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打家长”究竟是为什么?终于找到原因了,可以这样解决!

作者: 日期:2020/9/30 人气:1
"

人们总是谈论家长打骂孩子有多么的不好,会对孩子的身心造成多大的伤害。可是,没有意识到,现在有很多孩子在“打骂”家长,这样的后果更可怕!

前不久在朋友圈看到一个视频,姥姥和妈妈带孩子去办事,孩子提出无理要求,妈妈没有同意,孩子就用“飞脚”上来踹妈妈,妈妈带着一脸“习惯”的表情,躲在姥姥身后的角落里,不时用手挡一档飞来的脚,姥姥左右拦着也没拦住。从孩子用熟练“飞脚”踹妈妈的动作来看,这应该绝不是第一次做类似的事了,而妈妈采取的措施就只是躲闪。

看完视频让我想起,我在当早教老师的时候,因为孩子比较小,没有自己上过课,前几节课需要家长陪着上课。有个男孩刚上课就要吃巧克力,男孩妈妈翻包要找巧克力,被我制止了,男孩儿就不干了,各种闹,打他妈妈,抓他妈妈头发。我刚想让男孩的妈妈带男孩出教室,安抚一下孩子,男孩的妈妈却从包里拿出手机给男孩,然后对我笑了笑说:“没事老师,不用管他,你继续上课吧”。下课后,我跟男孩妈妈说,让他回去跟男孩谈一谈,让他明白上课要懂规矩,不应该随着自己的心情上课……我还没说完,男孩妈妈就一脸无奈的跟我说,她也没有办法,就看不了孩子哭,一哭孩子就上火,孩子还小就随着他吧,说完还不忘补充一句,“老师多担待啊”。我张着还想说点什么的嘴,选择了“一笑而过”。下课时,我还留了作业,让孩子用左手从放有不同颜色小球的盆中,取出相同颜色的小球,分类放到不同的盆子里。既让孩子练习了对颜色的分类,也让孩子锻炼了左手的灵活性。而且,让家长把孩子动手练习的过程拍视频发给我,看到男孩妈妈发的视频我有点“哭笑不得”。为了让孩子能完成作业,男孩妈妈用手机播放动画片放在男孩儿面前,男孩边做作业边看动画片。我“不知悔改”的,给男孩妈妈又发了微信,让他重视一下孩子的情况,“打脸”的是,人家没有搭理我……

可能有人觉得上面的情景属于“小打小闹”。在新闻上,我们也曾看过血的教训,在湖南发生过两起少年杀人案,一起是12岁男孩布妈妈母亲管教过严,将亲生母亲杀死在家中;另一起是13岁男孩,因要钱父母不给用锤子将亲生父母捶死。或许,在他们第一次有暴力行为时,父母及时制止了,告诉他们这些行为的严重性,也许,就不至于发生这样的惨案了。

看了这些事件,你还是认为孩子打家长不算是什么问题,没有什么关系吗?近日英国内政部表示“熊孩子”打家长也是家暴。据英国广播公司7日报道,统计数据显示,英国青少年对父母施暴的案件数量,在过去的三年中翻了一番。来自南约克郡的单亲妈妈海伦曾因遭受11岁女儿殴打,三次报警。她说:“她在我开车的时候打我,她掐住我的脖子,还在车里打她的弟弟,我不知道该怎么办,也不知道在哪里倾诉,我不希望她11岁就有犯罪记录”。

有些孩子打人可能还没有意识到会对别人造成伤害,还有些孩子是因为脾气暴躁,不会去正确的表达自己的感受,用打人来发泄自己的情绪。俗话说有因就有果,我们需要去找到原因,从而去解决问题。

1 孩子从生活中模仿来的

孩子有很强的模仿能力,在与外界的接触中,孩子会从现实场景、游戏、电视、绘本等外界信息中,接触到一些暴力的语言或图片。孩子的分辨能力很弱,不能正确的分辨好与坏,对于一些暴力的情景,他们会感到刺激、有趣,从而去模仿。我们要尽量给孩子营造一个良好的环境,避免孩子看到一些暴力场景,给孩子选择一些健康的动画片、游戏和绘本之类的。在孩子接触到一些暴力情景时,家长要及时正确的引导孩子,告诉孩子什么是正确的,什么是错误的,明确告诉孩子,“好人会有好报,坏人会有恶报”。

2 家长溺爱导致

父母那辈是一个家长看五六个孩子,有的家长都忙,就让大点的孩子去看小点的孩子,真就是能养活就可以了。而现在是六个家长看一个孩子,只要开心,做什么都可以,孩子抓一把,打一下,还得笑着夸孩子厉害。殊不知,无原则的溺爱孩子,只会让孩子更加的无理取闹,甚至导致有暴力倾向。当发现孩子有打人的行为,要及时制止,向人道歉。要让孩子知道打人的行为是不对的,要受到惩罚,防止以后有类似的行为发生。

3生活在家庭不和的环境中

在家庭生活中,夫妻不和睦,而且,每次夫妻吵架,都当着孩子的面,不仅会让孩子产生不安全感、有不安稳急躁的情绪,而且,会让孩子认为解决问题,只有打架吵闹的方法。久而久之,会让孩子在解决问题时形成简单粗暴的思维。长大以后,也会不理智处理事情,甚至会有暴力倾向。父母是孩子的榜样,当父母去做一些事情的时候,孩子就会去效仿。夫妻有矛盾时,要用恰当的方式去处理问题,不要当着孩子的面去吵闹,请私下解决。孩子犯错误时,请不要大声吼叫,要耐心告诉孩子错在哪里,去理解他们的想法,让他们从心底想去改正错误,而不是因为害怕家长的责怪才去承认错误。

孩子出生都是“一张白纸”,我们都希望,这张白纸最终是幅美丽的画卷。有人问,什么样的家庭有助于孩子健康成长?我认为应该是,“爸爸爱妈妈,妈妈爱爸爸,爸爸妈妈爱宝宝”。养育孩子也是一门课程,为了孩子以后能健康快乐的成长,请学习一下这门课程吧!

"-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