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不好管教,问题到底出在哪里?这里有4条建议送给家长

作者: 日期:2020/9/30 人气:1
"

©本文为皮妹爸爸原创,版权归本人所有,欢迎个人转载分享

文 | 皮妹爸爸

孩子不好管教,4条建议送给家长

相信很多父母都有这样的困惑:孩子越大越不好管了,有没有什么好办法?

不好管的孩子,不仅会破坏亲子关系,而且有可能带来不可挽回的严重后果。

国内曾经发生过一起震惊全国的“四少年绑架杀人案”:四个未成年人(2个17岁,1个16岁,1个15岁),因没钱去网吧,于是谋划并绑架了自己的同学,勒索150万元,并在拿到赎金前残忍杀害了自己的这位同学。

一说到青少年犯罪,很多人就会不由自主地想到,这些孩子一定来自不健全的家庭,因为缺少父母关爱和管教,才会成为“问题少年”“犯罪少年”。

然而,让人感到意外的是,这4个未成年人之中,没有一个是来自单亲家庭,也没有一个来自离异家庭,他们父母双全。他们的父亲或者母亲都没有过犯罪。而且他们的家庭条件在当时当地都很不错。

在调查这四个少年犯罪过程中,有家长很苦恼、很不解也很无奈地说:“你们不知道啊,这孩子我不是不管,我打过他,也骂过他,可是我管了他不听啊!”

都说“棍棒底下出孝子”,为什么这些孩子打骂都管不住,还做出杀害同学这么残忍的事情呢?

孩子不好管教,4条建议送给家长

孩子管不住,问题出在哪里?

很多家长都认为,孩子不听话不好管,是孩子有问题。

我们经常看到,一些父母暴跳如雷地对孩子怒吼:“你为什么这么不听话呢?我是你妈(爸),我的话你都敢不听吗?”

可是,父母越是严厉粗暴,孩子心里的抗拒越强烈,双方的分歧就会越大。这就像矛和盾的关系,使出的矛越有力,盾牌的反冲力就会越大。很多亲子关系的破裂,就是因为这种粗暴的管教导致的。

很多孩子成为“问题少年”,往往不是因为缺少管教,而是管教太严。

奥地利著名心理学家、个体性理学的创立者阿德勒说:“僵硬的、专横的教育只会使孩子离他们的教育者越来越远。这样的教育没有任何意义。”

是的,简单粗暴的教育方式,不仅没有意义,而且还可能起到反作用,使得孩子出现心理偏移,导致亲子关系紧张。

那么,孩子管不住,问题的根源在哪里呢?我认为有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父母错误的亲子关系认知

著名犯罪心理学家李玫瑾教授认为,孩子出现问题,导致问题的原因一定要在父母身上找。

这话咋听起来好像有点“本末倒置”。很多父母可能因此产生疑惑:孩子有问题,难道根源不是在孩子身上吗?

这的确是很多家长都存在的第一视角和自我思维。很多时候,孩子不听话,父母都会对孩子加以责备,甚至因为情绪失控对孩子进行暴力威慑。

但家长意识不到自己的教育方式存在问题,才是家庭教育最大的问题。

孩子出生后,是完全没有自理能力的。他需要家长的引导,才能从生活中不断汲取知识、经验,完善自己的心理,形成自己的价值观,最终成为一个健全的人。

然而,很多父母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先入为主地认为孩子是自己生养的,孩子就必须服从自己的意思,没有商量的余地。

这种“我是你爸妈,我的话你必须听”认知,导致了在亲子关系中,家长始终凌驾于孩子之上,造就了天生不平等的关系,使得孩子从出生开始就处于紧张、被压迫、不安全的心理状态下,而且随着其年龄增长、认知的增强以及叛逆期的出现,这种紧张的心理状态会不断加剧。

我们常说,哪里有压迫,哪里就有反抗。儿童如果在不平等的、压抑的亲子关系中成长,他们内心积蓄的反抗情绪就会与日俱增,父母管教得越严,他们的反抗情绪和意识就会越强烈。因此,才会出现孩子处处跟着父母对着干的情况。

第二、自我意识的觉醒。

有过育儿经历的父母都知道,孩子越小的时候越好管,你说什么他听什么,你怎么说他怎么做。

因此,当孩子长大后出现不听从管教的情况,就有父母感慨:你小时候多乖,现在长大了怎么反而这么不懂事了呢?

其实,孩子不听话并非孩子不懂事。恰恰相反,孩子正是因为懂事了,才开始不再像以前那样言听计从。

这就是孩子自我意识的觉醒和形成。

从两三岁开始,孩子对事物就萌生了自己的看法,并产生了“自我”的意识。随着知识的增长和经验的积累,他们的这种自我意识会不愿增强。他们不再凡事都听父母说、按照父母的吩咐去做,而转向“我怎么看、我怎么说、我怎么做”。

尤其到了青春期,孩子的这种叛逆意识和行为就会越发明显。因此才有“青春叛逆期”的说法。

孩子不好管教,4条建议送给家长

第三、情感和信任基础脆弱。

我们知道,当我们决定去做一件事或者放弃一件事的时候,都会向我们认为关系好、觉得可信任的人征求建议;而对于没有感情和信任基础的人,我们则很少会在意他们的看法和感受。

其实家亲子关系也是如此。孩子如果对父母感情深厚、高度信任,他们遇到问题的时候就会第一时间想到父母,并征求父母的建议,并特别在意父母的感受。

在这种基于情感和信任的亲子关系中,即使父母不强调自己的权威,孩子对父母也会有一种源自内心的“敬畏”,只要父母的建议合理,他们都会充分尊重和考虑并吸纳。

而如果亲子关系不是建立在情感和信任的基础上,而仅仅强调父母的绝对权威地位,当孩子觉得自己有了对抗父母的能力,就会很容易出现亲子关系紧张甚至对立的局面,导致父母对孩子的管教失去控制。因为孩子过去听话,可能不是因为出于对父母的依赖和敬畏,而是因为自己的弱势,不得不服从。

而一旦孩子觉得自己拥有了对抗父母的资本,就会想方设法挣脱父母的管教,背离父母的意愿。

第四、“拒绝教育”的缺失。

在家庭教育中,有的父母始终强调家长的威严,以自己为中心;而有的父母则恰恰相反,始终以孩子为中心,想方设法满足孩子的任何要求,即使这种要求存在不合理之处。

这就是我们常说的“宠爱”。

父母爱孩子是一种很正常的人类情感,但是溺爱则是一种不健康的爱。父母对孩子有求必应,对于孩子不合理的要求不敢拒绝、不懂拒绝,就会导致孩子形成任性、霸道、蛮横的心理,导致孩子对父母的藐视和控制,最终造成父母话语权的彻底丧失。

我们可以看到,很多孩子长大后管不住,往往是因为父母在其早年成长过程中的放任:孩子想怎么样就怎么样。

这样“放养”长大的孩子,以自我为中心,无视他人的感受,就像脱缰野马,奔驰在无拘无束的草原之上,父母想要把他们控制住,谈何容易?

孩子不好管教,4条建议送给家长

管教孩子的4条建议

管教孩子要讲究方法:过于严厉会抑制孩子的情绪和创造力,而过于放任则会导致孩子的任性。

我认为,管教孩子要做到松弛有度,坚守以下几项原则:

1.摆正心态,尊重孩子。

父母虽然养育了孩子,但这不意味着父母就有权利控制孩子。父母必须承认孩子是一个独立的个体,不是自己的附属品。孩子的生命权、成长权、话语权、自由权必须得到充分尊重。

父母要摆正心态,任何时候都不能凌驾于孩子之上,而是要在亲子关系中始终维护双方关系的平等。只有这样,孩子才不会感受到来自父母的压力和威胁,才不会压抑自己内心的情绪,避免对父母产生敌对态度。

2.增加孩子对父母的情感依恋。

在男女关系中,我们常说“日久生情”。父母和孩子之间的情感,其实很大程度上也是时间的产物。

孩子对父母有情感依恋,不仅会效仿父母的言行举止,而且会特别在意父母的内心感受。曾经有一个持枪杀人的抢劫犯,就因为在他拿出手枪之前母亲突然出现,而放弃了枪杀警察的念头。后来他告诉警察,他之所以没有开抢,是因为不想当着母亲的面杀人。他在乎母亲的感受。

而很多家长因为工作忙碌,缺少对孩子的陪伴,甚至在孩子的早期教育中缺位,这就造成了孩子对父母没有深厚的感情。当孩子出现不符合父母意愿的行为,父母想通过自己的权威对孩子进行管教,孩子就会强烈反抗。

因此,父母在孩子十二岁之前,尤其是孩子六岁之前,要尽量增加陪伴孩子的时间,培养孩子早期对父母产生坚固的情感依恋。

孩子不好管教,4条建议送给家长

3.面对孩子要学会说“不”。

现在生活好了,很多家长觉得自己成长过程中吃过很多苦,因此不希望孩子跟自己一样受苦。

因此,对孩子听之任之,想方设法满足孩子的任何要求。这种看似“深爱孩子”的行为,往往埋下了孩子任性妄为的祸根。

对孩子说“不”,不是提倡父母严厉管控孩子,束缚孩子的思想和行为,而是要在家庭教育中讲究教育方法方式的合理性。

对于孩子合理的要求,父母可以答应,但对于孩子超出底线、没有根据、违反约定的要求,父母要狠心拒绝。通过这种拒绝,让孩子意识到,有些事情可以做,有些事情绝对不能做;合理的要求可以得到满足,但不合理的要求绝对不能满足。

父母和孩子一旦制定了双方都可以接受的标准,孩子就会在心里形成“原则”意识,对于什么能做什么不能做有了明确的底线认识。这种明是非、讲原则、守底线的孩子,自然不会因为自己不合理的要求得不到满足而任性妄为。

4.多听孩子的心声,充分理解孩子的想法。

每个人都希望自己的看法得到别人的尊重,即使懵懂的孩子也希望得到别人的关注和理解。

父母和孩子的关系是基于生命传承、血浓于水的关系,这种天生的关联让父母在孩子的心目中的地位无可取代。因此,父母的看法对孩子来说非常重要。

作为父母,不能只是一味地要求孩子听自己的说、按照自己的做,也要学会互换立场,从孩子的角度思考孩子的问题,让孩子充分表达自己的观点。父母要做孩子的第一个听众,通过孩子的言行举止理解孩子内心的真实想法。

孩子觉得父母尊重自己、理解自己、信任自己,自然也会反过来尊重父母、理解父母、信任父母。如此,健康、和谐的亲子关系就会得以建立并维持下去。

孩子不好管教,4条建议送给家长

结束语

家庭教育是爱的教育,是基于人类情感的教育,是父母与孩子之间相互尊重、相互理解、相互信任的教育。家庭教育应该是父母与孩子之间你来我往的互动,而不是一方对另一方的的说教或管控。

英国哲学家、社会学家、教育家赫伯特·斯宾塞说:“教育中应该是尽量鼓励个人发展的过程。应该引导儿童自己进行探讨,自己去推论。给他们讲的应该尽量少些,而引导他们去发现的应该尽量多些。”

因此,想要孩子听话,首选不是树立父母的绝对权威,而是要培养孩子对父母的情感依恋。感情有了,什么都好说。

【皮妹爸爸,阳光奶爸一枚,儿童文学作者,出版有《丛林大反攻》系列童书。我将在这里分享育儿知识和经验、儿童安全教育话题。欢迎和我一起交流、探讨育儿话题!】

"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