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网上看到一位妈妈的求助帖子:不知道为什么,五岁的大宝这几个月脾气越来越暴躁。今天把小宝的婴儿车弄坏了,我责备他几句,他就大声哭起来,还使劲揪自己的耳朵,越制止他,他揪得越厉害,最后居然抱着头往墙上撞。急得我这个当妈的也大声哭出来,他才安静下来。
这位妈妈因此很焦虑:
“问了周围几个宝妈,人家的孩子都不这么拗。这孩子到底怎么了?是不是心理出了问题?我该怎么办?”
下面几个跟帖的家长也反映了同样的问题:
云淡风轻:我女儿西瓜才4岁,在幼儿园她不喜欢别的小朋友碰她,别人动了她的东西就不高兴,但又不跟人家说,只是使劲咬自己的手,回家后她的手上还有两道红印子。
六六妈妈:六六两岁的时候也是脾气大,稍微不顺心就要用拳头使劲打自己的头,我怎么也制止不了。
星星雨:我儿子生气时总是紧握双拳,做出极度不满的表情,有时还使劲地拽自己的头发,想要把自己弄伤似的。
宝宝发脾气的时候爱撞头
孩子都是父母的心头肉,宝宝们用千奇百怪的方式伤害自己,当爸妈的即心痛又难过。他们为什么要这么折腾自己?还这么小的孩子就不怕疼吗?他们的小脑壳里是怎么想的呢?
想起去年在网上看到的一条新闻。江苏10岁女童因为成绩不好服药自杀,自杀前留下一段告别视频和两页遗书。字里行里女孩反复表达了同一个信息:我是没有用的。既然我没有用,那么我杀死自己就好了。
女孩说:“当你们看到这封信的时候,我可能不在世了,因为我学习不好,我死不是因为爸妈,也不是因为老师,是因为我自己……我走了你们也不用天天打我骂我了,虽然爸爸妈妈打我骂我,但我知道都是为了我好。”
自己打自己的宝宝和自杀的女孩一样:伤害自己,结束生命,是孩子无法处理内心情绪和外部问题的一种自我发泄的方式,这些孩子内心里都有着自虐型人格的特质。
每个人都有心情不好的时候
拥有自虐型人格特质的人,会用自我攻击的方式对待自己自虐型人格又称自我挫败型人格。这一人格类型具有甘愿受苦、抱怨、不断自我伤害和自我贬低等习惯态度,以及伴随的潜意识愿望:以自己饱受痛苦去折磨别人。
每个人都有心情不好的时候,妥善处理不良情绪是人的基本能力之一。
在婴儿时期,因为要求无法正确表达或无法得到满足,不同年龄、不同性格的宝宝会出现不同的自虐行为,比如使劲摇头、撞头、打头、打滚、掐、咬、抓头发、扯耳朵……
随着年龄渐长,自虐行为会倾向于内心极度自卑:觉得自己不够好,生怕被人讨厌,因此对人唯唯诺诺;一旦自己犯了错,长时间不能原谅自己;认为自己的付出远远不够,不敢接受别人的恩惠,总觉得自己不配;不能坦诚的分享自己的意见,害怕遭到批评和嘲笑。
这种精神上的自虐因为隐蔽,带来的伤害更可怕。上面提到的10岁小女孩,自杀的原因就是因为觉得自己没有用,理所应当该受到惩罚,不配活在世上。
一般而言,4岁以后的孩子,到能够正确表达自己的情绪时,心理需求基本得以满足,自虐行为也渐渐消失了。
如果4岁以上仍持续自虐性动作,或成年人突然有自虐动作及心理,说明要么是出现了身体上的疾病,要么就是心理上有问题。
孩子心理上出了问题
自虐型人格特质的孩子会给以后带来什么影响第一,心理上的不良影响,会笼罩人的一生。
有自虐倾向的孩子,既依赖他人、又不容易接纳他人,还不善于自我调整情绪,结果就剩下纯粹的闹腾,时间长了,不利于形成健康的心理和良好的个性。
著名主持人董卿,从小父亲对她的要求很严厉和苛刻,为此她总是觉得自己不是亲生的,甚至偷偷在阳台上写“为什么要活着”。至今三十多年过去了,这些阴影还笼罩着她,让她很自卑,总觉得自己做得不够好,只有比别人好很多,心里才踏实。所以,一直以来她做任何事情都是拿命去搏。
董卿一直活在儿时的阴影中
第二,小时候有自虐倾向,长大后易患身心疾病。
孩子暴躁易怒,消极情绪经常反复出现,因大脑长期过度紧张,会引发机体的病变,如神经功能紊乱、内分泌功能失调、血压持续升高等。动物实验和临床观察已经证实,幼年的消极情绪对身体产生的这些影响,是成年后原发性高血压、消化性溃疡、类风湿性关节炎等身心疾病的诱因之一。
第三,有自虐倾向的孩子,对大脑发育的影响不可逆。
科学研究发现,新生儿只有成人脑重的25%,7岁儿童脑重已经达到成人的75%,而0-3岁是脑纤维形成的关键期。情绪稳定的孩子,神经细胞之间连接的网络,也就是通常我们说的脑回路,建立更健全,更稳固。
童年自虐发生在大脑发育的关键时期,反复的应激反应诱发了分子神经生物学效应的接连反应,不可逆转地改变了神经发育,会对大脑的结构和功能打下无法消除的烙印。
第四,有自虐倾向的孩子,女孩容易抑郁,男孩多有暴力倾向。
有研究表明,不同性别的自虐儿童心理变化大相径庭。女孩可能在自虐过程中,认同以躯体受虐来赢得道德的胜利,心理脆弱的女孩容易患上抑郁症,走上自杀的不归路;而自虐的男孩更多会因为仰慕成年男性的体能优势,对攻击者产生认同,形成明显的施虐倾向,这也是导致成年男性出现暴力倾向的原因之一。
自虐的男孩长大后有暴力倾向
孩子自虐,父母怎么办?孩子有了自虐的行为,哪怕只是在发脾气时自己打自己几下,父母也绝对不能忽视。因为一个行为一旦重复多次,就会形成习惯,到那时候再去干预就很难了。
■ 孩子自虐发作,父母应对分三步走。
第一步,倾听拥抱。一旦孩子脾气爆发自己打自己,家长不要惊慌失措,更不要在意是否会丢人现眼,务必要保持冷静。可以轻轻地抱住和抚摸情绪激动的孩子,耐心询问他到底想要什么,疏导坏情绪,让他安静下来放弃继续自虐的念头。这时候千万不要训斥和强力制止,家长的拥抱和安抚是孩子获得安全感、缓解情绪的良药。
对于年龄幼小的孩子,因为能力达不到做不好发脾气的时候,倾听安抚的同时,告诉他不要急,可以先示范给他看,让他自己再慢慢地做一次,成功了就给予表扬或奖励。
转移注意力
第二步,转移注意。如果孩子的要求不合理,是不能达到的,或者他想通过自虐达到要挟的目的,可以温言相劝,告诉他为什么这个要求不能满足,指出孩子错在哪里。让孩子明白,这样做不但不能解决任何问题,还会给自己带来伤害,想达到目的最好还是选不会痛的方法。只有让孩子从主观上意识到这是一种不好的行为,孩子才能从心理上接受父母的引导。
接下来通过语言和外界事物,巧妙地转移孩子的注意力,让他从不良情绪转移出来,放弃自虐的念头和不合理的要求。
第三步,合理宣泄。碰上性子拗的孩子,以上的办法他根本不领情,仍旧情绪激动不依不饶。这时候有些家长会心疼孩子就此妥协,直接满足孩子的愿望,这样就纵容了孩子的坏习惯,自虐的行为也难以纠正;还有些家长失去耐心,一通训斥或打骂,孩子可能暂时安静了,但是心里蓄积下更多不良情绪,时间长了容易产生更大的心理问题。
正确的做法是,在保障安全的前提下,给孩子提供其它的发泄途径,让他的情绪得到释放。比如,鼓励他大声地哭、捶打自己的小枕头、在纸上或白板上乱写乱画,不过这个过程家长要一直陪伴在孩子身边,随时提供给他宽容的怀抱,直到孩子冷静下来再跟他进一步交流。
给她提供温暖的怀抱
■ 孩子有自虐倾向,平时家长要从以下三方面正确引导
第一方面:教孩子正确的评价自己
自虐的孩子大都有自卑心理,对于因为评价自己过低产生自虐的孩子,家长帮助孩子认知自己的长处,要让孩子明白“尺有所短寸有所长”。让他知道别人所短或许正是自己所长,这样就算自己身上有不如人的地方,他也容易从心理上接受。
平时还要有意让他们去做一些简单或擅长的事情,事情做成功之后要及时给予肯定和表扬。孩子从成功之中会找回自信,增加做事情的勇气,从而克服因自卑心理带来的自虐行为。
第二方面:家长要多与孩子沟通,倾听孩子的内心
父母是孩子最依赖最信任的人,平时要多拿出时间陪孩子,多给孩子一些关注。遇到事情要学会与孩子沟通,耐心倾听孩子的心声,不要总是以家长的姿态打压孩子。
孩子给你讲述事情的时候,要耐心认真的倾听,不要批判和打断孩子的讲话,尽可能的让孩子的想法完全表达出来。凡事要以理服人,不要用家长的威严压制孩子。孩子只有感受到父母的理解和支持,才会乐意接受父母的意见。
耐心倾听
第三方面:引导孩子不积累负面情绪
张德芬在《遇见未知的自己》一书中指出:孩子的负面情绪如果得不到正确的化解,它就会积压在内心,存在于潜意识之中,影响着今后的性格和心理。
● 教会小宝宝学会用语言表达情绪。宝宝的语言表达能力差,家长要有耐心,要停下手头的事情听宝宝说,实在表达不完整的,安抚他不要急躁,可以借助手势、画笔帮忙,随着语言能力的发展,宝宝学会用语言完整表达,自虐行为就会慢慢地消失了。
● 引导大些的孩子学会倾诉。告诉孩子,遇到委屈和不顺心的事,要积极地寻找解决的办法,可以和爸爸妈妈说,也可以和好朋友谈。有了不好的情绪要及时发泄出来,不要把事情闷在心里。
● 如果孩子犯了错,要鼓励他说出内心的想法和感受,不要急于批评和让他认错。孩子犯错一般都有理由,只有得到家长的理解,他的情绪才能安抚下来,才能更好地接受指导、改正错误。
鼓励她说出内心的想法和感受
总之,父母首先要做到不给孩子过大的压力,不让孩子有超负荷的心理负担,不对孩子责打、辱骂等,以此减少孩子产生自虐行为的机会。对于已经有自虐行为的孩子,父母要尽快找到原因,运用有效的方法尽早加以引导,让孩子健康快乐地生活、成长。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