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头像关注硕小果育儿学堂,每天跟你分享育儿心得,一起成长为更好的自己。
前两天,叶一茜在微博发了一条:跟森蝶聊天,每一句都是ending,引发了网友热议。
这是森蝶看完《哪吒》后,跟妈妈之间的对话。
从聊天记录可以看出,叶一茜很想跟森蝶聊聊看完《哪吒》的感受,但是每一句都让女儿给聊死了。最后,聊天终结者非森碟莫属。
微博下面不少网友说,自己也有同款父母。每天只会问吃了吗?想吃啥?
还有网友说,森碟能这样有问有答算是客气的,自己家孩子问好多遍都不带答一句的。
想起有一次,我们班一个孩子的妈妈,过来跟老师了解孩子的学习情况。她说:“我家孩子在家整天锁着房间,都不知道他在里面干啥,我们说什么都听不进去,老师你说话对他还能管用些。”这位妈妈的言谈中满是养育孩子的无奈和心酸。你想,孩子长到这么大了,却渐行渐远无法走入他的内心。说多了,嫌烦。不说,不像亲生的。
到底是什么原因导致孩子关闭心门,不爱跟父母聊天呢?所有的沟通主要就是涉及“问、听、说”三个方面,很多父母在跟孩子聊天时不知道怎么开始,也就是不知道怎么问能把话题深入聊下去。很多时候,一开口就终结了聊天,像叶一茜跟森碟的“尬聊”那样。下面我们就从“问”这里入手,打开聊天大门的“门把手”。
一、开放式问题和封闭式问题有什么区别如果希望问的问题能够激发孩子的聊天愿望,所提的问题必须能够引起孩子的兴趣和思考,这样的问题被称为开放式问题或者创造性问题。因为开放,所以答案并不是唯一的。既然答案不唯一,这样的问题就可以让孩子自由表达他们的想法、观点和感受。
开放式问题的主要特点是允许孩子思考、推理一段时间,最后能够完整表达想要说的观点。这些观点能够起到解决问题的作用。因此,这种提问尤其注重观点表达、思维力、创造性、想象力的培养。比如下面这些提问:
“这些动物有哪些相同和不同之处呢?”
“接下来你打算做什么?”
“如果恐龙活到现在,会是什么样子呢?”
“你觉得我们吃完饭做点什么好呢?”
“你去看望爷爷的时候,都经历了哪些事情呢?”
这些问题的提出,可以给孩子一个准备回答的时间,并且答案不是非此即彼。不管孩子说什么,父母都会认真倾听。这对孩子来说,会赋予自信,因此亲子间可以愉快地把天聊下去。
而封闭式问题的答案是唯一的,只有一两个字。虽然这样的问题有时候有提问的价值,比如你带钥匙了吗?你饿了吗?你渴不渴?这样的提问通常不能让谈话继续下去,更不会让孩子从谈话中认识自我,得到一种能力、价值上的肯定。
叶一茜跟森碟的对话就是封闭式提问,每一个答案非此即彼,不需要认真思考就能脱口而出。没有继续思考的价值。所以,话题会很快终结。
二、经常进行开放式提问对发展孩子的能力有哪些好处?生活中,大部分父母认为聊天就是了解孩子的需求,让亲子之间关系融洽一些。对于聊天的深层次益处几乎没有认真考虑过。其实,好好聊天不光能够促进亲子关系,对于孩子能力培养、身心健康发展也大有帮助。
1、提升孩子的自尊
当孩子跟父母进行互动时,父母就是一面镜子,透过它能认识自己,并判断自己是个什么样的人。如果沟通过程很顺利,亲子关系良好,孩子对自己的评价就是积极的。他们会认为自己得到了父母的认可和喜爱、知道很多事情、有能力解决问题、能做出选择和决定等。这种对自我的评价就是自尊,它包括价值、能力和控制力。
