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样很生气,为何别的孩子一哄就好,你家娃哄半天?有这3个原因

作者: 日期:2020/9/30 人气:3
"

在生活中,我们总能遇到各种各样的孩子,就像世界上没有两片相同的树叶一样,这个世界也没有两个完全相同的孩子。

前几天,我带着孩子在小区游乐场玩,发现一件很有意思的事情。到了晚上9点左右,几乎所有的家长们都开始催促孩子们回家。

有的家长和孩子约好,再玩10分钟就回家,孩子同意,并在10分钟后乖乖跟家长回家。

有的家长很想和孩子约定,但是孩子总是一次又一次打破约定。比如,告诉孩子再玩10分钟,但是10分钟到了,孩子要求再玩10分钟。就这样,家长和孩子来回交战好几次,最后弄得大家都很生气。孩子因为总被家长催促打断游戏而生气,家长因为孩子总不守时而生气。

有的家长根本约束不了孩子,自嘲地说,等这里一个人都没有了,孩子就会回家了,半途让他走,他一定会奔溃大哭大闹的。

面对这个问题,以上三个处理方法似乎都是孩子把握主动权,表现出来的是孩子是否遵守时间规则的问题,实际上考察的是孩子的情绪管理问题:在面对一个自己不愿意的情景中,为什么有的孩子能够情绪稳定地接受,而有的孩子却情绪奔溃?

家里有一个随时会情绪奔溃的孩子,实在是一件非常痛苦的事情。

你不知道他为什么突然就生气了,也不知道自己哪句话就惹得他愤怒;你不清楚为什么一件很小的事情,也能让孩子奔溃大哭?你不清楚为什么别的孩子一哄就好,但自家娃却哄半天也哄不好?家里的门总是被愤怒的孩子踢得砰砰响,玩具也被扔得到处都是。

英国儿童心理学家鲁道夫·谢弗在他的《儿童心理学》中,就详细地说明过这个问题。他说,这个问题的关键在于,孩子们的情绪能力不同。因为情绪能力不同,在面对情绪的时候才会出现不同的反应。

1、什么是情绪能力?

为什么情绪能力不同的孩子会有不同的情绪表现?首先,我们来看看什么是情绪能力。

鲁道夫认为,情绪能力包含8个主要方面。每一个部分都代表了一个孩子在成长时需要掌握的技能。分别是:

了解自己的情绪状态、分辨他人情绪的能力、运用自己的(亚)文化中的情绪词汇的能力、同情他人情绪经历的能力、认识到自己和别人的内在情绪状态未必是表现应对的能力、适应性地应对讨厌和痛苦的能力、认识到关系主要取决于情绪是如何交流的,以及关系中情绪的相互作用、自我控制情绪的能力(即控制和接受自己的情绪)。

这8个部分不一定全部出现,一部分好也不代表另一部不好,一部分自然也不意味着所有的都好。而且,情绪能力一定要和年龄联系起来。一个4岁的孩子也许比同龄人显得成熟,但和10岁的孩子相比一定会显得很不成熟。

2、情绪能力可以被测量吗?

对于智力可以被测量这件事,很多人都不会反对,市面上那么多的智力测试软件都说明这一点。但情绪能力也能够被测量吗?

一个人的情绪能力能被测量,这估计会让一些人难以接受,主要是因为情绪似乎远远比认知模糊混乱得多。不过,心理学家们还是通过实验证明,情绪能力也能够被真实地测量,可以判断某人比其他人能够更好的应对情绪。

哈佛大学心理学博士丹尼尔·戈尔曼,在他的《情商:它为什么比智商更重要》这本书中,提出了“情感素养”这个概念,让“情商”这个概念很流行。他对情绪适应不良的可怕后果进行了详细的描述,也引起了大家的重视。

丹尼尔·戈尔曼用大量具体的例子分析了如何判断一个人的情感能力的高低。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读一读这本书,非常经典。(我不卖书,感兴趣的可以自己网上购买。)

比如,最传统的方法当然是和问卷调查表和情绪测试表,这个不一定准确。因为设计不当很难反应被试者的真实能力,而在回答问题的时候,有人可能会掩盖自己的真实想法。

还有如电生理技术,通过运用电生理多导仪对皮肤电、心率和心率变异性三种生理指标的测试来客观评价情绪能力。

3、为什么孩子的情绪能力会不同?

有很多理由来解释为什么有些孩子比其他孩子更有情绪控制能力,为了好说明,鲁道夫·谢弗概括了三个原因。

第一个原因:生理因素的影响。

我们知道,情绪反应性的强度、引起反应的阈限、抑制冲动的能力、兴奋后重获安慰的容易度,这些特征构成了个性相对稳定的结构基础,对获得情绪控制能力很关键。而遗传上气质的不同在很大程度上造成了情绪行为的不同。

这个结论已经在临床上得到了验证,最显著的例子就是,那些患有唐氏综合症的孩子,之所以会有情绪调节的问题,是因为大脑中与抑制控制有关的组织发展缓慢。结果就是,这一类孩子很容易兴奋起来,而一旦兴奋起来又很难控制自己的情绪。

孩子在出生时,通过遗传从父母那里继承下来了神经系统的特征,尤其是大脑的结构和机能的特点,以及每个人都独有的高级神经系统类型的特点。这个从刚出生的孩子就能看到,有的新生儿安静些,容易入睡;有的好乱动,觉很少等等。

这些遗传为事物发展提供了可能,孩子越小,受遗传素质的影响就越大。所以,作为家长别总是责备孩子情绪不稳定,他有可能真的是遗传自你呢!

第二个原因:人际的影响。

遗传虽然很重要,但并不能决定一切,它必须和许多外在的因素相互作用,才能产生影响。遗传为事物发展提供了可能,但要将可能变成现实,还需要具备外在的因素。

比如,孩子应对压力的能力首先取决于天生的气质特征,但这些特征受到父母提供帮助的方式的影响。如果缺乏这些帮助和支持,如虐待等,孩子就很难发展必要的情绪自控能力。

又如,在一个充满冲突的家庭中,孩子不断地目睹家人之间的冲突,时刻都处于一种消极的情绪中,自然不会有控制自己情绪的动机。

再如,爱发脾气的父母,孩子长大后也很容易脾气暴躁,他们没有安全感,非常容易“继承”父母对待他们的方式去对待自己的孩子。

其实,所谓人际的影响,在孩子小的时候基本就是父母家人对孩子的影响。家庭对孩子的影响有多大,这里就不再累赘了。

第三个原因:生态环境的影响。

孩子成长所处的更广阔的环境也能解释情绪能力的差别。例如,生活在贫困环境中的孩子,由于低收入带来的压力对父母的情绪生活有消极影响,从而对孩子的社会情绪能力也构成了一种威胁。

与贫困相伴的经济担忧、过分拥挤的住所和家人生病会造成父母在教养孩子过程中的反应性较低或者情感冷漠,都可能会导致父母与孩子之间不安全的依恋关系。因为不得不外出工作赚钱,母亲无法做到与孩子长时间的亲密接触,自然也没有时间和精力去和孩子讨论他们情绪上的问题。

其实,网络上很多新闻也证实了这个观点。因为控制不住自己的情绪而失手将孩子打死的家长,大多学历不高,家庭经济条件不好,生活中承担了太多的压力。

当然,并不是说所有处于贫困状态的孩子都会出现这样的问题,也有很多人在成长的过程中自己独自学会情绪控制的能力。

总的来说,孩子情绪能力的不同是很多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想要了解一个孩子为什么会有这样的表现,我们需要考虑一系列交互作用的因素。

如果一个孩子,拥有易受伤的气质(遗传,这让孩子对压力反应强烈),父母经常虐待他,还生活在一个贫穷的环境中,那他的情绪发展出现问题的几率就很高了。

4、关于孩子,理想的情绪自我调节策略

既然我们知道了什么是情绪能力,自然想了解如何提高孩子的情绪能力。不过,在这里我不讲具体的方法论问题,关于这个问题相信很多专家都已经讲得很透彻了。我想告诉大家的是,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有哪一些情绪自我调节的策略。详细见下表:

这些策略,属于一种理想状态,许多孩子都达不到。情绪的控制能力的发展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不仅仅要经历整个儿童时期,甚至覆盖人的一生。现在很多成年人也在学习如何提高自己的情绪能力,又何况是心智发展还不成熟的孩子呢?

如果一个孩子使用这些策略,范围越广、越顺畅,那么他的社会适应性就越强,情绪能力也越高。

"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