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岁孩子,用机器人换了张破破烂烂的贴画,向我们炫耀!正常吗?

作者: 日期:2020/9/30 人气:0
"

……亲儿子干的……奥特曼机器人……

我着实被他不着调的行为惊愕到了,脱口而出“你是不是傻”,对他智商的怀疑首当其中,都没来得及心疼打了水漂的298元。孩子爸爸私下嘀咕,这绝对是个败家子。

我也学了点教育心理学理论,知道是因为他还是个宝宝,没有金钱概念,所以会进行不等价交换,交换物品,还有利于孩子的心智成长。可内心还是忐忑,他这个状态真的正常吗?

《儿童敏感期成长指南》就是一本为我们答疑解惑的书。该书用100个真实小故事,讲述了孩子在0-6岁中,经历不同敏感期的各种“症状”,解析了孩子不着调行为背后的深层原因,帮助家长解决令人抓狂的育儿问题。

本书还在蒙台梭利理论划分的儿童语言、动作等9大敏感期的基础上,对敏感期进行了细分,以期给家长更详细更全面的阐释和指导。

作者李芷怡,心理学本科,教育学研究生,后来自学NLP(神经语言程序学(Neuro-Linguistic Programming),早期在北上广等蒙台梭利幼儿园做高级教师指导,又赴美国进修教育学,在纽约、洛杉矶等地,从事教师培训和育儿咨询治疗工作,可以说,她具有丰富的育儿知识与长期的经验累积。

一、什么是影响孩子一生发展的敏感期

0岁的孩子柔柔弱弱、懵懂无知,6岁的孩子,按照北上广私立小学的标准,已经练就了强健的体魄,灌输了丰富的知识,习得了海量的技能。其实,就算不需要参加惨烈的幼升小竞争,我们也不能降低对生命开始这6年的重视程度。

幼升小各种证件、证书

《儿童敏感期成长指南》所说的敏感期,存在于孩子0-6岁的各个阶段,主要特征是孩子内心会产生一种本能般的力量,驱使他们对外在事物进行探索、学习,以满足自身成长的需要。这种探索、学习的狂热会一直持续,直到孩子的需求得到满足。

换句话说,在敏感期里,孩子可以轻松地获得各种能力。那些6岁就出类拔萃的孩子,很可能就是充分运用了敏感期。

作者李芷怡认为,敏感期,是教育的最佳时期和关键期。在敏感期,孩子若能得到充分发展,智力就会迅速发育,快速形成自己的思考能力,同时拥有很强的安全感,对自己也充满信心。可以说,敏感期影响孩子一生的发展。

遗憾的是,不少父母没有注意到孩子的敏感期;有的父母注意到了孩子在敏感期中行为的“怪异”,却因为无知,反而成了孩子发展的最大阻碍。这对孩子来说,真是太残忍了。

二、孩子看似不可理喻的行为背后,潜藏着深层原因

思想先行,认识到孩子看似不可理喻的行为,实际上是在发展自己的能力。

要用积极的心态,将孩子的这些行为,从“无理取闹”“胡搅蛮缠”的定性中解救出来。千万不要用成年人的观点,评判孩子在敏感期的言行,更不要用老一辈的“三岁看大”理论,推测孩子必将顽劣不堪,前途尽毁。

小区里一个3岁多的孩子,突然要求家里的每一个人,把衣服上的纽扣都扣上,拉链拉到尽头。他妈妈被气的不轻,说没见过这么怪异的孩子,唯恐是强迫症,于是跟他对抗着干。现在想来,似乎还能听到孩子指着半开拉链的哭闹声,可怜的孩子,不过是进入了审美和完美的敏感期。家长若能给予合理的陪伴,孩子将很快度过。

审美和完美敏感期?在老一辈的经验里,这就是无理取闹。不少新手妈妈在手足无措的时候,也会倾向于遵从这些陈旧的观点。其实,科学育儿不仅仅局限于喂养孩子、辅食添加等物质层面的内容,理解孩子的行为更需要得到科学的指导,依靠心理学的帮助。

这些知识,可以通过阅读教育学、心理学书籍获取,也可以向这方面的专家请教。途径万千,只是需要我们沉下来学习,明白孩子的成长过程,然后,才能谈理解和接纳孩子的问题。

比如,对于“孩子爱打人”这个怪异行为,我们应该这么思考和处理:

不要在现场发作,替孩子向对方道歉后,平静地离开。尝试着理解孩子,找到他打人的原因,比如,看看当时的环境,推测一些可能导致他打人的原因,猜他的心思。同时明确告诉他,这种情况的正确做法是什么。反思,是不是家里习惯于以暴力的方式对待孩子,他以为父母不理解自己,不爱自己,找机会发泄不满和委屈。提醒自己,以后多多陪伴孩子,给他更多的关心和爱。

如果放纵不管,或者以暴制暴,很有可能让孩子习惯于暴力,习惯的力量是很可怕的,,他长大后必然要吃亏。

三、父母怎样帮助孩子顺利渡过敏感期

1、给孩子最大限度的爱与自由

父母要百分百接纳孩子,给予足够的爱,让孩子在爱中建立自己的人格、心智、道德标准,不断完善自己的生命。当然,每个父母都认为自己是全身心爱孩子的,连《何以为家》中男主的父母,都认为自己爱孩子爱得深沉。

嘴上说爱远不及用行动表达爱重要。你得让孩子感受到爱。一个3岁的小女孩被问道“你妈妈爱你吗”时,回答得特别干脆“爱”,她说的理由是“因为妈妈经常陪我玩”。

而爱和自由是一体的。父母从孩子的角度出发,给孩子成长需要的自由,在一旁给予鼓励和帮助,这才是真正的爱。

父母打着爱孩子的旗号替孩子做事,限制孩子的自由,可能是满足自己的需求,或者怕替孩子收拾残局。家长给一个2岁多的孩子,天天喂饭,可能是怕孩子把饭弄洒了,也可能是体验为人父母的付出感。不经历自我探索吃饭的阶段,怎么会学会自己吃饭?

2、耐心等待,不干涉

要做到这点,最为不易。

我孩子用奥特曼机器人换了1张破破烂烂的贴画,还兴高采烈地向我们炫耀!这事就让我很难过去,差点干涉。想通过班级微信群问是和谁更换的,私底下换回来。虽然,我和孩子爸爸都不热爱奥特曼,换不换对我们毫无影响。

《儿童敏感期成长指南》给出的建议是,如果是确实不能交换的物品,家长也可以私下换回来。不过,家长还是尽量在孩子将玩具带去幼儿园之前,就权衡清楚,不要让大人对金钱的考量,破坏了孩子探索社交的兴趣。

在孩子0-6岁的敏感期,父母需要加强自身耐心的培养,不要万不得已,不要插手,言语上也不能恐吓孩子,如“十分危险”“千万小心”“再不听话打你”等,否则会让孩子对自己的行为产生怀疑。

当孩子为了迎合父母而放弃探索,变成一个行为举止和成人无异的孩童时,他的内在发展也便受到了抑制。

3、提供必要的探索条件

孩子天生具有内在的成长秩序,父母要尽量创造适合的环境,让孩子尽情地探索。

给喜欢攀爬的孩子,买一些攀爬玩具,二手的无妨,或者带去幼儿健身房,那里有很多不同颜色和形状的器械,供他自由攀爬。这会锻炼孩子的平衡能力,比一味地阻止孩子“不要爬,危险”,不知强出了多少倍。

给孩子准备积木,搭建积木可以培养孩子的观察力、创造力、空间感。几个孩子一起玩儿,还能培养合作能力,锻炼社交能力。

四、家长期盼的数学敏感期、阅读敏感期,为啥迟迟不来

有人困惑,我家孩子为啥尽进入“执拗敏感期”“审美和完美敏感期”“秩序敏感期”……我们期盼的“数学敏感期”“阅读敏感期”为啥迟迟不来?

这个,在尊重孩子天生的内在成长秩序的基础上,家长们要自我反省,孩子是否接收到了外界的刺激。

狼孩儿的故事不能忘了。

大约7、8岁女孩卡玛拉,在印度狼窝里被发现后,由美国传教士辛格专门负责教育,但即便经过了7年的教育,约15、16岁的卡玛拉也只是勉强学会了45个词和几句简单的话,智商只相当于3岁左右的孩子。

从狼孩儿身上,我们很容易看到,说话并非人的本能,是需要后天学习的。卡玛拉在关键期没有接触相应教育,无法从环境中吸收人类的习性,导致她被人类发现时不会说话,只会像狼一样嚎叫。

同样的,如果一个孩子,几乎没有接受过,或者只接受了少量的数学、阅读刺激,他的数学敏感期、阅读敏感期怎么可能会到来?所以,该教还是得教,不能坐等敏感期凭空发挥威力。


"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