价值:
我们经常会听到孩子问:“你喜欢我吗?”“你为什么喜欢我?”“如果我怎样,你还会喜欢我吗?”这些想法都是对价值的探索。如果父母跟孩子之间的沟通良好,关系融洽,孩子自然会感受到肯定和价值感。“你看,父母多喜欢我,愿意跟我聊天。”
能力:
孩子认为自己能够完成任务并实现目标,这就是一种能力的体现。不管他们玩游戏、尝试新事物、探索新技能还是跟父母交流,他们内心想知道:“我能做什么?怎样才能做好?我能成功吗?”父母的开放式提问,给孩子一个展示自己的机会。因为有一个独立思考的过程在里面,不管是哪种回答,都值得被肯定。有的时候,通过回答还能解决一些问题。因此,让孩子从回答中体验成就感,就是对他能力的肯定。
控制:
孩子从小就会从很多事情中尝试控制力。比如小婴儿通过哭泣来获得看护人的关注,让看护人陪伴自己的时间久一些。学龄前的孩子能够自己独立吃饭、睡觉、穿衣服等。在做这些事情时,孩子会判断自己对这件事情有没有控制力,能不能掌控局面。而父母用开放式问题引导孩子回答,无疑给了他一个控制聊天节奏、方向和氛围的机会。
2、培养创造力
美国科学家马库斯.蕾切尔曾经提出一个“大脑暗能量”的概念。也就是说,你即使坐着什么都不干,有很多大脑区域仍然是在忙碌着的。这些脑区消耗的能量比动脑子消耗的还要多。所以被称为“大脑暗能量,它是创造力的关键。我们平时大脑中出现的那些很有创意的新想法,其实就是大脑对旧知识的一个加工重组过程。在我们紧张忙碌的时候,这些一闪而过的新念头都被压制住了。只有在放松的时候,“大脑暗能量”才会起作用,新奇的想法进入意识当中,就变成了创意,也就是灵感。
父母跟孩子聊天的时候,就是一个很放松的过程。聊的时间越久,新想法就越多。很多针对大脑暗能量的研究表明,平时多注意跟孩子进行发散式对话,有利于提高创造力。比如你问孩子一个酒瓶子除了能够装酒还能够有什么用途?一本书除了能够传播知识,还可以做什么?这些开放式问题的提出,可以帮助孩子大开脑洞,涌现出很多有创意的想法。父母如果再加入自己的观点,整个聊天过程可以变成一个小型辩论会。
3、培养想象力
很多人认为只有成人才有丰富的想象力,其实孩子从18个月大的时候,已经能够根据想象指导行为了。当他们在想象的时候,其实就是联系在现实世界中思考和解决一个新问题的能力。科学家曾经做过一个实验,让小婴儿玩套环的游戏,其中一个套环是坏掉的,不能用。15个月大的孩子会逐个尝试每个套环能不能套进去,18个月大的婴儿完全不会用那个坏掉的套环。因为他们已经能够想象出那个坏掉的根本套不上,干脆直接忽略。
如果我们平时在跟孩子相处时,问一些这样需要想象的问题:如果本来不是这样的,会怎么样呢?将来你要是当了宇航员,你会在哪个星球看到什么呢?这个事情除了可以这么做,还能怎么做呢?这些回答都得需要孩子花时间深度思考,只有插上想象的翅膀,才能有很多不同的想法。所以,开放式提问就有开放式回答,对促进孩子想象力的提升大有益处。
三、在进行“开放式问题”提问时,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呢?1、只有提前掌握好开放式提问的一些常见句式,才能在聊天时灵活发问
你认为接下来会发生什么?
我们还能怎么做?
你对这个问题有什么看法?
你是怎样......的?
如果......会发生怎样的事情?
你会怎么解释......
