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学坏的四条原因,你忽略了哪条?

作者: 日期:2020/9/30 人气:0
"

先看看下面的场景:

操场上,一群男女中学生嬉笑打闹,口中脏话不绝于耳,彼此问候着对方的长辈。老师喝止,他们笑闹着一哄而散……

宿舍里,几个学生围着另一个学生,对他拳打脚踢,嘴里谩骂不断……

QQ群里,一群中学生说着带“色”的话,两个人打起了嘴仗,然后开始约架……

上述的场景都是真实的存在于现实中,这样的现象还很普遍。

现象后的深思

人之初,性本善。

而如今,他们可以随时从口中吐出极不文明的语言,可以随时对他人恶语相加甚至拳脚相向。

孩子出生时如璞玉一般。十几年的时间,是什么让他们变成了现在这般模样?

如果说网红“小辣椒”群殴事件还可以归咎于留守儿童缺乏父母关爱管束的话,那么,一件又一件的校园校园欺凌事件的发生又该归咎于什么?孩子们口中的污言秽语归咎于什么?

是成长的环境?是网络?是家庭的教育?

还是孩子本身就要经历这样的一个阶段?

我想,叛逆二字已经不足以解释孩子们如此行为产生的原因。

对原因的探寻

外在原因

是孩子周围的人们整体素质偏低影响了孩子?是网络不文明内容侵蚀了孩子?是家庭成员给了孩子错误示范?还是学校的学生之间互相影响?

内外原因

孩子这样的行为满足了他们心理上的某种需求?

孩子没有认识到这些行为的错误严重程度?

叛逆期会故意如此表现自己?

也许上面的所有原因都可以找到依据,也都共同造成了孩子的变化。

但是,如果我们重新回溯孩子成长过程,还可以找到这样几个被忽略了的原因。

1.是非善恶教育的缺失。

很多传统文化里关于是非善恶的教育被知识学习取代,被兴趣的培养取代。回忆一下,从孩子具备需要思维能力开始,他们看了什么样的动画片?读了什么绘本?读过哪些故事?

孩子上幼儿园以后直到小学前,是不是学唱歌、学画画、上学前班……似乎一切都在为孩子增加知识,培养特长做准备。而对孩子做人的初始教育不成系统,没有足够重视,更不可能植根于心中。有一颗善良的种子,存在于孩子心中,但似乎没有浇水施肥。

2.规矩不入心。

我们告诉孩子很多规矩:不可以打人,打人不好。不可以没礼貌,见人要问好等等。孩子们长大过程中一直遵守着这些规矩,却并不理解。所以,有一天他们不想遵守的时候,就可以随时推翻。举个例子,孩子一直被父母告知不可以抽烟,他心里的概念是:爸妈不让我抽烟。如果有一天,爸妈不在身边,看不到他的行为,抽烟的规矩就可能被打破。孩子对烟的好奇心会战胜父母的告诫。

3.过多的隐晦。父母们出于对孩子的呵护,想把最好的东西都给孩子。所以在孩子成长中,给孩子隐去了很多家长不愿意让孩子接触到的东西。例如不文明的现象,性别的意识,暴力行为的危害等。孩子的认识中对于很多不好的东西,并没有明确的好坏判断。随着年龄的增长,对很多行为的出现会呈现出不以为意的状态。

2012年4月13日晚,衡阳县西渡镇突发一起特大命案,一名12岁的小男孩用水果刀将姑妈一家三口杀害。警察审问时非常冷静,没有一丝后悔。

这起震惊全国的案件很多人还记得,少年杀害亲人后的表现更令人震惊。

来自网络

不是无畏,不是冷血,而是无知啊!

4.学校里的特殊社交圈子。从孩子小学阶段,尤其到了小学高年级,常常开始出现一些隐蔽的,家长老师都不易察觉的社交圈子。QQ群,交朋友促成了这个圈子的形成,孩子们在这些属于他们自己的世界里可以畅所欲言,可以分享作业应付老师,可以评论某班女生漂亮,可以彼此结识交往,认哥,认姐,“搞对象”都是常见的交往方式。高年级的同学会对低年级的同学形成某些压力,关系好的保护,得罪了被保护的某同学,就会有人来威胁,或者“教训”。于是,有些班级中,那些认识人多的孩子就成为了班里的“惹不起”的人物。

以上这些内容都是孩子们给我讲述的真实情况。

这种学生之间的交往方式似乎一直在学校一届届学生中“传承”,他们彼此互相模仿语言(常常会说不文明语言),还模仿行为(如你抽烟,我也抽烟),甚至还形成了其特有的规矩。比如不可以告老师,有恩怨自己解决等。

总结

当家长们辛苦把孩子养大,并努力为孩子创造更好的学习环境的时候,当老师们还在苦寻孩子成绩不好的原因时候,千万别忽略了孩子心灵的成长。孩子心中的善良种子正在遭受着我们没有察觉到的侵蚀。

这个问题不是一个老师,几个家长就能全部解决的。需要我们所有爱孩子的人一起行动起来,重新为孩子的成长开辟出一片晴朗的天。

您周围这样的孩子多吗?欢迎留言讨论。

"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