理发展上的一个重要的转折阶段,是培养孩子自主意识的关键期,是孩子走向独立的开端。父母只要针对这个年龄段孩子的身心发展特点进行正确地引导,教育一定会卓有成效。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