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这都是为了你好”

作者: 日期:2020/9/30 人气:0
"

宋倩的神情,语气,在每一个妈妈的脸上都出现了无数次。

“我这都是为了你好,我为了你,辞(换)了工作,起早贪黑,你觉得你自己辛苦,睡眠时间不够,可是我呢,为了叫你起床,我起的比你还早,哪天晚上不是等你睡了,我再睡。。。。。。为了让你吃得好,哪顿饭不是应着你的口味啊?!……”

只要考不好,拿到卷子的那一瞬间就已经能知道回家即将要听到的所有话。更准确的说,每个孩子都具备随时把这些话完美呈现出来的超强模仿力。

所以,不敢考不好,纵然考不好,也必须要好好找个可以讲的过去的理由。因为,对不起妈妈这么多年来的含辛茹苦。

为什么对不起?没有人问过,也没有想过。这个结论是妈妈直接告诉孩子的,更准确的说,是千万次强调给孩子的。已经成为孩子一个默认的心理。

那么,对于孩子来说,他究竟是怎么样看待自己的考试成绩的呢?

也许每次考完试后,卷面分析这一环节可以获得一些信息。

本来是想听听看学生对本次考试的真实想法,可是当问道:“你觉得自己这次考得怎么样?”,学生几乎本能性的说:“没考好……”,并配着一脸愧疚的神情。紧接着便是“本来可以考得更好,但是这个题……我在考场上有点粗心,看错了,导致失误比较严重,下次我肯定能考好。”

准备好的问题还没来得及“娓娓道来”,已经被学生以“保证”结束。

紧接着,你会看到,他的眼神里饱含“我错了,我以后好好学习”的意味,手随时准备接过卷子,脚开始慢慢的抬起,重心慢慢转移,随时准备开溜。

这一系列反应,不由得让人心一紧,是什么让一个孩子养成了这样的习惯。他甚至都没有仔细地研究整份卷子的具体得分情况,也没有就一份卷子认真地进行客观分析,就这样下了结论?

长期以来,每次考试完,孩子回家面对的都不是一个客观的卷面分析环境,而是“指责”式的批评。

学习是一件很积极健康的事情。在学习的过程中,一个孩子要学着如何融入环境,如何与身边的同学合作,同时和同学又是强烈的竞争关系,那么在这场竞争中怎样才能不掉队,甚至如何胜出,这都是需要努力和智慧的。

学校的到校时间、放学时间、在学校每一节课、兴趣活动时间都有严格的规定,学生必须要严格遵守学校的规定,这个过程不仅有利于学生养成时间意识,也让学生学会管理自己的学习、生活以及精力,以能够在课堂上能够保证最大效率。

这样看来,学习这件事情实在是一个享受乐趣,值得沉浸的过程。

现在,学习变成了一个分数。人们也越来越开始只关注分数。

分数常被看做是一段时间学习积累的结果,或许分数的确是是一个相对客观可参考的,且能够反映一个孩子这段时间学习状态的参数,但同时也不能忽略的是,有很多因素能够影响这个分数,考试当天心理状态,环境等等。

如果父母愿意更多地参与到孩子的学习过程,必然事半功倍。日常生活中,常常与孩子交流在学校的“趣事”,不仅能增强彼此之间的了解,也何尝不是一种共同成长。那么,对于最后分数结果,也就有了更多的可发言内容。而非一句孤零零的却又用强势的语气包裹着的“为什么?”

如何才能让孩子愿意和自己交流他在学校中的“趣事”呢?

首先,要寻找自己的“角色”,做孩子愿意交心的朋友。没有人能够在不舒服的环境下,还能自然地吐露心声。放下自己时常高悬的那一颗心,别太紧张,孩子不总是闯祸的。可以想象一下,自己愿意和怎样的一个人谈心呢?试着让自己慢慢走进那个角色中。每隔一段时间,可以跳出来,从第三者的角度看看“自己”是怎样的一个人,需不需要有哪些地方需要“修正”。

其次,做一个温柔的倾听者。当他人在全神贯注地倾听自己的讲话时,自己会特别开心,并且会非常乐意与他分享。真的想要了解孩子,那不急着发表自己的想法。给孩子一个安全而又温柔的氛围,让他尽情的吐露吧。

最后,也许适当的鼓励和一起欢笑更容易产生共鸣。当孩子把自己的“鬼点子”和糗事分享出来时,就意味着他把自己的世界的大门给你打开了一条缝隙,此时,赶紧从这个缝隙溜进去,顺着孩子的思路和他一起看着他眼里的世界,分享他的快乐。这个过程是一起探索发现的过程,如果有需要提醒的地方,是的,以朋友的口气提醒,比喝令禁止好多了。

这,也是为了孩子好。

"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