开放式问题的最大点就是答案不是唯一的,当孩子说出不一样的观点时,父母千万不要急着纠错,也不需要争输赢,尊重孩子的想法才是最关键的。否则,将无法建立“畅聊”模式,孩子不会继续跟你讨论观点,不信任一旦产生,将很难重建。需要注意的是,只要孩子开始较强的语言表达能力,就可以经常采用这种聊天模式,从小就需要建立亲子间的信任感和安全感。
像上文中提到的叶一茜跟森碟的对话,只要改变一下提问的问题,就能摆脱“尬聊”。对于“哪吒好看吗”这个问题,可以改问“哪吒中你觉得哪一个场景最好看?”当森碟说完一个她认为的好看剧情时,妈妈接着就要表达自己的想法。然后,可以对这两个场景作一番比较。如果两个人喜欢的场景一样,可以讨论喜欢的不同理由。只要森碟对这部剧真心感兴趣,聊的话题一定会更多更久。
2、平时多收集孩子感兴趣的话题,从兴趣点切入发问
孩子长大之后,开始有了自己的兴趣爱好。有很多时候,父母并不是很了解孩子的兴趣,只会聊学习、基本生活需求方面的话题,让聊天显得过于刻意。如果跟孩子聊的话题他不感兴趣,不管用什么方式提问,孩子都会以不知道或者沉默敷衍。所以,很多父母不知道孩子在想什么,无法找到话题切入点。
在热播剧《小欢喜》中,季胜利刚调回来的时候,跟儿子关系一直很生疏。两个人不能呆在一起,说一两句话就吵吵起来了,每次都是儿子甩给他一个背影回自己房间。后来,他听了儿子舅舅的建议,开始了解儿子的兴趣,以弥补这些年父爱的缺席。他跑到儿子喜欢的赛车场和游戏厅,亲自体验玩赛车的感觉,了解季杨杨感兴趣的事物。之后,两个人的聊天只要涉及赛车相关的话题,就有说不完的话。
3、当孩子不愿意聊自己的情况时,可以从侧面进行发问
从大宝上幼儿园后,我很想了解他每天在幼儿园的表现。所以在睡觉前我们约定一个聊天时刻。一开始,他很喜欢说在幼儿园发生的事情。后来就有点厌倦说这些事情了,出现敷衍式聊天的情况。
有一天晚上,我看似很随意地问了一句:“你们班上最调皮的小朋友今天做了什么?” 他一听可来劲了,巴拉巴拉跟我说了他们班一个叫什么的同学因为做了一件什么事情,被老师罚着到隔壁班呆了一下午。接着,我又问他:“你们老师可真厉害,你害怕不?今天你有没有做什么很调皮的事情被老师罚到隔壁班呀?” 他迟疑了一下说:“有点调皮,站队的时候,没有听老师的话,在队伍后面跟小朋友打闹了。但是没有罚到隔壁班,只是被老师罚到墙边站了一会。” 一来二去,我就能了解他在幼儿园的表现。
除了问他的同学和朋友,每天下班后我们还可以跟孩子聊自己一天的工作经历,遇到哪些有趣的事情跟孩子进行分享,这样孩子也会跟你分享他今天遇到的事情,是不是又是一个开启“畅聊”模式的门把手?
4、发问时的目的性不要太强,注意话题的多样性
在《热播剧》小欢喜中,宋倩的控制欲可是人尽皆知。跟女儿在一起除了聊学习几乎没有别的话题。英子跟妈妈在一起特别压抑,母女之间经常会爆发矛盾,最后直接逼到自杀的程度。而刘静就不一样,对孩子一直采取宽容、包容的态度,什么话题都可以聊。英子把她当做朋友般倾诉心事,心里有什么秘密都跟她说。
据我观察,班里很多孩子其实都不愿意跟父母沟通,我曾经做过调查,大约80%的学生认为父母只看重他们的学习以及影响学习的因素,至于健康、兴趣、爱好、心理等方面很少过问。每次周末回家,父母最常问的问题通常是:
“写完作业了吗?怎么光知道玩?”
“你看谁谁,每次考试都比你考的好,你怎么学的?”
“你在学校没有干乱七八糟的事吧,千万别让老师不管你了。”
“你在学校表现怎么样啊,有没有挨罚?老师对你好不好?”
由此可见,大部分家长关注的是成才而不是成人。其实,真正决定孩子未来是否幸福的是兴趣爱好、个人情绪、处理人际关系能力、性格、人格特征等。仅仅关注学习成绩,不利于孩子好奇心、创造力、智商、情商等培养。因此,我们在跟孩子聊天的时候,注意多方面发问,全面了解孩子。
沟通需要技巧,只有以平等的态度、以礼相待、设身处地站在孩子的角度来想问题,才能有益于和孩子顺畅沟通,化“尬聊”为“畅聊”。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