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儿童哲学启蒙头条号
大脑中的
自由意识,
一直在捉弄我们和孩子,
“无意识养育”
害惨了我们和孩子,
我们却一直认为
这都是为了孩子好。
大脑,总是先于我们作出某个决定,执行某种行为,我们对此早已习以为常,却很少主动觉察。
比如,孩子不听你的指令,起初你还好言相劝,“屡教”之后,你开始对孩子口无遮拦,大发雷霆;甚至有的人从刚开始就使气动性。
这是一个非常值得关注和深思的现象,它说明你对孩子的教育模式始终被“另外一个你”控制,而这“另外一个你”就是你的大脑。
这话听起来有些匪夷所思——“我”就是我,怎么凭空又生出一个“我”来呢?那个“我”又是怎么控制现实中的我的呢?
一次家里亲友聚会,席间远房亲戚一位5岁多的孩子因为家里饮食习惯存在问题,吃饭挑食得很厉害。
桌子上刚上了一盘菜,旁边的人就给这个孩子夹了一些,坐在一旁的他的奶奶就说:“这个孩子挑食,这些他平时一口都不吃。”
后来,面对旁人的几次“关照”,这个孩子终于自己开口说了:“我不喜欢吃这个,就不能做些好吃的吗?”
我当时问他:“你都没有吃呢怎么知道自己不喜欢呢?”
孩子想了半天,说想就是不喜欢吃这些。
我又问这个孩子:“你说的好吃的是什么呢?”
他不语。
……。
再后来,孩子在我们的鼓励之下开始尝试一些曾经百劝不“咽”的饭菜,奶奶又嫌他吃得太慢,对他说:“吃饭就好好吃,在那儿想啥呢?快点吃,饭都凉了。”
……。
整个过程中,孩子的奶奶始终试图通过“指出孩子的缺点”、“命令”等形式控制这个孩子,但没有一次是成功的。
……。
饭后大家席间聊天,有人跟孩子说话,孩子的奶奶容不得孩子有半点停顿,又对孩子说:“阿姨跟你说话,怎么不回答呢?!要有礼貌。”
……。
类似这样的情景,在现实生活中十分常见。
从教育者的角度来说,“儿童哲学启蒙”将这种教养方式称之为“自由意识养育”。
以这个例子来看,在面对孩子吃饭的问题上,奶奶的做法就是“大脑总是先于我们作出某个决定,执行某种行为”的表现。
这种表现是基于大脑在加工、分析、判断和处理外界信息的过程中,遵循“最低能耗标准”来行事的进化选择。
通俗点讲,就是大脑会以省时省力、最习以为常、最节能降耗的方式,先于你对一件事作出加工、分析、判断和处理,而不是依据“这一过程所得导致的结果是否有利于孩子的成长”为出发点行事。
这样看来,我们的大脑是不是有点“自私”,就喜欢为自己着想!
说的再细一些,我们大脑在教养孩子时的这一运作过程,类似于足球场上门将的守门行为。
奶奶对孩子这种表现的认知、分析、判断和结论,是因为大脑的“自由意识”中存在的某些看法、观点和观念使然,比如——
表象地判定孩子存在问题,而不深究问题根源;
存在“大人都是为了孩子好”、“大人说的对,孩子就必须听”等偏执观念作祟的现象;
“控制”孩子就等于“管教”了孩子;
无法认识到好的教育结果皆源自因地制宜的教育过程;
对“负面言语”就是“行为强化”缺少思考和认知;
……。
这些在奶奶大脑自由意识中游走的“看法、观点和观念”,就像足球训练场上一颗颗足球,借助大脑“最低能耗标准”这一规则,被一颗颗射入球门,不断撞击着由“神经网络”编织而成的大脑球门的球网,引发一次次震动。
假设奶奶的守门水平非常高,每次都能拦截、抱住射向球门的球,并且在仔细审视这颗球内充斥的“看法、观点和观念”是否符合孩子教育的要求后,再决定如何处理,那结果将是天壤之别。
经过不断积累之后,形成这样的“守门素养”,我们自然就不会如此轻率地评论、处置孩子了。
事实上,就像花草树木、飞禽走兽、山川河流、日月星辰是我们意识的对象一样,“我的意识”本身同样是我们必须加以认识的物质之一。
因为,这东西决定这我们自己的切身利益和孩子的命运,否则,我们和孩子就会被我们的“自由意识”主宰,听天由命。
换个角度说,我们至少应该成为我们意识的“守门人”,用“自我意识”监控那些“自由意识”,并对其的运作套路、看法、观点和观念作出修正,时间久了,大脑就会习惯走这条路,也会将其纳入“最低能耗标准”的执行路径。
从大脑与意识的角度来看,包括教育意识在内的所有意识活动,都有“自由意识”和“自我意识”之分。
前者“自由意识”,自由散漫地游走在球场上,伺机随时冲破球门,冲撞球网,通过刺激神经网路指挥你的行为;
后者“自我意识”,冷静从容应对每一颗来球,用理性拆解套路,分拣来球,指挥“自由意识”更新迭代。
但无论怎样,只有在正确的“自我意识”真正觉醒和清醒之后,“自由意识”才可能被约束和导向一个理性的渠道,我们的一切教育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它应有的价值。
所以,毋庸置疑,开启“你的意识思考你的自由意识”的功能,就是你推开教育之门的那一刻。
超值【十本教养宝典随你查】优秀的父母值得每个孩子拥有 ¥98 购买 "标签: