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为了切实减负,小学生的放学时间提前到了下午三点半,这个时间也就成了城市年轻父母不得不面对的艰难时刻。不论是三点半放学,还是五点半放学,对于加班到七八点的他们来说,本质上并无区别。于是,我们看到,三点半之后,孩子们涌入城市各处形形色色的辅导班,延续着白天八小时之外的上课任务。
孩子不能在赛道上漫步。有人替孩子选择了课外辅导班,继续刷技能和分数,还有人索性自己建立一个学习圈子,想替孩子一次性解决学校教育的所有痛点。有网友戏谑说,减负费什么?“费爹,费妈,费钱。”
1
潘茉莉,单亲妈妈
去年12月的一个下午,我和朋友聊天不小心聊过了四点半,比应该去接孩子的时间晚了20分钟。我赶紧给女儿打电话确认她的位置,可电话那头提示“已关机”的服务音,让我一下子慌了,我又打给女儿同学的父母,他们打给一起上美术班的同学,才确认女儿没出事。
我是个单亲妈妈,独自抚养女儿。为了方便接送她,我把工作调到了女儿学校对面的公司分部,横过一条街,就可以接她回家。但调动工作之前,我俩之间隔着一张永远对不上的时间表。那时候她上幼儿园,四点半放学,我五点多下班,从通州总部到她上学的东直门,要坐一个半小时的车,无论怎么紧赶慢赶,我都只能在晚上七点以后,最后一个领走我的孩子。其他小朋友都被家长陆续接走,而她只能等到整个幼儿园只剩下她一个人。我猜,女儿心里挺不舒服的,但也没有别的办法。到了小学一二年级,女儿三点半就放学了,而我无论如何也没办法来接她。
我曾经试着把女儿送到老人那里过寒暑假,可一把女儿送过去,饮食、睡眠、学习,就全乱套了。姥姥姥爷喜欢吃甜食,夏天他俩每天都要吃雪糕,女儿就跟着一天吃一根大冰棍儿。在爷爷奶奶家更是放养了,女儿不喝水只喝可乐,炸鸡柳、炸薯条想吃什么吃什么。最让我不能接受的是教育上的分歧。我父母都是老北京,说话习惯了夹带点儿京骂,待久了女儿也跟着学会了骂人。加上老人精力有限,也没有带着孩子读书做游戏的意识,孩子每天瘫在沙发里看电视,时间全都浪费了。
这些问题,让我无论如何也没办法放心让老人接送孩子。所以,当小学下课时间提早到三点半后,我的第一想法就是给女儿报课外班。有一次,女儿说想学美术,我问了一下费用,400块钱一个小时,但我却没办法给孩子报这么昂贵的兴趣班我当时一个月工资只有4000多块钱,和女儿两个人的开销要6000块,已经入不敷出了。
我有时候会想,有没有什么社区组织能把孩子的业余时间利用起来呢?哪怕搭建一个读书角,有一两个人在那里看着,就可以给孩子们提供一个集体阅读的空间。像我这样的单亲妈妈,以及家里没有老人帮忙的双职工,就可以把孩子送到那里。
人家都是三足鼎立,而我一直是一条腿站着,所以很多时候,我就不允许自己有任何问题出现。我就像关在笼子里头的松鼠,一直在跑,停不下来。
1
晓宇妈妈,小学三年级孩子的母亲
别看女儿刚刚9岁,我给她报课外辅导班的花费已经有十几万了。那些比较流行的辅导班,我基本都给孩子报过钢琴、声乐、水彩画……钱没少花,可是孩子并不喜欢,为了抗议练琴,还差点跟我断绝母女关系。到了三年级,这些辅导班统统让位给语数外的基础课程辅导。不仅仅是我女儿,几乎没有谁不在外面补习一两门科目。
有些辅导班性价比其实挺高的,尤其是体能课,有专业老师带着孩子做动作,避免受伤,还能增强体质。要知道,现在中考体育已经占40分的比重了,如果换作是文化课,差个十分八分,就能在朝阳区的全区排名差出几千人 。
让我意外的是,语文辅导班成了孩子最喜欢的地方。为了调动孩子的积极性,老师会把很多脸谱化的名字变成一个个有意思的小故事。比如讲魏晋时代,就会讲建安风骨,讲曹操三父子的关系,知识点不知不觉就串起来了。孩子虽然没法完全记住,但是会产生很大的兴趣,我女儿现在的男神就是曹操。因为有了兴趣,她就会很用心地学习魏晋这一部分的课堂知识。即便这样,我还是非常担心她的语文。孩子从一年级开始就背古诗,背《三字经》,背《千字文》,今年开始背《诗经》,可是她背了这么多东西,却经常连写字的笔顺都搞不清楚。
学校倡导快乐学习,课后不允许留太多作业,孩子回到家,要花很多时间在观察小动物这种事情上。我知道这是教改的大方向,但是考试的标准没变,一个字只写两遍,造几个词儿,就算是学过了,孩子怎么可能记得扎实呢?
和我小时候相比,女儿在学校里似乎是快乐了很多,可更多的工作都转嫁到我这儿来了。老师要求上课之前,学生得先学会怎么写生字,查好一个字所有的偏旁部首和造字法。上三年级的女儿仍然分不清b和d,不知道8除以3等于多少……于是,我变成了传说中看着孩子写作业的“咆哮父母”。
我搞不懂,孩子到底是增负了还是减负了。三点半下课的政策,是为了给小学生更多休息和自由学习的时间,但有限的教育资源摆在那儿,想要争取更好的中学,就只能让孩子利用课余时间往前跑。对我来说,三点半放学和五点半放学唯一的区别,就是孩子在学校学习还是在校外学习。除了要赚更多的钱,花更多时间和精力陪伴孩子,我没有别的选择。
1
赵美好,14岁的初一学生
对小学生活,我最深刻的记忆就是放学的那一瞬间:三点半一下课,我就冲向我妈的副驾驶,被她载着到处跑。
比起很多同龄人,我的父母更像是专门为家庭教育而生的。我爸爸是大学教授,妈妈从我5岁时起就全职在家照顾我的生活。我已经记不清妈妈给我报了多少特长班,我跟着外教学习英语、法语、德语,还自学了西班牙语,小学五年级是我打卡乐器班的鼎盛时期,那会儿我家就像一个乐器行,摆着两架钢琴、两把小提琴、一把大提琴、一架古琴、一架古筝……
我挺喜欢这些特长班,并没有觉得很辛苦。那时候,能够在学校里的课外活动中拉一次小提琴,我就会很快乐,那是确定可以做好一件事情,还能享受它的感觉。
五年级时,我的课后作业已经很繁重了,而我爸觉得学校教授的内容太少,布置的重复性作业太多,他觉得少年时代的阅读非常重要,于是在我准备升学前的某一天,他正式宣布,我可以不用去学校上学了。
我在家享受了两年阅读时光,我读老舍,读巴金,也看三毛和龙应台的作品。但只在家读书确实太孤单了,我爸又找来其他教授的孩子,给我们组建了一个小社团,设置各种新鲜有趣的议题来讨论。我们围着圆桌,讨论哲学,讨论卢梭,讨论两岸关系,讨论中国教育的现状,当然,也讨论《流浪地球》。这个讨论课坚持了四年的时间,直到现在也没中断。
但我曾经让爸妈引以为傲的外语和特长,并未被纳入统一的考试体系中,妈妈经常为我的未来感到焦虑。我要不要参加中考和高考,都是他们必须考虑的问题。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我爸的“在家教育”实验还是不得不向现实妥协。虽然讨论可以交朋友,读书可以开阔眼界,但确实没法完全代替学校教育。
父母最终决定让我继续上学。现在,我又掉进了海量的作业和习题之中,一边感慨同龄人的学习压力已经如此之大,一边惊喜地发现,初中教材的知识面还是比我在家读书要系统和全面得多。虽然我的年纪比同班同学大了一点,但我能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应试的知识,至于探索更大世界的部分,我已经学会查知网了,可能比某些博士生还要厉害一点点呢。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